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的教育

  釋迦牟尼的教育

  太虛

  ──二十年一在鼓浪嶼武榮中學講──

  釋迦牟尼的確是古代的教育大家,他生平所建立的教育宗旨、和適應現實所施設的方針及辦法,雖在這二十世紀新時代,還可以作今日教育界的參考,尤其是我們現在的中國教育界。在講這題之先,應把釋迦的生平,大略介紹一下。

  釋迦牟尼,即是現在地球上的佛教創立人,我們通常都呼他爲佛。其實、應當呼他爲佛陀,音義方爲圓具。佛陀、原是印度的話,中國譯出來是覺者,就是先知先覺的意思,好像我們中國人呼孔子是聖人。釋迦牟尼,他誕生時期,大概離現在有二千五百年的曆史了;他本是當時印度一個國裏的太子,那裏知道會成一個世界上偉大的最完全的先覺者。他生平的略史,可分爲兩時期:一、修學時期,二、教育時期。他臨圓寂──即死也──那一年,已有八十歲了。在這八十年中,叁十歲以前是修學時期,他到了叁十歲、是成佛的一年。他在幼年、青年的時候,把當時印度所流行的學問並古代系統傳下來最高深的學問,乃至武術競技,都造詣到最頂點。就是一般人所認爲最快樂的享受,他也都享受過;以及于人事各方面,他也都有豐富的經驗。終至他覺得厭煩而不滿于那現時的生活,而要窺探那宇宙人生的大秘密,他到了十九歲的那一年,他竟抛棄了一切而出家去了。但他的出家,不像現在一般出家的懶僧,諸事不幹,只知道吃閑飯、睡死覺,他出家是有他唯一目的。他出家後,到各處訪道尋師,這樣漂流遊曆了五年,對于那些在印度當時最有名的大師的學問,都覺得偏枯,不是宇宙人生圓滿的真理;于是他獨自入深山歇腳修養,憑個己的靈覺,企圖發見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樣也經過了六年,但是還沒有什麼效果。他又從深山裏出來,坐在所謂菩提場的地方,在不久之間的一個夜裏,偶睹天上的明星,豁然窺破了宇宙人生的大秘密,成爲古今以來世界上最完全的覺人。這就是我們所說“成佛”,也即是他修學成功的時期。

  成佛之後,他還有五十年生活在人世上,這五十年以至于最後圓寂一口氣未息的時候,都是他將自己所經驗、所證得、從淺顯到深細的事理,向人們以及一切的衆生說出來,這就是所謂“轉*輪,度衆生”;換句話,即是實施教育的時期。但受釋迦教育的是一些什麼人?大概依現在教育的分類,不外學校與社會,即一部分是在釋迦學校──當時最著名的:若靈山、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等──的專修學生,所謂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男女二衆是;一部分是社會的民衆,是普通的學生──當時釋迦所行化的區域中,信仰他的民衆──所謂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男女二衆是。出家二衆的學生,他們有一定的律製,居住遊曆,都有他們特殊的標幟:如服則叁衣,食則一缽。而且每天有必修的功課──戒學、定學、慧學──,都是跟釋迦修學,而成功爲有紀律、有團體生活的特殊社會。這傳下來的,就是現在寺院僧衆團體生活的形式。至于在家二衆的學生,他們雖有最簡單共同遵守的律製──叁皈、五戒、──但是沒有改變他們原有之地位,無論是農、是工、是商、是軍、政、學,除共同遵守簡單的律製外,都不舍他們爲個人、爲社會服務的職業。而且、從各人個己本所受于釋迦教育的真理和道德的標准,去隨分隨力地改善社會不良的現象,而使整個社會移風易俗,逐漸向善的方面進化。

  這在家出家的兩種人,是受釋迦牟尼教化的學生;出家的學生,是特殊,是少數,在家的學生,是普遍,是廣攝多數,且普及于全宇宙一切的衆生。但要知釋迦教育的方針如何,這不外于下面兩條原理的施設。

  一、主旨的貫徹:無論何人,或其他界的異類,凡來受釋迦的教育,他都使他們──受教者──各各達到最後的目的,並不是無所適從、猶豫莫定的。他施教育所抱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就是他自己在修學期中最後所獲得的宇宙人生最高深、最究竟的真理,他要使受他教育的一切衆生,都和他一樣達到這圓滿的真理,所以、他在實施教育所取的方式和手段,盡管五光十色的不同樣,主旨所在,終是一貫旳。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這以成佛證真爲目的的法,即爲釋迦教育主旨的貫徹。

  二、現實的適應:我們知道釋迦所抱的主旨,那樣高深,從他受教育的、無論在家出家的學生,未必個個都能領受得了。倘是釋迦要一般受學的學生,都來認識這真理,恐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他俯順一般普通各樣各色衆生心理的需要,和現實生活的欲望,特別地降低,施設各種教育,以適應各國、各民族、各種群衆的心理上的需要和欲望,很合宜地來施設。這在佛教術語,叫做:“方便”。

  這樣、我們知道釋迦牟尼的教育,一方面是貫徹他的主旨,一方面是適應現實的施設;由這兩大原理,建立成功爲釋迦牟尼的教育。這也是建立一切教育的基礎,不然、或徒具高深的主旨,沒有適應方法,阿誰撞進這大門裏來!但逐時潮的上下,沒有了主旨,尤明顯地徒見其擾擾不甯,成績自更壞了!

  現在再進一步,來講釋迦實施教育的辦法怎樣?也可以例爲四條:一、普遍主義:這就是世界主義;他運用他的巧辯妙慧,普爲一切的受教者作種種有趣味地、極淺顯地譬喻,來表演他全部的、或一部的主旨。二、特殊主義:這仿佛現在教育思潮中的“道爾頓製”,就各個人的特性和各種天才的優越,應其各個人天性之所近,施設一個一個人的教育。叁、對治主義:這是由釋迦以佛眼觀察被教育者的劣點在什麼地方,他隨時指訓、或勸責、而施設種種的教法,以去除受教者自身的劣點,以成其完善的人格。我們佛教通常有句話:“衆生有種種病,如來施種種藥”,也就是這意思。四、體證主義:這是受釋迦教育的特出優秀份子,所以他把自己所體證到的真理,直授給他們,使這些少數優秀的份子,也能獲得最高覺悟的真理。

  上面四種實施辦法,前叁種是不可避免的不得已的方法,而目的所在,是第四所謂體證主義。但此四種,不限定對個人或團體,也不限定四種都具,或唯一種。用佛教專門名詞,一、即世界悉檀,二、即各各爲人悉檀,叁、即對治悉檀,四、即第一義悉檀。

  以上所講釋迦的教育,其重要點:一是主旨的貫徹,二是現實的適應,叁是實施的辦法。我今天提出這題目來講,覺得釋迦教育的原則與應用,可爲中國現在教育的價值的參考,且助中國現在的教育家、取法釋迦當時活潑教育的精神,而改善中國的教育。中國二十年來所辦的學校教育,把數千年傳統的孔子教育主旨撕破了,把從前科舉製度廢除了,順世界教育的大勢,應現代中國與全世界關系的需要,這可說是現實的適應。但是、這二十年以來,有時模仿日本,有時模仿歐美,同無主的遊魂一樣,隨著各強國的變化而變化,難得有什麼好效果。講刺激一點的話,這中國二十年來的變亂,都莫非直接間接地受這種教育所釀成或影響的。因爲、這徒知模仿強國與順世界大勢的教育,沒有統盤的計劃與系統的思想,雖有了現實的適應,而卻失掉了貫徹主旨的精神重心。假使以釋迦教育來衡一下,得其一面,失了一面,不是整個的教育。

  到了近年中國的教育界,也覺到從前的錯誤,于是聚精會神地定出了中國教育、以中山先生的叁民主義爲宗旨。這宗旨是不是對的,那是另外的問題;但有了一定的標准,使全國教育有了重心,在叁十年以來的中國教育,可謂開一新紀錄,自然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因爲、貫徹主旨,是教育的精神啊!但是、我終覺得中國現在的教育,還是有一個潛伏的危機,這也可說是數千年來養成的觀念。就是:讀了書的人,變成文弱者,什麼事情都不能做;除了做官、當教員、或紳士外,簡直成了廢人。試想將來教育果有一天普及,那末、全國的人都變成官僚、教員、紳士,還有誰人來經商、作工、務農呢?這種觀念,盤據一般人們思想中是很普遍的,稍爲來注意一下,就能使你覺察到。如小學本是最普及全國國民的,而尤以農工子弟居多,固當爲農工子弟來設想,不可爲少數貴族階級而誤卻多數,使他們畢業出來,就不願去種田工作了。如中學應著重于社會職業教育,也不應專爲少數中的少數升大學的學生設想,而誤卻多數將來社會職業的份子而不顧,使他們中學畢業出來,不能取得社會的職業。大學的教育,自有少數環境較好和優秀的份子,由小學而中學,而大學,將來在教育上、政治上、爲群衆的領袖,這是少數的。

  現在中國的教育,雖定了主旨,而于現實的適應,尚感缺乏。應當謀中國國民薄弱的産能生力,使他強大起來,須使從受過小學教育出來的人,去從事改進農工,受過中學教育出來的去辦實業,受過大學教育出來的去施設教育政治等,這才可適應于現實。

  釋迦牟尼的教育,確具足這兩大方針──主旨的貫徹與現實的適應,而又有實施辦法的。所以、我今天提出來與在座的各位討論,也無非希望喚起中國教育界的注意,大家來共同參酌,以建設現代中國健全的教育。二0,一,二叁。

  (芝峰記)(見海刊十二卷八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