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術與佛教
太虛
──二十叁年九月在武昌美術學校講──
今天到貴校來參觀,見貴校收集關于佛教曆史上的各種佛像、雕刻、以及見到貴校近來的作品,皆具有深義,對于國家社會有大益處。
佛教在世界曆史上,總在兩千五百年以上了。發源的地方是印度,約合我國周朝的時代;到東漢時才傳入中國。然在東漢之前,佛教已先傳入,不過到了東漢,佛教始由帝王的提倡接受。佛教傳入中國,亦有一千八百年了。由中國而又傳入朝鮮、日本等。但印度的佛教,在中國周、秦間,已由印度流入亞洲西部的波斯,遠在歐洲的希臘,及北部中國的新疆,與南部之钖蘭、緬甸等處。迨隋時,差不多全亞洲都佛教化了。但唐初起了一種變化,即亞洲西部有回教興起,蔓延紅海兩岸的亞、菲洲一帶。古來許多宗教,多是由亞洲而傳入歐洲的。佛教于印度之東,傳入中國西藏、蒙古,並及日本、朝鮮國等。南方則傳入錫蘭、緬甸、而及暹羅、馬來半島等。從回教崛起于歐、菲、亞之間以後,佛教即不能傳及印度之西,自唐代印度原來之婆羅門教複興,而佛教在印度亦日益衰危;結果、印度全化爲婆羅門之教區,印度民族自此即失卻佛教之精神。
中國至元代,信仰西藏喇嘛佛教之大元帝國,其武力一直達到歐洲。而有一部分軍民,居在波斯、亞剌伯、土耳其等處,接近回教所化,而信仰回教。其後印度即爲此信仰回教之部所征伏,建立印度莫臥兒帝國;于是、不但印度西北之佛教由衰而滅,即印度全部所殘存者,亦盡淪亡!佛寺及出家之徒衆,皆化烏有。故由明初至今,印度佛教早已絕迹。但中國由宋亡于元,明又亡于清;而印度則婆羅門教,而先亡于回教,清初乃又亡于英。由此、故近來印度的宗教之爭,只有婆羅門與回教的惡鬥,近則又有耶教加入,而南洋的馬來半島等土人,亦已回教或耶教化。
我到歐洲遊曆時,參觀各國之東方博物館,或東方民族博物館等,所陳列關于佛教的古物,多是古代的建築、或雕刻的藝術品。如亞洲印度西北方,若波斯、安息、阿富汗,及今新疆等處,古代造像、雕刻,及南洋等處的許多佛教藝術品。由此等佛教古代作品,可以考察佛教當時在各地的情形;考證佛教的曆史,亦有很大的價值。然印度在佛教滅亡之後許多文物古迹,多爲婆羅門教、回教等異教摧毀。自歸于英國之後,反比從前進步,關于文物古迹,皆盡力保存,盡力開掘,如菩提場、鹿野苑、祇園,以及那爛陀寺等的遺址,英國人又設立委員會保管,重新把佛教曆史上和美術上的古物規模樹立起來,這不能不說是對于研究印度曆史、印度藝術的一點好現象。複次、再說到藝術方面,歐洲近代的美術風尚,很受印度的影響;因在亞洲東方的藝術,有普遍線索的,即是佛教。但歐洲的藝術,前叁十年很模仿印度,而最近的傾向,則許多皆又在模仿中國了。我在法國巴黎時,曾發起法國佛學會,今其副會長某女士,即從前之美術校長,由美術興,而研究到佛教的。但要真正了解佛教的美術,非要深入到教理中去不可!中國美術的名詞,或叫做藝術,這是沒有一定的。關于佛教的美術:笫一、是造像,第二、是雕刻;這在佛教的美術上,是有特別價值的。但在造像,是概括雕像、塑像等。再其次,則圖畫、音樂等。中國藝術史,如六朝時代的造像、雕刻、圖畫、音樂等,與佛教皆有很深的關系。
從佛教來說明佛教美術,要知佛教有所謂“像教”、“聲教”。以音聲的言語文字,和音樂來诠表諸法的意義,是爲聲教。而佛教又以“像”來表顯諸法實相,像、即形像,此即現身說法的現身,所以、佛教中現那一種的身,即說那一種的法;故不單是說法,同時亦表現說法的身像也。因像可以爲像教,與聲之可以爲聲同,故佛教中有雕刻、造像、音樂等的美術。然在文字方面,中國向來所謂“文能載道”,而佛教的經典,即是表顯超絕語言文字之道的。道、是無分別智相應之真如法界,所以佛教的文字──經典,皆是如指標月;故一切經典,都是爲指示真理作用的。而造像、圖畫等美術,亦足指示最高的真理,其結果、其功用,皆是相同。譬如某一件美術的作品,能引人入勝,導人爲善,其感化的力量,或比文字還來得廣大;如西藏喇嘛造各種的形像,皆含有深義。
這樣說來,美術即是由自心覺悟,而用各種方法表顯出來,使他人也能得同樣的覺悟,這就是佛教藝術的真義。所以,由佛教産生美術,而美術亦可通達到佛教的實際。二十叁年九月二十日。
(葦舫記)(見海刊十五卷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