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關于“在家人”
世俗生活中,有些在家人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這本是好事,但也有一些不好的苗頭,比如有些人費了很大力氣來做功課,攢功德,其著眼點始終放在人天福報上,這真是太可惜了。要不就是修行稍有長進和效驗就很自以爲是,甚至把出家人也不放在眼裏。這些都是不如法的表現。
我們常講,出家在家僅在于心的無住,心有染著,在家出家都修不出名堂來。所以我們執著于這些身份或現象上的分別並沒有意義,一個真正的如法者是不會這樣思考和判斷問題的。我們修行是爲了智慧解脫,傳法渡人也是爲了使他人智慧解脫,不是爲了爭高下和論是非長短。事情非常簡單,我執心是修行的大忌,無論怎樣,各人因果各人了,我們不用爲此喋喋不休地徒造口業。事實上從事專業修行的出家人要比在家人不容易得多。再說,諸行無常,予法不說斷滅相,如法與不如法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自己如法才是最爲重要的。
在我所認識的一些在家人當中,有的還一直有著這種苦惱,似乎自己剛入佛修行時效驗頗強,相反堅持做了一段時間的功課後並無太明顯的進步,心中煩惱依舊很重,慢慢也就起了退心。這說穿了還是不如法修行所造成的違緣。所謂修行,我們關鍵要明白一點,我們做功課是爲了平心攝念,加固自己的福慧。日常中的點點滴滴才是修行的著手處,處處“觀心”者才是真修行。我們的心一會兒執著于這個,一會兒染著産那個,起心動念全住于五光十色,沈迷于吃喝玩樂,要不就不斷患得患失于世俗之回報,處處都不能放下自我,我們當然就難有進步了。而且佛門常說,不失初心,成佛有余。我們的失敗就在于總是虎頭蛇尾,不能持之以恒。
說白了,修行就是這麼一回實實在在的事,身體的一切神異功夫、人天福報等最終都靠不住,全是夢幻泡影。只有當我們有心求取智慧解脫時,至力于轉心行時,我們的一切才會根本地得到改觀。因此,我們進步與否,我們實在不用怨天尤人,只管扪心自問:我爲何要學佛?爲長壽?無病無災?發財?出神異功夫?還是別的?各位,只有當我們生出了出離心,真心實意地想脫離六道輪回,想求取智慧解脫,我們一切的折騰才會化爲進步與成功的“正因”。我這不是在斷然否定人天福報和世俗生活,我是希望我們的“心”別住在上面,其實我們只要如法,一切自然都會得到好轉,我們一定要分清主次。
還有,我們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不要一下子就想吃個大胖子。如矯枉過正了同樣也是不如法的,而且有時還會更加不利于我們修行。佛門從來都不主張執著于苦行,因此我們修行首先也要懂得如何修身養生(但又不是貪著色法),因爲身心不健康時,我們必意志渙散、心煩意亂,怎麼可能修心入靜?切莫執著于不吃藥不打針,有病治病,隨緣就份,千萬不要讓家人擔憂我們。除非我們已非常善于入靜養心,懂得自我調理,身心的一切境況才會自然到位。否則的話還是盡量不要違背常情爲好。
另外,我們在家人開初也不必硬要執著于吃長素(量力而行,依條件而定),雖然刻意堅持素食絕非壞事,但我們又不能因我們的不妥貼,導致家人及熟人朋友們因我們信仰佛法而疏離我們和佛學本身。比如某些人處處執著于不沾腥葷,連鍋碗瓢盆也硬要同家人相隔離,成天弄得很“另類” 和神經質,導致大家都反感,這就非常的不妥當了。
佛門提倡素食,一是爲了慈悲和利于修行,二是實踐證明素食更利于身心的雙重健康,叁是吃素者才能真正地戒殺業,所以吃素是有功德的。我們雖然可以象出家人一樣嚴格要求自己,但我們也可以循序漸進。說白了,吃素真不應是一件徒增煩惱的舉動,當一個人的身心已真實而具體地厭離了腥葷的話,那還是不斷培植善心和攢積定慧功夫後的一種水到渠成的狀態。我確實認識那種堅持修行,培植一定的菩提心後,突然一吃肉就嘔吐腹瀉,從此素食、身心卻非常健康的在家人。並非是常人理解的那種非得刻意地執著于不吃肉、不沾腥葷才對。
初入門的在家居士是可以吃“叁淨肉”的(關于此概念可翻閱相關書籍),尤其客觀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刻意違背常情,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因爲每一種修行的層次與境界各自不同,都會有與之對應的規則和屬性。就象對于男女,出家人專業修行則要斷欲,而在家人則是提倡節欲,但絕不是完全禁欲。飲食與男女是我們的兩大習性,所以很容易就成爲了我們修行的下手處,講白了,超越這兩個薄弱環節我們便能脫離六道輪回。但反過來看我們又不能執著于事相,修行的臺階是一步一步地到位的,太執著了恰是大煩惱。修行的根本功夫是“心無所住”。我們“心”完全住于男女和飲食不對,完全住于斷欲和吃素也不對。這是個矛盾的統一,我們應予好生把握。
萬法圓融,一切事與理本依一定的因緣、因果而存在,凡事要從“因”上著手改善,不必強行“倒果爲因”,那不合符修行的本來。斷了那樣的“因” ,自然不會有那樣的“果” 。修行人千切不能既不從自己的“心行” 下功夫,又在世俗生活中一味地生拉活扯,完全誤讀了佛法的義理。其實我們只要努力地如法修行,在生活中多培養善根福德,我們各方面的情形肯定會越來越好,凡事都有因必有果。況且,吃苦是了苦,了一分少一分,也不用太在意,過于計較個人的一切,比如生怕自己修不成,老是擔心自己沒有功德等都是不如法的,這些本身就悖于菩提心。
修行是件非常樸素無華的事,我們須從心地基礎上刺刀見紅,須在實際的應境對人時大浪淘沙、千錘百煉。否則我們滿腦子佛理,滿口佛語都不會有什麼實際意義,不好好修行,我們不過只是一個“佛油子”在耍貧嘴而已。
見地是理,行願同修證是事(即事相),我們修道沒有進步沒有證果,說穿了就是心理行爲自己轉不了。所以以行願來講,“行”才是真見地,行不到,見地沒有用。所以才要講行願、行門之重要。所以我們應隨時檢點自己、隨時檢查自己的心理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心理行爲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我們不要以爲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素食、感應,什麼通氣脈百病不生、什麼境界,什麼師傅等等,那都是不相幹的。內因不在,外緣俱全也是百搭。一好俱好,一處到位,處處到位,修行者一定要學會在改觀“因” 上做功夫。這個最大的“因”是內因,是我們自身的心行狀態。
心理和行爲如果轉變不了,光靠吃素、打坐,要想開慧,或根本地轉變氣脈,那都是不可能的。行願不到,修證功夫也不會到。心理和行爲的改變,比什麼單純地打坐、吃素、比修證到所謂的什麼境界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而且,只要我們心理和行爲糾正一天,我們的定力、打坐就隨之進步一天,什麼無貪、無欲、素食、通氣脈、無病滅災等等就是自然發生的事了。修行的關鍵是,我們必須在心理與行爲上去追求進步,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否則那肯定是要重複走彎路的。我們求功夫、轉色身十年、八年,在各方面也不會有什麼突破性進步,那還不如我們心理和行爲轉換半年來得殊勝,功到自然成。那時,我們的慈悲和智慧會自然升起,一切皆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請注意,這一點真的很重要!!!
還有,修行既是要講行願,那我們在家修行者同樣是需要發下大願的,這同世俗中人們爲了實現某一目標,達到某種目的而痛下決心、賭咒發誓是同樣的道理。發了大願後我們的信心會更加堅固,將利于我們堅持不懈地如法修行。佛門常說,正念一起,震動十方世界。一個有了求大智慧、大覺悟之心的人,有了修行證道的心願和誓言,自然與“實相”達成了一種對應,當真是感天動地,那種浩然正氣,仿佛就象一種信息波、能量場的共振,一切諸佛菩薩,一切空間都會受到震動。
發了願必有行動。因爲有行無願行亦空,有願無行是空願。行動就是如法修行,就是曆事練心和堅持做功課。當然,從相對層面上講,見地、行願與修證又是叁位一體的。一個人就算沒開悟見道,如對佛理理解較爲正確(慧根較好者),他自然信仰真切,道心堅固,在行願與修證方面的進步自然也會很快。相反,如果一個人學法久了仍無進步,怨天尤人,不善自我反省和總結,或叁天打漁兩天曬網,急功近利的心很重,總恨不得明天就成佛,眼高手低,不能持之以恒,就會老是重複走彎路,弄來弄去又從終點回到起點,久了自己也沒了信心。如此等等,都應從行願上好好反省自己。
正因爲開悟見道、成就法身是第一步,佛法就不會來不來讓我們成就什麼色身(那是絕不可能先發生的事)。因此,佛法幾乎不提倡和強調練氣功,也沒有一個法門讓人貪著色法,或只追求轉化色身。如一個人不肯從心行上下功夫,整日對這個虛幻的假和肉身瞎折騰,貪著于打坐入靜換得的一點清明、靈虛的舒適勁兒(往往好景不長,日子久了生理欲望會更加熾盛,能超越出來的人微乎其微),那肯定是外道習氣太重的原故。我們一定要努力克服掉“覺受與身見” 後,我們的修行才會生起真正的效驗。真正如法者,自然會調身和平衡身心,業障下去了,身心自然會越來越健康無礙。
佛門從來就強調處處在在、萬事萬物都是行門,是身體、心靈、精神與思想的試金石。這些心理和行爲的功夫到了,只有先成爲開悟見道者,成就法身之後,轉色身才會成功。千切不可本末倒置!從不打坐做功夫的六祖慧能,憑什麼一樣明心見性、開悟見道?憑的就是行願與心行。爲什麼許多高僧大德開悟見道後,還要去“安心”。安什麼樣的心?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修證佛法的人好好推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