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真面目·25:佛弟子對現實生活的態度

  25:佛弟子對現實生活的態度

  圓融一切是佛教的一大特色。真正的佛弟子首先會是一個奉公守法者,因爲如果我們連世法也要毀犯,那又何處立守佛法呢?不僅如此,一個佛弟子還應該報國家恩(佛門有四重恩要報:父母恩、衆生恩、國家恩、佛恩),國家無戰禍,無自然災害,有一個利于我們安心生活和修行的大好環境、佛弟子當然要報國家恩了。所以佛教與外道和邪教是有本質區別的,細心者一眼就可以看出這種本質上的區別。 真正的佛弟子一定會以平常心、平和心來面對現實社會,以修行渡人爲首要,不會以很尖銳、極端的心態來或行爲來面對一切。

  無論是精神範疇還是物質範疇,清淨、淡泊的佛弟子都不會有什麼過份要求,完全的隨緣就份,只會以八正道努力積極地修行、生活和工作,不會爲暫時的好壞而斤斤計較。

  在曆史上,佛教從未發起過任何戰爭,更不會挑起任何爭端和沖突,完全可以做到以德報怨。對于惡人惡境,不報複,不以牙還牙,甚致還會犧牲個人安危來終止惡的延續,盡一切可能地救渡衆生。佛弟子都非常注重心靈的自我救贖和超越,淡泊而隨緣,不會很執著于功名利祿,世俗的好處往往拱手相讓給他人。無論在任何情形下,佛弟子都絕不危害他人和國家的利益,更不會對異教徒和不信佛教的民衆采取極端手段。佛弟子包容一切,是徹底的愛與慈悲的播撒者。如果真有地獄、有火坑,佛弟子一定自己先入,把好的機會留給別人,絕不會破壞現實生活,更不會有異于常態的言行,是幸福、祥和、吉利和清淨氛圍的谛造者。

  另外,世俗所推崇的孝道同樣也是佛弟子最應該盡的本份。在佛門看來,父母的生養之恩是我們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的,因爲若沒有父母這一個殊勝的助緣,我們就難以投胎報得這個人身。象地藏菩薩生生世世都愛示現成孝女救渡自己的母親,使母親因信仰佛法而得以智慧解脫,這在佛門看來就叫做大孝了。那麼,我們由小我推及大我,由自己的父母推及天下所有的父母,我們就應該明白,佛弟子不僅要報父母恩,還要報衆生恩。生命既然無有終始,是生生世世的輪回,那任何衆生,生生世世都可能是我們的父母和親人。所以僅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什麼樣的衆生我們都不可以區別對待。

  釋迦牟尼證道後第一句話即是:“奇哉,奇哉,原來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可見,不善待和恭敬衆生,則悖于佛性。衆生、心、佛叁無差別,一切衆生自性本來是佛,我們發心來修行就是爲了要歸回于真如實相,那我們就不應該有人、我的差別。障礙再大的衆生,哪怕魔鬼的佛性,其本有的智慧德相,都同衆生與諸佛沒有分別,我們若以其暫有的魔障,或不同衆生因果報不同所感召的相狀而區別對待,便是著相,這種大執著是永遠證不到菩提的。因此,佛弟子在修行和生活當中,還應該盡量克服這種著相和差別心。所謂業障大的人則更不必灰心了,業障不過只是一種暫時現象罷了,既然諸行無常,只要我們堅持如法修行,肯定就會不斷地減少障礙,自然就會與善法及諸佛菩薩相對應。

  總之,我們應以八正道和《普賢行願品》爲現實生活及修行的總綱領,此應爲一切修大乘佛學之人必修的課程,因爲一切諸佛菩薩均由此出……誠如《普賢行願品》中所說: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術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