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宗地圖釋後序

  大乘宗地圖釋後序

  太虛

  民國二十年夏,大師應北平華北居士林之請,演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及大乘入道次第章。先是柏林寺主人臺源法師,去歲依大師計劃,改柏林佛學社爲教理研究院,而余則辦世界佛學苑設備處事于寺中。

  大師莅平後,即請定每星期日星期一兩日之休息時間,來院講大乘宗地圖,發揚整個的圓滿的中國大乘佛學思想,進而作世界佛學思想的總基礎之研究,命余記之。自七月五日起,至八月二十日止,共講叁十小時,雖炎日溽暑,固未嘗一日稍息也。按大師此圖之作,始于民國十二年,前後雖修改數次,而大旨未變。十八年秋,莅武昌,余請講釋,僅八小時,未記成書。今年正月,又在閩南佛學院講之,由寶忍師筆記,芝峰法師校閱,名大乘宗地圖講記。此次所講,蓋爲第叁次矣。每周講畢,將所錄之記稿,呈請改正。及書成,適芝峰法師由閩院將講記寄師修正,爰命余將其釋八宗者,選注于各宗宗義之後以資參照。並附錄佛法總抉擇談、佛法之分宗判教、緣起抉擇論、佛法大系、大乘位與大乘各宗、唯識法相等四宗修學程序,總名曰大乘宗地圖釋。是爲本圖釋成之顛末因緣耳。

  且尤有言者,大師嘗以中國及其個人對于佛學之立場,攝余乘于大乘,雖大乘八宗差別,而總以其同證實相菩提,平等殊勝,無有高下之一貫宗旨,欲造大乘宗地、大乘經釋二書以發揮之。大乘經釋取本楞伽,已有義記行世,據雲“發端未竟其緒”。又雲“大乘宗地有引論、本論、余論”,其引論十七年已于海上之光華書局出版矣。今此釋成,或當本論,則叁者之中惟缺余論矣。然在其人生觀的科學、大乘與人間文化、自由史觀及海潮音所發表之諸作中,亦能尋其梗概也。

  觀夫大師之思想,乃融貫真俗,而通達內外之學術,博大精深,而圓演空有之妙谛。至于摧邪破外,降伏異說,整理僧製,宏護正法,作有紀律有組織之運動,令諸有情,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蓋又爲吾師應機施化之善巧方便耳。故今後中國佛學思想界能走上有系統有組織之途徑,屏除門戶知見之內哄,大乘八宗,平等光大,在世界學術界中,現其莊嚴燦爛之勢態,此書殿其基矣。進一步作無限量無窮盡之宣揚,則賴于同人之努力焉。本書將出版于佛學書局,故書因緣于篇後以資紀念。民國二十年十二月五日,時在北平柏林寺,法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