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文藝政策之管見
太虛
──叁十二年叁月在重慶獅子山作──
承張先生以“我們需要的文藝政策”詢及刍荛;再經詳閱之下,竊覺所標示“六不、五要”,既甚惬當,而闡明文藝與政治之連系及叁民主義應有文藝政策之意義,尤極精彩!惟有希望全國文人作家能協力實行,俾新中國之新文藝,早日呈現于世界!然略有其補充之意,則新中國之新文藝,以恢複固有文化從根救起,吸收現代文明迎頭趕上之叁民主義爲中心,自無疑義;但恢複與吸收,應以叁民主義之精意爲標准,爲選擇的而非籠統的恢複與吸收也。茲試就固有文化與現代文明略加分析,以備采擇。
以言固有文化:首應著眼于中國民族唐、宋來政治、經濟、學術、文藝、思想、風俗之徹上徹下徹內徹外的整個文化;斷自中英不平等條約訂立之百年以前,皆爲叁民主義所應直接繼承,而擇去其渣滓、選取其精華之所在。于農業宗法之骨架上而表現爲學藝政俗之結晶者,則爲儒、釋、道叁教之混合文化。此征之民俗、小說、戲劇、詩歌、建築、雕塑、繪畫、音樂,以至學說思想等,無一不然。例如宋明、儒道學,即爲于儒、釋、道叁教各撷取少分以構成者。故皆應依叁民主義爲准則,施以分析整理之工作,然後或淘棄或舉揚之,方收取精用弘之益。設一言固有文化,即隨瞀儒淺見,籠統的以接受韓、歐、程、朱一流爲恢複,而不知韓、歐膚淺無識之偏狹,程、朱、陰盜陽憎之欺僞,其狹僞實爲中國文化千年來漸陷低弱之原因,則恢複固有文化反成加叁民主義以拘蔽,使不能有所擇取于初盛唐雄大宏遠之全國民族文化也。即就王通、李翺、陸象山、王陽明等道學,魏征、範仲淹、王安石、張居正等政治,李白、杜甫、柳宗元、蘇轼等詩文,其胸襟識見亦遠超韓、歐、程、朱之上。近人乃僅附韓、歐、程、朱而比類言及,抑何锢迷之甚耶?由唐再溯而上之,則周、秦子學與晉、隋佛學實爲中國文化之鬥樞。周、秦子學皆承伏羲至春秋之古化,經孔、老之抉擇而開出,百家爭鳴,九流競興;秦用法家者流而啓大一統之局,漢初法、道兼用,至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籍乃升而爲活躍爲上層政治文化,蔚成兩漢經學,清儒則承漢學而疏證精究之者。東西漢間道家淮南子、魏伯陽、張道陵等,則宗黃老而吸收退而在野之諸子緒余、及積古流傳之社會風尚,遷爲道教,是爲周、秦子學之分流爲在朝的儒教與在野的道教。佛教之傳入始東漢,至東晉漸盛,經南北朝入隋再成統一之國家,唐承之而佛教遂成陶鑄儒、道之中國民族淪肌浃髓之主要文化,其流變嘗有十四宗之多。故古化之周、秦諸子與佛化之隋、唐諸宗,在中國民族文化之構成,實爲最主要之因素,而傅翕、王通、李翺、周茂叔、蓋宋明儒、道學之先河也。然轉爲程朱之傳統,則非其全也。漢承秦之大一統,融冶秦、魯、燕、楚之異風殊俗及周、秦九流之子學,因有兩漢燦爛之文藝。唐承隋之大一統,陶煉諸胡、五印之異風殊俗及晉、唐諸宗之佛學,因有叁唐瑰玮之文藝。則文學藝術之莫盛于漢、唐,亦有由來矣。故必須以叁民主義爲准則,抉擇隋唐以來、周秦以來兩大階段之文化,加以批判揚棄,整理成叁民主義之中國文化史,始足言恢複固有文化,從根救起,顧可以抱持學、庸、程、朱之道統了事耶。
以言現代文明,則基督之宗教,曆史之哲學,自然之科學,工業之經濟,國族主義、民治主義、社會主義之政治也。而叁民主義爲針對國族、民治、社會之政治,分析之,綜合之,批判抉擇之,選取其精英,擇去其弊害,融成一體而又統持超越于其上之政治哲學也。所以能統持超越于其上者,一由其集取中印古化精意之中國民族文化爲淵源,二由中山先生之特見,叁由蔣委員長率全國同志之力行,則于政治固可遵循之以建成現代民國而更促進大同之世。但自然科學之研究,工業經濟之建設,雖已具規畫而爲國民鹹知注重,然猶待有步驟的二叁十年之努力,庶可完成。至于現代哲學之精彩,如文化哲學、辯證法哲學皆曆史哲學之主流也,尤應迅速建成從宇宙至人生之叁民主義史觀,方足統攝過去、把握現在、創造將來而可大可久。夫叁民主義之體系既如是精深而廣博,則發揚叁民主義主要工具之文藝,安可無此“我們所需要之文藝政策”哉?是誠全國文藝界未可掉以輕心,而當以審慎出之者也!
(見文藝先鋒二卷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