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P26

  ..續本文上一頁如斷一分無明煩惱謂之死,證一分中道法身爲之生(煩惱死法身生)。也可說是迷時如死,悟時如生。這是迷悟遷移而論生死的。所謂,“變”因,“易”果者叫做變易生死。它是以無漏業,依所知障(身等諸惑障礙所知之境,使不得見到真理;又因此等,障礙能知之智使不得生,故雲所知障)爲助緣所感之界外清淨正報。這是斷見思煩惱之阿羅漢以上之聖者的生死(詳見勝鬘經)。

  叁論雲:“諸聖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變能易故雲變易”。又行宗記說:“聖者改變凡夫有漏之身,而易得不思議無漏之身,爲之變易”。

  總而言之,“分段”爲有爲生死,依有漏業所感,是六凡所受之正報;“變易”爲無爲生死,依無漏業所感,是叁乘聖者所受之正報。分段是色身生死,變易是法身生死(其實法身本無生死,不過權約迷悟斷證而言。迷時如法身之死,悟時如法身之生)。又分段是流轉生死,屬迷苦的;變易爲進化生死,屬證悟的。

  【注四】見思惑:

  見思惑爲叁界煩惱之通稱,叁界生死之根本。先來說明惑的意思:惑是迷惑,到底迷惑什麼?衆生對于一切諸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執著,“迷”于真理,“惑”于正道,以致不能解脫生死,故名爲惑。

  一、見惑:見是推度的意思。以身邊等的不正見,妄爲分別計度各種道理而起之妄惑,名爲見惑。還有一種解釋:分別曰“見”,謂六識妄心對于一切境非理籌度,起諸邪見,是爲見惑。又因在見道時所斷之惑,故名見惑。

  二、思惑:“思”就是迷情,由貪嗔癡等的迷情,妄爲貪愛(思)世間一切事物而起之妄惑,名爲思惑。還有一種解釋:貪愛名思,謂眼等六根對色等六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爲思惑。又名修惑,因爲在修道時所斷之惑,故名修惑。

  當知,此見思惑是約迷悟兩方面而立名的,如執己“妄見”名爲見惑,執己“迷情”名爲思惑,此約迷方面而立名的。如依證初果之見道位(見真理),時所斷名爲見惑,依證二叁四果向之修道時所斷名爲修惑;此約悟方面而立名的。又見惑從解得名,因證初果見真谛理時所斷故。思惑從修得名,以證初果後,緣真理而修道,在修道時所斷故。

  小乘俱舍之法相,但以迷理迷事而分見思二惑。見惑爲理惑,迷理所起故;思惑爲事惑,迷事所起故。若大乘唯識之法相,則以“分別”、“俱生”二種而分見思二惑。依分別起之煩惱障和所知障爲見惑;依俱生起之煩惱障和所知障爲思惑。見惑屬分別我執,思惑屬俱生我執。

  取要言之,迷于真理而起之我見邪見等叫做見惑,迷于事物而起之貪嗔等叫做思惑。見惑爲真理之障,思惑爲解脫之障。欲悟四谛真理,必斷見惑,欲出叁界生死必斷思惑。總之,見惑是屬于見解上的迷惑,思惑是屬于思想上的迷惑。

  見思二惑其體即貪等十使——分爲五利使、五鈍使。其惑性銳利遇境辄生分別,故名利使。又于修道時易斷故(利故易斷)。其惑性之鈍而難斷者名爲鈍使(鈍故難斷)。利鈍各五合爲十使。“使”是驅役的意思,即煩惱的異名。因此十使煩惱能夠驅役有情之身心流轉不息,驅役有情造諸惡業,驅役有情來叁界輪回生死,驅役有情入于叁惡道,故稱爲使。

  先明五利使: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此爲五利使。

  一、身見——也就是我見,我所見(就所緣之法,則謂我見和我所見,就能緣之迷情則謂身見)。不知身爲四大假合,五蘊皆空,本無實我,妄執爲我,是名我見。不知身外事物,一切萬有,皆是因緣和合,虛妄不實,妄計爲我所有物,是名我所見。合此我、我所二見,叫做身見,亦名我見。起信論雲:“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而起,若離我見則無邪執”。

  二、邊見——即“斷常”二邊之見。由于有了我身而起我見,由我見而妄計我死後爲斷滅,這叫做斷見;或妄計我死後爲常恒不變,這叫做常見。因爲偏執斷的一邊,或常的一邊,所以說它爲邊見。

  叁、戒取見——取不合理之戒禁,修諸無益苦行。非因計因,非道計道——如外道之持雞戒(學雞之一足立),狗戒(學狗之食糞穢)等以爲生天受樂之因,此謂非因計因;或修諸塗灰斷食等之苦行以爲涅槃之道,是爲非道計道。因此,所以稱它爲戒取見。

  四、見取見——以劣慧故,自負所見。非果計果,未證謂證,非究竟認爲究竟——如凡夫外道之修行少爲得益,實非聖果,又非究竟,便妄計爲聖果,謬認爲究竟;這叫做見取見。至于對其他種種劣事,妄計爲最殊勝者,這一類也都是見取見的作用。

  五、邪見——即不正見。不信叁寶,撥無因果,妄計世間一切沒有所謂善惡報應之事實。因是,惡不足畏,善不足爲,恣意妄作胡爲,造無間業,自誤誤人,此爲一種極大之謬見,所以稱它爲邪見。

  以上五見皆由迷于四谛理性而起的。

  次明五鈍使:

  一、貪——即貪愛。見諸愛欲順情之境則起貪著。所謂于五欲塵境迷戀不舍。

  二、嗔——即憤怒憎恨的意思。謂對諸違情逆境上而起嗔恚,不能含忍。嗔之爲害能使我人身心熱惱,造諸惡業——小則于口舌上爭吵是非,互相怨罵;中則于身體上用拳動武,毆打傷命;大則于心理上陰謀毒害,造出彌天罪惡。嗔之作用猶如猛火,能燒一切功德林,叁毒中此爲最厲害。經雲:“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可不懼哉!

  叁、癡——就是無明,乃心性闇昧而無智慧之謂。對于一切事理不能覺察,所謂不辨邪正,不知善惡,認假作真,以是爲非,這都是癡的作用。總之,癡是一種無理智的盲動,一切煩惱都由它而起。連上貪嗔稱爲叁毒,能毒殺一切有情的法身慧命故。

  四、慢——就是貢高我慢,恃己淩人的意思。謂對于一切衆生心起驕傲,不能謙遜。茲單拿學問來說,略有叁種:一、比如他人的學曆與我同等,一定要說我勝過他,這叫做“我勝慢”。二、他人的學曆比我高一點,一定要說與我差不多,這叫做“我等慢”。叁、他人的學曆明明比我高得多,卻一定要說不過比我高一點,這叫做“我劣慢”。慢是一種最不好的心理,其爲害是好像阻礙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攔路虎一樣。試觀古今人士,若幹事件失敗于慢字上者,實不可算數。

  五、疑——就是疑惑,猶豫不決的意思。謂對于一切實事實理。心生疑貳,不能抉擇,于一切善法正道疑而不信。疑是信的反面。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雲:“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那末,疑之爲害是會使人永遠沒機會接受佛法,永遠不能行諸正道而修諸善法。你看,世人爲多疑而失去機會,或誤大事者不知多少。因爲有這麼壞處,所以連上貪、嗔、癡、慢、疑稱爲五種根本煩惱。

  現在再來把它詳細的說明:見惑一共有八十八使,即貪等五鈍使和身等五利使的十使曆叁界而成爲八十八使。頌曰:

  苦下具一切 集滅各除叁

  道谛除二見 上界不行嗔

  他的意思是說:欲界的苦谛下,是十種煩惱(十使)都具全的(苦下具一切)。集谛和滅谛,要除去“身見”“邊見”和“戒禁取”這叁使,只有七使(集滅各除叁)。至于道谛只除“身見”和“邊見”兩使,還有八使(道谛除二見)。以苦谛具十使,集滅各七使,道谛八使,成爲叁十二使。本來上兩界也各有叁十二使(色界叁十二、無色界叁十二),但因爲它(上兩界)是沒有嗔心的,所以,四谛下各要除去四個嗔——四使,因此,每界只有二十八使,二界共五十六使,連前欲界叁十二成爲八十八使。列表于下:

   ┌苦谛—十使具全。

   ┌欲界─┼集谛—七使,十使中除身見、邊見、戒取叁使只存七使。

  見│ ├滅谛—七使,同上。

  惑│ └道谛—八使,十使中除身邊二使而存八使。

  八│ ┌苦谛—九使,十使中唯除嗔使而存九使。

  十├色界─┼集谛—六使,十使中除嗔,及身見、邊見、戒取四使只存六使。

  八│ ├滅谛—六使,同上。

  使│ └道谛—七使,十使中除嗔及身見、邊見叁使而存七使。

   │ ┌苦谛—九使與色界同。

   └無色界┼集谛—六使與色界同。

   ├滅谛—六使與色界同。

   └道谛—七使與色界同。

  其次思惑共八十一品,它是以貪嗔癡慢四使合爲一品,曆叁界九地——色界的四禅天四地,無色界的四空天四地,欲界的五趣雜居地(六趣除修羅一趣,因爲修羅通于五趣故)爲一地,共成九地,每地九品,九九成八十一品。列表如下:

   ┌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

   ┌欲界─五趣雜居地九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

  思│ └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惑│ ┌離生喜樂地┐

  八│ ├定生喜樂地│

  十├色界─四地┼離喜妙樂地├四地每地九品共叁十六品

  一│ └舍念清淨地┘ │

  品│ ├貪癡慢(上界不行嗔)

   │ ┌空無邊處地┐ │

   └無色界──┼識無邊處地├四地每地九品共叁十六品

   ├無所有處地│

   └非非想處地┘

  以上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爲叁界生死的根本煩惱。小乘志在超脫叁界生死,故畢生用力斷此見思二惑,否則不能達到目的。斷的次第:于見道位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谛理,一刹那中斷叁界見惑八十八使,這叫做初果須陀洹。次斷欲界六品思惑叫做二果斯陀含(若斷五品叫做二果向)。次斷欲界九品思惑,叫做叁果阿那含(若斷八品叫做叁果向)。次進斷上二界八地,八九七十二品思惑,連前欲界九品共斷叁界八十一品思惑盡,叫做四果阿羅漢(若斷八十品叫做四果向)。

  【注五】五味的譬喻:

  涅槃聖行品的譬喻說:以牛最初出的乳味,次第成熟酪味,生酥味,熟酥味,最後成醍醐味。此五味正如釋尊說法之次第——最初說華嚴,次說阿含、方等、般若、最後說法華、涅槃的道理一樣。故天臺以五味配五時。一、乳味——“乳”是從牛初出,未經煉過,其味濃,喻大法不契小機——正如華嚴會上聲聞不知大法,即前所謂有耳不聞圓頓教,故華嚴時喻如乳味。二、酪味——“酪”是乳經煉後其味略淡,喻會二乘之權——猶如小兒正能承受此等味道,故阿含時喻如酪味。叁、生酥味——“生酥”是再經一次煉過,味又漸濃,喻二乘小機漸入大法,故方等時喻如生酥。四、熟酥味——又再經一次之煉,味又更濃,喻二乘已漸成就大機,有荷擔如來大乘家業的希望——猶如小兒漸漸成人,不久堪能繼承家業,故般若時喻如熟酥味。五、醍醐味——“醍醐”,再經最後精細之煉,成爲純味無雜,喻如來所度衆生,至此根機已經完全成熟,堪爲荷負如來家業——猶如長子成人,可付家業,故法華時喻如醍醐味。這是一種很恰當的取喻。

  附注竟

  自跋

  真的,世間萬事萬物的生起都不出因緣二字,別的不要說,現在光來一談本書問世的始末因緣。

  民國叁十年二月,我應大溪福份山齋明禅寺之請,講演這部般若心經,在法會第叁天,經題“般若”二字剛爲講畢,正要繼續講解“波羅密多”四字的時候,忽蒙該寺住持孝宗師偕曾秋濤居士等,來向我要求說:“臺灣向乏講經機會,佛法罕聞,教義茫然,今賴師以開風味,此未曾有之法會,在座大衆,雖皆踴躍傾聽,惜未盡明了,弗獲全益,若如風過耳,不免有負法師一片苦口婆心呢?我們雖曾事筆記,然皆記一漏十,不成全璧,敢懇法師不惜辛苦,牖誨後學爲懷,每日編成講義用謄寫版印分給聽衆,俾目□耳聞易于領悟則得益較多,不知法師以爲如何?”

  我初則躊躇,繼思以法利生乃衲子應盡義務,遂首肯之。惟惜身邊無參考書,然事既承諾,知不能免,于是頓忘庸劣,窮竭心思,乃將生平所學宿習,于八識田中逐漸搬運,次第搜索,憑記憶力所及者,借了這支久不常用的頹筆,約略的把它寫述出來——先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八字,用五重玄義分科判教的方法而演述之,提示全經綱要;次釋譯人,撮略其曆史,俾知翻譯法師之功德。後正解經文,用分合二法述之:先“分釋”,于經義要旨略爲發揮;後“合釋”,唯隨文直解,以便初學。或淺或深,或詳或略,意在能夠普及爲目的。如是,日事宣演,夜編講義,命學徒印心、覺心專事謄寫,經十余天,法會圓滿,講義成篇,初以爲逢場作戲,不敢災及梨棗,後經諸方勸促付梓流通,情不能辭,也就倉促地付印問世了,這是初次出版的因緣。

  其次民國四十一年六月,臺中瑞成書局主人許克綏居士,及賴棟梁居士,曾兩度來函說:要將拙著(心經要釋)再爲翻印流通。那時我覺得這本講義是在日治時代寫成的,當時受帝國統製下,其言論、思想不能自由,由于應付環境所然,所以本書中間有些地方所用的句子,已不適合時代了,誠有一番改訂的必要。本來只想把那些不合時代性的文句,略爲改換而已,後來因受幾位弟子,一再懇請——變更現代文體。因此,爲著內容充實些,我變動了其中多少層次,增加了多少意見,刪改了多少文字。

  說來真夠慚愧,本來約定瑞成書局于一周間內交卷付梓,不料業重德薄的我,本書剛寫成叁分之一的時候,竟被病魔的侵擾——患了高血壓,無法繼續寫下去,只好擱筆罷了。

  不久之間,菩提樹主編朱斐居士來信要求本書既成之稿給該樹登載,以飨讀者,我囑其當征得瑞成書局同意。因而,就將一部分已成之稿,陸續發表于菩提樹。之後,瑞成書局曾屢次來函促稿,說:已有很多人預約了,當從速刊印爲是,終因幻軀做不得主,一再延誤,真是抱歉極了!雖曾幾次抖擻精神,爲法舍身,要來完成這工作,可是病魔卻不給我同情,結果非但無所成就,反而增高了血壓,不禁發出“所願難酬,奈何奈何”的慨歎聲!于是只好乘著病魔向我攻勢稍松的時候,偷偷地由五字十字,從一句兩句,經過了十次百次,像記帳般的寫成了這部很粗淺的講義,真是贻笑大方,于病患中寫出來的東西,忽略和錯誤的地方,當然不少,這是我最引以爲憾的!希望各方大善知識不惜指導就是!

  民國四十叁年僧自恣日跋于南天臺般若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雲水詩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