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誰是“善知識”?
尋訪到大善知識,相遇到根本上師和大德,是每一個佛弟子都向往的美事。那麼,一個修行人該是什麼樣子他才能算作是一個善知識呢?善知識一詞,在《阿含經》中含有正知正見的意思,即指凡所能正確地理解佛法的,並依此身體力行修學的人都可稱之爲善知識。不過,我們初學者從道理上雖這麼理解了,予實際生活中卻常常無法到位地對善知識進行清晰的鑒別和判斷。
對于我們初學之人,首先,我們千切不要以那些佛經上描述或界定究竟圓滿的概念符號,妄自去衡量他人究竟是否是善知識,因爲如果我們實際修證不夠,往往慧敏性欠佳,佛經上所述的語言對于我們很可能是一堆空洞的觀念,或者我們充其量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心開意解,極易流于表相和形式,不是似是而非,便會非此即彼,常糾葛于一種自我感覺或語言遊戲而不自知。任何人,未證佛果前,他只要是在這條路上身體力行地努力前進著,我們就應作如是想,將他之長量己之短,切莫將己之長量他人之短,否則我們的修學就難有實質性的進步。別說我們凡夫,就是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人,他也有許多習氣難以徹底摘除。所以我們遭遇善知識是爲了向他學習,不是爲了挑他毛病,或說明我們在某一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做得比他好,比他“在行” 。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善知識順應因果,往往作特殊示現,未必凡事都以我們期待和想象的方式、狀態出現。我們衡量一個人是否爲真正的善知識,切莫以“我” 的需要是否兌現爲標准。況且,並沒有一個善知識會在口中自稱爲善知識,他們往往顯得樸實、平淡、本份、或平和或“率性” ,心態卻非常的積極向上,處處與人與事打成一片,修行、工作和生活都叁無差別,但心念上卻什麼也不執著。這確實需要我們的機緣和聰慧雙重到位才會洞悉到,否則失之交臂,有眼不識泰山的憾事時有發生。
不過,妙澤個人以爲,至少明心見性、開悟見道以上的大德才算是真正的大善知識。開了悟的善知識就會明白,他起心動念都會有因有果,所以他不會亂動念,自己絕不會誤讀經教和盲修瞎練,也不會輕易造業和誤導他人。其他的或多或少會有某種意義上的不究竟,初學者如果過于執迷或無足夠慧力辨識,在知見和修行上就易走彎路。當然,我這並不是說尚未開悟見道的人就不是善知識,就不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恰好應隨時學會發現他人的長處,爲我所學,爲我所用,同時也要警醒自己不要學人之短。因爲我們體察他人的“短” ,僅是爲了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在日常中,我們看一個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其實很簡單,就看他愛不愛名利、是否盡可能地在利益衆生,看他的悲心和愛心重不重。假如一個人又愛名又愛利,人家說他好就高興,說他不好就生氣,那就一定是個標准的凡夫。所以我們只管從他平時的生活習慣上去作觀察,看他的貪心、嗔心、癡心、慢心和疑心還有多少?如果和凡夫一樣,那就說明他還不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尤爲重要的是,我們更不要從神通上去判別一個修行人是否是善知識。凡夫打坐入靜都可能開發一定程度的潛能,修行很不究竟的神仙(天人)也有五種不可思義的神通(詳見後面章節),但他們都還沒有開悟見道。由于神通是由禅定生出來的,單是禅定功夫高就不能代表證果(只有正定者才能開慧),更不等于究竟的智慧。
佛法中修習正確的禅定是爲了伏惑、斷煩惱,故能證得聖位。由“慧”證到初果,悟了緣起性空的道理,才會去邪思邪見。一個人若沒有正知正見,心性和操守不高,我執與法執都會很嚴重,往往無力抵禦功名利祿的誘惑,錯用神通反而會更加造業和害人害己,這一點初學者要特別注意鑒別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