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與佛學
太虛
──十八年十一月在長沙華中美術專校講──
一 我之美術觀
二 佛學與美術
叁 佛教美術在美術界之位置
四 在今日中國提倡美術之功效
一 我之美術觀
甲、美術之來源:美術由工藝、文學二要素所構成;工藝産生乎科學,文學源出于宗教。科學的理智,取作人生實際的應用,即成爲工藝。宗教的意義,傳作人間普遍的說明,即成爲文學。由科學及宗教推演出精深博大之理論,則成爲哲學。由哲學之理想,經文學、或工藝臻乎精美微妙之域,超乎人類現實社會基本生活之所需,則成爲美術;故美術乃人類社會文化之精華,而表現人類社會之精神者爲文化,表現文化之優美者是美術。美術爲哲學、文學、工藝之結晶。表圖如下:
宗教┬───────文學┐
│ │
├哲學───────┼美術
│ │
科學┴───────工藝┘
乙、美術之內涵:美術之內容,在普通說之,不外乎音樂、圖畫、雕刻、塑像等數項,然實非惟此而已。蓋凡超乎人類之基本生活以上爲高尚之精神生活所需要者,皆美術內涵,如衣食住行,在實際應用上之服裝、建築等非美術,而進步至于精美時,則即成美術,如衣有文繡之美,味有珍馐之美,住行亦然。又如實際應用之文學非美術,至于詩歌、小說、劇本、則成爲美術。簡言之,美術之內容,可分二項,即純美與不純美。純美者,謂離實用生活之繡畫、音樂、雕刻、塑像、金石等,皆純美術。圖畫、在中國古時,稱謂書畫同源;如象形字,鳥字則形如鳥,水字則形似水,非中國如是,即埃及等亦然。總言之,由文學、工藝進步至精美時,加以人之創造想像力有所寫作,成爲自己之創造物,可言系純美術。再、音樂可使社會之心理互相溝通,如吾作樂,賞樂者聞音,即知吾之心理。人類社會既成組織,必須人人心理互相溝通;音樂爲人類社會心理溝通劃一之作。古之禮樂同說,缺一則顛,禮儀是內心之見于形色者,音樂是內心之通于聲氣者。禮樂之相應一致,如西洋之跳舞,中國之演劇,其表演之動作隨音樂而轉動,所謂爲美術之音樂。若軍樂則爲實際應用之樂,美術之樂是超實際應用之樂。美術之內涵,富而且廣,將詩歌、小說、劇本、音樂、圖畫、雕刻等綜合起來,而成爲混合的美術,則爲戲劇。美國耶路大學等學美術者,注意爲戲劇之表演,以各種之美術,皆可於戲劇中表現。總說一句,純美術非人類之基本生活所需要,而爲人類之高尚精神生活所需要品,圖畫、音樂等是。非純美術,乃即在于人類之基本生活上,如衣食住行精美者,亦可稱爲美術品。
丙、美術之效用:現在人類所處之社會及自然界,精神上常感不滿足之痛苦,于是乎于自然界上自出心裁,將自然之物改造成自己內心所想像之物,自己個全精神遊于自創物之中,以忘卻現實之苦痛。故美術之效用,即遊心寄情于人造的超現實之世界,使不滿足之精神得以安慰。如善圖畫者,及賞圖畫者,則其精神完全遊于圖畫之中,一切憂郁悲憤因以忘失,所謂美術能超脫現實之世界者是。故西洋人謂美術可以代替宗教,但最高之美術雖可使人忘失憂患,可雲有宗教之一分作用,以信仰宗教者,有別一之美滿世界、爲其精神之所寄托,美術亦複如是但以言。信佛教,則絕然不同。以佛教是由根本了解宇宙人生之真相,出離悲苦──即現實之世界,成真淨無障礙真如法界,一切痛苦永消。美術雖有想像之美滿世界爲其精神所寄托,但自然界之一切苦仍存而不失。故謂有普遍宗教之一分作用則可,謂能與佛教同一之結果者不可。
二 佛學與美術
佛學之來源,由感覺人類現實之社會、及自然界上有種種之痛苦,而生悲痛之心,本此心而求解脫,于是對于全宇宙和人生作一種最深切之考察,研究一切痛苦由何産生?有無根本解決之方法?然後知宇宙衆生及人類所感受之苦,皆由人等之錯誤知識而造成,要解脫此苦,須要根本了解宇宙人生之真相,本來即是一真法界,無本有苦。而美術之來源,則由文學、工藝進步至精良而成,則謂美術之出發點,由感覺現實社會及自然界之不滿足而起,此則同于佛學。然美術于自然上用自心想像力、創造爲超現實之世界,精神寄托于其中而得以安慰,雖暫得安慰,而現實界之苦仍在,未能根本解脫,則其結果不能與佛學同矣。
美術將精神寄托于人造的超現實之世界,心情托之于美術而忘一切痛苦,其現實界之痛苦仍存在而不少,但忘而已!佛學于現實人類之世界,感不滿足之痛苦,而忠實道破世界不美之現狀,所謂現實之世界:系空的、苦的、不淨的、無常的、不自由的。空、即非實,苦、即非樂,不淨、即非美,無常、即不永存,不自由、即是無主宰。亦不同其他宗教,別立一天國之美善,但從當下之世界,看出是空、苦、惡、濁、無常、束縛的。複發明世人之痛苦皆由自己之知識上錯誤而生出不美滿之世界。使人當下明了世界之真相,而知本來即是:常、樂、我、淨之世界,根本推翻一切痛苦惡濁,得真解脫。如是以觀,則佛學與美術之效用,不禁有假真之別矣。叁 佛教美術在美術界之位置西洋對于東方文化之研究,以美術爲最有興趣。而爲其所研究之美術,即造像、雕刻、建築,而音樂、圖畫等,則猶未爲注重,而此叁種,複以佛教的爲最精美。嘗在西洋之東方的,或民族的博物館參觀,見所畜藏之物,亦印度、西藏、波斯、爪哇、新疆、中國、日本之佛教古物爲最多,其中所有佛像等等,多有出貴價在中國購之者,且大抵以研究佛學爲研究東方文化之線索焉。
在中國固有之美術,惟圖畫、音樂等,至于雕刻、塑像等則肇造乎佛徒,後來漸成普及。單言之,東方文化最有價值者推美術,美術中以造像爲最,造像複推佛教爲最。由是以觀,則佛教美術在美術界之價值,可想見矣。
四 在今日中國提倡美術之功效現在革命時代,社會正起劇烈變化。一般人對于美術無相當了解者,未免有輕易破壞之舉動,如近來山西被毀之精美雕刻石像等。外人爲得一手一耳,即要費至數千金,在中國則視如敝屣,爲一般牧童樵豎所玩棄,不知保存,實在可惜,而且可憐。
只知拾西人唾余,自有家珍,反視若草芥!而在現時仍能保存其十分之一,爲近代後來研究美術之模範標准者,其功績不可謂非提倡美術之力焉。
成功的美術,非工藝、文學、臻至精良優美不爲功。現代之中國,內亂外擾,幹戈不息,而已成貧苦之社會,吾人對于衣食住尚不能完全,更何有乎美術耶?然若無美術,則人類社會即變成粗暴憂悲之社會。社會文化粗暴,人情亦化爲粗暴,且處于憂悲之中,即國家亦無安甯和平之日。若欲人類文明世界和平,非將工藝、文學等基本生活充實起來,創造新的美術不可。新的美術出現,則人之精神高尚生活有以寄托,行爲亦善,行爲善則粗暴憂患自除,粗暴憂患除則中國亦成安甯之中國。若擬成此安甯之中國,在現代非保存國粹不可,保存國粹尤重保存佛教所有之造像、法物等,不要輕易毀棄。諸位有心盡力于美術者,當注意在斯。
(紹奘記)(見海刊十一卷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