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登九蓮華山佛教公墓弁言
太虛
十方佛土,亦複皆空,覓身心世界都不可得,何生養死葬之有!然理性常寂,而事緣恒差別無盡,現通自出神火而化,佛與阿羅诃尚矣。舍利建塔,以作人天福田,本異乎世俗之墓,隋信行禅師,高唱第叁階普法;寂後,其徒多依附師塔而葬,不期形成佛教公墓,然後世莫得而考。特禅林今尚遺有普同塔製,荼毗者雖可以骨灰入,其瘗全身者仿同俗葬,占地漸廣,況近歲佛教普及,優蒲塞夷甚衆,亟應導以土葬之改良,故今適應繁盛都市以興起之公墓製,佛教徒亦有其需要。且佛教徒之聚葬于佛教公墓,不惟葬時可依佛儀,身入安土,尤以可常聞法音佛號,超拔心識以上升,形神兩濟,莫善于是!上海倡之,今何張蓮覺居士等又應之于香港,有登九蓮花山佛教公墓之發起,誠現代佛教事業之新建設哉!頃承發起諸德囑一言爲弁,更進一議;除略仿上海之佛教公墓外,可添設一焚化電爐,並于公墓中心建叁寶塔,六方環以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蒲塞,優婆夷六普同塔,六衆佛徒之願荼毗入普同塔者,可分別各入其部衆之塔,塔中空而層列骨壇,各書姓名其上,眷屬亦可進塔展敬。原佛製以荼毗爲善,故應有是爲倡導,俾漸變以階進,發起諸德,其亦首肯乎?則香港之佛教公墓,更特出一頭地矣。民國二十六年叁月二十日,太虛敘于雪山丈室。(見海刊十八卷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