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知行難易
太虛
知行難易,因所對之事不同,應分四句論之,各有所當,未可一概。
一、對人生物質環境而言:行易知難,孫文學說舉十證證之已詳,可勿待更議矣。
二、對自己修身進德而言:則古書“知之匪艱,行之唯艱”,知易行難說,蓋甚確切。此非于各自對身心本能習慣改惡令善曾痛下修治工夫者,不易明其甘苦,明明知嗔忿偾事而容忍寬和多益,存養有年,而一遇拂逆仍率然暴發。明明知貪吝爲惡而舍己利衆爲善,終不易淨除私欲而盡順公義。王陽明知行合一,亦勉力于此耳。舉例闡明,雖萬言十萬言百萬言亦難罄也。
叁、對人群政俗演變而言:則行不易而知亦難。嚴幾道譯群學肄言,既極論知之不易;而一事創行,其效果往往見之數十年、數百年後,可見行之難也。
四、對個人生活經驗而言:則行易知亦易。嬰兒以一次吮乳之除饑得飽,俟饑即知索乳求飽,舉例亦多,稍思可得。(見海刊二十七卷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