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譯馬鳴菩薩所著書述要
太虛
一
馬鳴菩薩在佛教史上頗有難以論定之概,或言爲佛滅後創興大乘第一人而龍極乃其繼起者──基督教徒謂即耶稣十二使徒中之多馬,而大乘佛教爲基督教變成,雖附會可笑,亦因以馬鳴創興大乘──;或言爲小乘人之擅長詩歌文學者,乃參預結集迦濕彌羅叁藏之五百羅漢中一人。其別傳見鸠摩羅什譯馬鳴菩薩傳,及付法藏因緣傳等,大抵雖出家小乘有部,示證阿羅漢果。其實是證大乘第八地菩薩,且爲頗著神通事變者,故傳有前後馬鳴不一。而密部中亦有金剛智所譯馬鳴菩薩大神力無比驗法之修習儀軌。祗以其時大乘久隱,小乘猶盛,故秘其所著大乘宗論。只贊揚佛本行等緣以引發時人對于大乘之歆慕,及善不善業六道輪回等導俗增長善根;或于大乘盛行後傳其所論秘本,每騰疑議,然卒莫掩精光之所蘊,而漢文系之華、韓、日佛教受其啓發特深也!
二
馬鳴菩薩所著書見于華譯者,除去重譯凡八種,茲序次于左:
大乘起信論 梁真谛譯 一卷
大乘起信論 唐實叉難陀譯 二卷
大宗地玄文本論 陳真谛譯 二十卷
此中唐譯起信論雖二卷而文義大同,實乃同本重譯。聞玄奘時印度已無此論,曾由奘師據梁譯轉翻爲梵文以傳天竺。實叉難陀稍後玄奘叁藏,或系據奘譯梵本再譯來華,亦未可知。而此起信與宗地二論,實爲馬鳴“大乘總持法門”之所存。起信弘揚最廣而宗地尤富奧秘之義,惜尚鮮發揮者。對此二論雖不少疑議,而察其氣息沈雄,旨趣深厚,且非龍猛、無著二大士之言所逮,除慈氏諸論莫與倫比者,設非不動地菩薩疇克臻此!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 宋日稱譯 不及一卷
此以經稱,系錄經文,然實爲經釋。所明大旨在空無我性,已開龍猛空宗之先河矣。
事師法五十頌 宋日稱譯 不及一卷
此爲屬于密續部中專明奉事師長之行軌者。觀此及玄文本論,則密咒乘亦萌芽于馬鳴菩薩者欤?
佛所行贊經 北涼昙無谶譯 五卷
大莊嚴論經 後秦鸠摩羅什譯 十五卷
佛所行贊,爲詠歎釋尊一代行迹之一首史詩。由此于印度有以馬鳴爲大詩人者,譯筆亦頗暢潤,最好能教少年沙彌常諷誦之,則對于佛陀油然自生信心矣!另有宋涼州沙門釋寶雲譯佛本行經,與此文義同而稍有增廣,然稱系金剛力士答諸天問說,或爲馬鳴改作所依之原料欤!大莊嚴論,則采集佛本行、佛夙生菩薩行及佛弟子行等,以豐麗松爽之筆調,作爲種種故事敘陳,兼賢愚因緣、百喻、雜譬喻等衆長;而又譯自意譯之聖鸠摩羅什,設能分篇列題,加以標點,皆朗然可諷誦之絕妙小品或筆記文學。而辯理論事,增養生信,其爲用亦滋廣,較之選讀他種文學引發邪想者,殆有天淵之別。
十不善業道經 宋日稱譯 不及一卷
六趣輪回經 宋日稱譯 一卷
佛說六道伽陀經 宋法天譯 一卷
佛說六道伽陀爲六趣輪回之同本重譯,並爲五言頌句,乃馬鳴菩薩攝經義爲偈頌以便諷宣者。十善業道則爲簡釋十不善業經義,結雲此十不善業道是地獄因,翻此而修十善業道,則于惡趣永不墮落 。 則此明善不善業爲六趣因,六趣即明十善不善之報,明此世間業報因果,即爲總括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諸導俗興善教化。
叁
綜上華譯馬鳴菩薩書八種,初叁是明大乘根本義者,其中又以前二爲總持宗,後一爲空性宗;次叁是明大乘方便行者,其中又以前一爲陀羅尼門,後一爲波羅密門,次二是明世間業報以勸善懲惡者。依此輯爲馬鳴菩薩叢書,亦于本末體用兼赅之矣。玆攝製一表如下:
┌大總持義
┌根本義┤
│ └空無我義
┌出世法┤
│ │ ┌陀羅尼行
佛法┤ └方便行─────────┤
│ └波密羅行
└世間法───────────────────善惡業報
﹝見海刊十九卷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