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字。
先來解釋經題。有人說:經題並不是正文,怎樣也要去解釋它呢?因爲題是一經的總綱、經爲一題的別目,若經題明白之後,便可了解經中大意。如網提其綱,則衆目自伸,若衣挈其領,則群縷必直。因此故有講釋的必要。
甲初:經題分二——乙初:分釋二:合釋(以下均依此二法不另出科目)。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分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八字爲一經的總題,上七字——般若波羅密多心,是別題(本經專用之名,別于他部故),下一字——經,是通題(與其他諸部,通稱爲經故)。現在將總題八字分作四段來講:一、般若,二、波羅密多,叁、心,四、經。
一、般若:此是梵語(即印度話,因印度人自稱是梵天的苗裔,故其語稱爲梵語),譯爲智慧。怎樣不直譯之,而仍存梵語——“般若”呢?以其在中國沒有相當的名詞可以代替,雖意譯爲智慧,實則未盡正確。智論這樣說:“般若定實相,智慧淺薄不可以稱。”因爲通常的所謂智慧者,乃不足以表顯般若的含義,尤其是世人每每以爲聰明就是智慧,若翻之則與彼混濫,而失卻般若殊勝義。爲了表示這種智慧的特勝,所以沿用原音——般若,而不直譯爲智慧;此即五不翻中尊重不翻,及四例翻經的翻字不翻音的意思。其實般若當譯爲妙智慧,或真智妙慧,以揀別世人所稱的智慧,才爲完善而恰當的!世人雖也各有他的智慧——如一般大學問家,大藝術家,大哲學家,這都是世人所公認是智慧的結晶。若在佛教眼光視之,不過是一種世智辯聰。雖然科學發達,物資文明,能創造飛機,發明無線電等,此乃世間有漏智所成的有爲之法,總不能令人明心見性、了生脫死,獲到究竟安樂。且于其中卻含有能使人發生一切煩惱和痛苦的可能;乃至用之不當,則能造出許多害人、害世的巨禍來(如原子彈等)!故世間的智慧是一種邪正兼雜(用于正途則正,用于邪途則邪),利害參半(善用之則有益于人,惡用之有害于人)。因爲它——世智,是由第六識妄心分別出來的一種妄知妄見,是不實,是汙染,非純善,尤其是有限的。事實只可稱爲知識,確沒有當得起智慧的資格,那裏更談得到妙呢?至于本經所說的般若妙智慧,那就不同了,它是自性中本具的一種無漏智,完全由真心流露出來的,是離過絕非,是正常,是真實,是純淨無染,是唯正無邪,並且沒有窮盡的。人們能夠用了它,非但能令自己斷惑證真,離苦得樂,且能普度衆生同超生死苦海,同登安樂彼岸;這就是般若妙智慧的特色,豈可與世智辯聰同日而語哉!智論雲:“般若者,一切諸智慧中最爲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有上”即此意也。故世間的有漏智,與本經所說的般若智,真是天壤懸殊!
基于上面所說的幾點理由,故不譯,以表尊重。茲把四例翻經,及五種不翻列表如下:
┌一、翻字不翻音—般若二字及一切神咒等。
四例翻經┼二、翻音不翻字—卍字等。
├叁、音字俱翻 —純粹譯成華言之經典。
└四、音字俱不翻—梵本(非但音不翻,字亦不翻)。
┌一、多含不翻—如婆伽梵(佛之尊號),含六義:一、自在,二、熾盛,
│ 叁、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
├二、秘密不翻—神咒。
五種不翻┼叁、尊重不翻—即般若等。
├四、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等。
└五、此方無,不翻—如庵摩羅果等(庵摩羅果譯爲“無垢清淨”,是印度
一種果名,如林檎,食之可除風熱)。
現在先來把般若——智慧,的意義略釋一下:明白真理,認識事實,叫做智慧。通達有爲之事相爲智,通達無爲之空理爲慧;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鑒別的作用;智能明了諸法,慧能斷惑證真。又智明外境,慧明自心。所謂能勘破世間諸有爲法,內而自己四大色身,外而一切萬有,皆是緣起幻相,沒有實法實我,謂之智;了悟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妙理,證同人人本具的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佛性,謂之慧。總之對于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都能徹底明了,于中無染無邪,而無障礙者謂之般若妙智慧。扼要的說:般若,乃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的一種圓明本覺智;亦即離一切迷情妄相的一種清淨無分別智;也可說是通達一切法自性本空,而無所得的一種真空無相智。這豈是世人所能夢想得到的呢?依般若的性質來說:其類有叁:
一、實相般若:“實相”,即諸法如實之相,不可以“有無”等去敘述它,也不可以“大小”等去計度它,非凡夫的心理所能想像,也不是世俗的言論所能指陳;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無可表達,無可取著;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茲約叁義釋之:(1)、實相無相——離一切虛妄之相,沒有一相可得,故曰無相。(2)、實相無不相——具足恒沙功德之相,沒有一法不是,故曰無不相。(3)、實相無相無不相——雖離相而本體不空,雖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無相無不相。此即實相般若也。
二、觀照般若:乃實相理體上所起的一種智用,謂行者修觀時,心光內凝,照了諸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由空妄相,而見實相,以實相由觀照而證得,故謂之觀照般若。又,如實了解聖教中所說的道理,依理去體驗實修,于其中間所有的功行,曰觀照般若。
叁、文字般若:諸佛菩薩,從其親證實相理體,假借文字語言以開導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謂之文字般若。若約狹義來說:即指本經始終所有的文字,以及八部般若裏面所诠的義理,因其能令衆生開發智慧,故謂之文字般若。尤其是觀照沒有它,則不能成立。實相沒有它,則無由顯示,故以文字般若稱之。再進一層說,則凡佛所說的一切言教,都概括在內。若約廣義來說:則非僅聖典上的文字而已,凡一切語言動作等,能表顯意義令人理解而啓發智慧者,都是文字般若——如佛在世時,則以音聲爲文字,所以佛經以名句文身爲教體;乃至曆來的祖師們,有擎拳豎拂等一類的開示,也莫不是令人啓悟的文字般若之一。雖說文字不是實義,然而沒有文字,卻沒法起觀照,而證實相。所謂不假藉文字言說的方便,是無由引導衆生離妄執而證悟實相的;故文字般若,事實也是修行不可無的一種重要條件!凡初學佛修行的人,要先從聖教聽聞啓悟,然後依所知的道理去實際真修,以期獲到最終的結果,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才算爲有次第的學佛修行,同時也不致行錯了路。
總之:從聽聞言教,或自己閱讀經典所開發的智慧,叫做文字般若;又名聞慧。依所解悟的道理實際地去體驗修習,叫做觀照般若;又名思慧。由觀照工夫的深造,一旦豁破無明,親見本來面目,叫做實相般若;亦名修慧(因由修而證得故)。又自性虛靈不昧,謂之實相般若;依理進修,所行與所解相應,謂之觀照般若;由聖教啓發的清淨智,謂之文字般若,此乃約通途而說。若單就本經所明者,則指解悟諸法皆空之理,謂之文字般若;依法空無我慧,去觀察覺照,謂之觀照般若;徹悟法性無相,親證實相,謂之實相般若(實相般若理也,觀照般若行也,文字般若教也)。
“文字”、“觀照”,爲什麼也稱爲般若?文字是求啓悟實相的一種工具(無文字不能起觀照),觀照是求證實相的一種工作(無觀照無由體證實相),二者皆依體——實相,得名,故均以般若稱之。文字,是一種道理的追求——啓發智慧,明白真理;觀照,是一種心理的訓練——改除習氣,求證實相;實相,是一種體證的境界——靈明妙覺,平等周□。總之,文字是約解悟方面言,觀照是約實行方面言,實相是約體證方面言。前二——文字、觀照,是相似義,屬方便般若;後一——實相,是真實義,屬究竟般若。此外還有一種叫做方便般若——通達一切諸法去方便化導衆生(于菩薩位至佛果的中間依般若俗智通達利生方便法門,廣修六度萬行,救度一切衆生)。
┌觀照—實行—體驗求證—依教奉行,行解相應。 ║
│ ║文字般若—如舟筏
叁般若┼實相—性體—所依(爲文字所依)圓明寂照, ║觀照般若—如駕駛
│ 所證(爲觀照所證)不生不滅。 ║實相般若—如目的地
└文字—解悟—方便引導—聽聞聖教,啓發智慧。 ║
方便—度生—隨機應化—廣修萬行,普度衆生。 ║
茲約叁德及叁因佛性會通之:實相般若,在叁德謂之法身德,在叁佛性謂之正因理心佛性;觀照般若,在叁德謂之般若德,在叁佛性謂之了因慧心佛性;文字般若,在叁德謂之解脫德,在叁佛性謂之緣因善心佛性。
其次再約“體相用”叁大釋之:實相般若、體也,爲觀照、文字之體;觀照般若、用也,爲實相、文字之用;文字般若、相也,爲實相、觀照之相。依實相之體而成立文字之相,由文字之相而起觀照之用,由觀照之用而證實相之體。實相的體證,是由觀照的工夫所獲到的;觀照的妙用,是由文字的啓示而得來的,文字的成立,是依實相爲本體的(又般若有境、行、果叁:境——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行——照見諸法皆空(自利),廣修六度萬行(利他);果——叁身,四德)。列表如下:
叁般若 叁德 叁 因 佛 性
————————————————————————
實相(真心理體)——法身德——正因理心佛性
觀照(觀智精修)——般若德——了因慧心佛性
文字(全卷經文)——解脫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