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增上學與叁育
太虛
──二十八年十二月在仰光華僑中學講──
貴校是在全緬華僑所辦學校中的最高學府,校舍寬敞,設備齊全,學生衆多,固在各校董擔任經費之充足,亦由校長及教師職員認真辦理之所致。今天得來貴校參觀,並與各位相敘談,非常的愉快!但我除了佛學之外,沒有研究過其他的學問,所以今天只好從佛學的平常戒、定、慧叁增上學,與學校的智、德、體叁育來談談,因此或可得到此類發明之益處。佛法中的戒、定、慧叁學,亦名叁增上學,以戒、定、慧爲從凡入聖的階梯,由此叁學,使我們能增進上升,提高人格,將我們達到非常人的聖賢地位。
一、戒增上學與德育 叁學中第一是戒增上學,這與學校的德育,同是生起長成道德的教育。已有道德的人,由德育可以增長,未有道德的人,可以生起道德來。故與佛法中戒的意義很相符合。
這可分四種講:第一、難舍能舍:此即是犧牲,爲趨向遠大高尚的事業,如犧牲享受,犧牲嗜好,將平常的事犧牲,方可以希望成就非常的事。故在戒行中,第一、就是能舍。此犧牲是要難舍的能舍,如習慣上私人逸樂,在平時是不易舍的.因爲要與大衆謀利益,就能把個人的安樂等都舍去。佛法爲僧受戒須先出家,將父母妻兒家業田産等,在平時不易犧牲的,實踐學戒增上學時即都能舍去。第二、難止能止:平常所謂食色性也,自然而發生的貪欲等,在平常的人是不易停止的;隨著本能俗習以行動,遂不能有更進一步之超越習俗,改進本能的勝行。而戒增上學則便在能止息此種難止之染習。第叁、難忍能忍: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對于平常如身上的勞倦,心上的憂悶,以及其他種種不能忍受的困難,都要能忍受。從前曾國藩講過一句話:“凡事都有難處,打得過即是好漢”。所謂“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平常難忍受的困難都能忍受,則心常安定,不爲事變傾動。第四、難行能行:戒學中最重要的是難行能行,如舍身取義,殺生成仁,蹈湯赴火,勇往直前的勇猛精進,都是這種難行能行的精神表現。上述戒增上學之所實習的,也就是發育長成道德的德育。
二、定增上學與體育 佛教中的定,在梵文所謂叁摩地、或心增上學,即是心專住一境,保持平正不偏不倚,這就是定增上學的意義。若是修得適宜,其功用與身體的健康上和發育上利益很大。這亦有四種:
第一、修習定學,須先調食、調身、調睡:飲食有節製,食不可多食,亦不可過少,多食則易生病。而要于生理、心理都能調合適宜,如素食、或不可過午,都是通常的衛生,很有利益的。並須把睡眠調好,因爲睡眠要有一定的限製,睡眠時間不可太多或太少,這樣才可使身體得到合法的休養並調理。使身體的行、住、坐、臥都有儀軌,就可達到通常體育的衛生。第二、 調身、調息、調心的特殊衛生:此指坐禅時端身正坐,以及調息都是使身息很適當的保持平均的態度。至最安適時,似乎身息都溶化了。在平常人,心靜的時候就會惛沈,動的時侯就會浮躁,如猿猴一樣不能止息。若我們能從調身、調息、調心而達到意止心靜,成功一種特殊的心境,則全體清明;由心理影響到生理,身心得輕安妙樂,成爲一種特殊的體育。第叁、中國平常所傳的國術,有所謂少林派、武當派,都說是達摩所傳下來的。這種古傳的體育,有所謂內外功,如八段錦、太極拳等,有病可以治病,無病可以增加體力。這種運動都是與修定有關聯的;定使氣息流通全身血脈,將病等除去,使精神充實起來。西藏密宗的氣功,也是定增上學中的特殊體育。第四、離欲、離蓋的心靈修煉:深一層的講,心靈只可把七情、六欲及所有的煩惱等,從心的根源上除去了,成爲純粹精明。沒有煩擾惱害等習氣,所謂離五欲:如眼貪見色等,使心分散流動,如燈光爲風吹動則光明不大,心亦如此,由情欲等將其分散而不明靜,要藉定力將其凝集,成爲離欲清淨的心靈。複次、由定的力,使我們內心變化,所有的貪欲、憎恚等蓋覆心靈而破壞寂靜的,都要除去,乃安如泰山,無有動搖。否則、精神恍惚,什末事都不能作。故須離去五欲、五蓋,而煥發精神到全身。所謂“誠于中,形于外”,此皆是定的功用。
叁、慧增上學與智育 佛法中的慧增上學,第一、就是聞所成慧,由多聞博學所成。如學校上課,聽講演以及到圖書館閱書等,此是依前人的教化而承受過來的。第二、是思所成慧,不但承受前人的,更能從自見聞上、思考上,把心的力量發揮出來,將身外天地人物乃至萬有,都依耳目心思能力觀察思維,凡接觸到的均能發揮成系統思想。如此所成之慧,即思所成慧。至于從古今的道理,抉擇到成爲信仰,向身心體驗修習,得成決定明見,此即修所成慧。聞所成慧是學問,思所成慧是思想,修所成慧是體驗實證到的。此與學校的智育,完全相符。不過、佛法專在佛法上修習、體驗,與普通不同。
四、叁育即包括群育 我說叁育即包括群育,是因爲有人在叁育之外另立群育的緣故。其實、群育就包括在智、德、體叁育之中,佛法的叁學也是如此。如佛法中出家人所過的僧團生活,同受戒,同學佛法,乃至同衣食,同言動,這豈不是群育嗎?何況大乘佛法中,所謂饒益有情戒,專以作利益衆生的事業爲必守之戒條,所謂“菩薩不舍衆生,常行化導衆生”。又如各種運動的競賽等,有共同遵守的規則;現代提倡的童子軍及國際運動大會等,都認爲是世界人類最好的聯合。在中國修習禅定的大叢林,坐則同坐,走則同走,一切的行動,均是合群的動作。由能修定有群衆共同的訓練,實爲良好的群育。
五、辨悟他與五明成佛 由自悟而悟他,佛法中有四無礙辯:所謂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因爲這四無礙辯詞,都是依邏輯方法的。要觀在何群衆,乃作何說法。今貴校都是智識份子,所以講比較精粹的道理;由自己覺悟,使他人亦同得覺悟,都是需要到群衆中的。在大乘佛法中,謂菩薩于佛果菩提當于何求?當于五明處求。五明就是:聲明、因明、工巧明、醫藥明、內明;等于現在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哲學。要成滿菩提佛果,就是要從不離群衆學術中尋求。
概括起來說:教育不出智、德、體叁育,佛法亦不出戒、定、慧叁學;如此、佛法就是教育的叁育,叁育的育教也可通于佛法,故特將此意提出,供各位的參考!
(葦舫記)(見海刊二十五卷七八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