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之心理衛生
太虛
昔中山先生既言物質建設,又繼之以心理建設,亦以見其物心之並重。今吳君南軒等設心理衛生協會,又以心理衛生倡。夫心理本爲生命現象之一面,言衛生、實較言建設更爲確切。茲先摘錄吳先生之說,再就佛學一申論之:心理衛生之功能,消極的爲心理疾病之預防及治療,積極的爲精神健康之培養與增進。但疾病與健康之果限,劃分匪易,健康標准之確定更難。于生理衛生爲然,于心理衛生爲尤甚,常人以親湯藥臥床第爲疾病,反是爲健康。然則最近中央社會部舉行重慶學生健康比賽檢驗結果,何以健康者僅占百分之某數,其余百之某數固未嘗不被目爲健康無恙者也。若以航空人員以及機械化部隊兵員之體格條件爲標准,則同胞四萬萬人,列入健康者,其能有幾?試以身體活力指數之大小說明身體健康程度之強弱。假定以一百爲理想之健康標准,以五十以下爲疾病,則活力指數在五十與六十之間者固不至與二豎爲緣,湯藥作伴;甚至無礙其營業謀生,乃至生男育女。然其生活幸福,工作效率,自不能與活力指數八十以上者同日而語,半死半活,喘息苟延,其人雖不死不病,去死病殆亦不遠。故吾人提倡衛生,應不以無病爲餍足,而應提高活力指數,使與一百之數相接近。生理心理,理有同然。
人生幸福之破産,社會中反社會行爲之流行,吾人初不否認其有外铄的、社會的因素存乎其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此戰時個人幸福之破産,決不能歸咎于心理不衛生者也。腸饑乏食,歲暮無衣,因而穿窬竊盜,此反社會行爲之應多歸罪于社會本身者也。然而幸福破産之釀成,原因有外铄,亦有內在;反社會行爲之誘致,有客觀因素,亦有主觀因素。若去客觀而言主觀,略外铄而重內在,則人生幸福之破産,社會中反社會行爲之流行,殊應由心理之失常負大部分之責任。
“適應”一名詞,始創自生物學界,嗣後則應用于心理學、教育學中。蓋含廣狹二義:狹義爲遷就個體以適應環境;廣義則兼含遷就個體以適應環境,及改變環境以適應個體之意。心理衛生學中,以適應外在環境能力之大小,爲心理健康程度強弱之標准,蓋指其廣義而言。夫外在環境,有物質的,有社會的,而作吾人社會環境適應對象之最高准則者,則爲某一特定社會特定時代中之生活理想及行爲規範。漢奸賣國,國人皆曰可殺,社會理想與規範之所不能容恕者也。故認賊作父者流,雖得錦衣肉食,安富尊榮,然千夫所指,親黨不容,清夜扪心,未有不神明內疚者,無他、對社會環境中最高准則不能作和諧圓滿之適應也。是以漢奸人選,往往爲貪懦昏庸,腐化敗類,失意政客,無知武人。茍無喪心病狂之心理,安有倒行逆施之行爲?志士捐軀,仁人成仁,此社會生活最高理想也。刀鋸鼎镬,俗夫之望而卻步者,志士仁人,慷慨赴義,甘之如饴。在他人以爲痛苦者,在其本人,則求仁得仁,理得心安,謂爲幸福,實屬于至高無上者。所謂浩然之氣,至大至剛,無所懼餒,是即精神活力與心理健康充沛之例征。人各有死,泰山鴻毛之辨,亦爲有識者所盡知;然而或則臨難茍活,或則舍生取義者,蓋精神活力與心理健康之強弱程度不同,故其適應方式亦迥不相侔也。
消化不良,四肢乏力,及頭暈目眩發燒吐咳,爲生理不健康之征候。至于心理不健康之症象亦有可得而言者,如消極悲觀,萎靡頹唐,怨天尤人,無謂恐懼,過度疑人,視人生如苦役,目現實若虛無,對事則懈惰敷衍,對人則傾軋嫉忌,或則自卑無地 Inferiority Complex或則自視過高 Superiority Complex皆是。或謂此等現象乃環境所造成,然而飛機轟炸,人所共畏,乃或則在轟炸中往來自若,神色不變,或則倉皇驚走,手足失措。天者人之所共戴,而杞人則憂天之墜,皇皇不可終日。此種心理失常之現象,決不能全诿之社會環境。舉此一例,可概其余。
心理疾病之診察有道乎?曰:有。此蓋精神病學家 Paychiatist所優爲者。但其內容之複雜,視生理疾病之診斷尤有過之,其法約含以下諸項:甲、心理家研究;乙、個人生活史調查,包括胎孕期,嬰兒期,學童期,青春期,壯年期,衰老期;丙、科學檢查及測驗,神經檢查,精神病學檢查等。上述各項工作,或由精神病學社會服務員Psychiatric worker 負責,或由醫師、教師,心理學家,神經學家主持,皆所以提供材料,而以精神病學家總其成。精神病學家依據各方所提供之材料,審慎觀察考慮,比較分析,經過若幹之時日,最後方下一判斷曰:此機體精神病 Organic Disorder 也,此機能精神病 Functional Disorder也,此輕性之精神神經病Psychoneurosis也──如神經衰萎症 Neurasthenia精神衰萎症Psychasthenia迷狂症Hysteria等──,此嚴重性之精神病 Psychosis 也,──如少年狂 Dementia Praecox ,躁郁狂 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偏執狂Paranoia等──。病因、病狀及病名既經確定以後,于是施以適當之治療。進言治療,則其法術亦至繁赜。最通用者有管束治療Cutobian therapy ,醫藥治療 Pharmaco-therapy,水療Hybro-therapy作業治療 Occupational-therapy,及精神治療 Psgchotherapy──包括勸導、暗示、催眠、精神分析等──。總之,心理疾病之種類至爲複雜,若欲詳言其診察之過程,醫治之內容,非精神病學專家莫辨,非精神病學專書莫舉。作者不憚辭費,列舉一二,蓋欲說明心理衛生之並非限于原則原理之推陳,文字口頭之宣說,而實有科學方法,實際功能,可與世人以共見也。
更有進者,心理衛生不重在心理疾病之診察與治療,而在心理疾病之預防,及心理健康之增進。預防心理疾病及增進心理健康之法則如下:一、良好之遺傳: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同具相當遺傳之基礎,心理衛生家充分利用現有之遺傳與審慎創造未來之遺傳。二、適當之環境,環境不宜單調,亦不宜太興奮,有多方變化,能引起多方興趣,而又不強烈刺激自然物質環境,及充滿同情諒解之社會環境,最適合于心理衛生。叁、健全之身體,健全之精神寓于健全身體,健全之身體亦寓于健全之精神,二者互爲因果,可以兩全,難以獨善。四、健全之性生活:吾人雖不必崇信精神分析派之“性的一元論”,但性本能之爲人生最基本最強烈之一種沖動,則不能忽視,健全之性生活,可以增進精神之健康,反之,不健全之性生活,足爲心理疾病之策源。載舟覆舟,能不深慎乎?五、適當之工作活動:閑居爲不善,不獨小人爲然,常人亦然。飽食暖衣,無所用心,則舍淫欲外,豈有他哉?六、健全之心理態度:消極方面凡種種形態之耽于空想及躲避現實之心理病態,如“醉葡萄”心理,“甜檸檬”心理,“勝利英雄”心理,“失敗英雄”心理等,皆宜防微杜漸,加以矯正。積極方面,尤貴乎培養正視現實,征服困難,奮鬥樂觀,坦白虛心,自信信人,自尊尊人之態度。他如生活中之各種欲望,于其輕重配置及其發展方式之間,尤宜求得圓滿和諧之調整,使人格統一,精神無分裂之憂。凡此種種,均日常心理攝生之道,初不待假手于精神病學專家。或則施之自身,或則施之學生子弟,于人于己,均有裨益。或謂上述諸項法則,多爲心理健康之結果,而非爲心理健康之原因,“健全之心理態度”一項,尤難逃因果倒置之譏。此則涉于雞生卵、卵生雞之爭辯,吾人以爲雞可生卵,卵亦生雞,健全之心理態度爲心理健康之果,亦爲心理健康之因,二者互爲因果,初無矛盾于其間也。
身理衛生者曰醫,而佛之得稱大醫王者,則在心理衛生。向者科學之心理學,僅及觀測說明而止,今心理衛生學乃能應用之以改善心理,庶與佛學近矣!關于通常之人群心理,預防及治療其疾病,培養及增進其健康,吳君所言者大率盡之。茲請就佛學略論心理衛生之究竟義。
佛學之診察心理疾病也,分析之則癡、執──不正見──、貪、慢、嗔、疑爲六根本煩惱,而忿、恨等二十爲隨煩惱。其預防治療及培養增進其健康也,則仍不外發起並擴充信、慚、愧、精進等十一種善心;惟此十一善心,對治彼二十六染心。逮得最後勝利,則余中性之心心所皆隨而淨善,諸不定性者亦不複再容存在矣。由是成爲至極健康之四智相應二十一淨善心品,是之謂圓滿菩提,是之謂成佛,亦即爲心理衛生之究竟義。
此義關涉全部之佛法,茲但略發其凡,詳具乎叁藏佛典,諸有志者幸探究焉!
(見海刊十九卷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