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P25

  ..续本文上一页不思议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谈中道实相事理圆融之教,修一心三观,圆断三惑烦恼,得一切种智,见一境三谛理,圆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槃,是为圆教义。

  上来藏通别乃如来权巧方便之教,后之圆教方为如来真实称性之谈。

  总之,藏教修析空观——有外见空(舍色取空);通教修体空观——即色而空(了达万象当体即空);别教修次第三观——由空入假,由假而中,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空之外有中道,圆教修一心三观——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而不中,空有即中道。

  以上为化法四教,连前化仪四教合为八教。化仪是能用之教,化法是所用之教。

  复次,当知于五时中何时摄何教,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如何收摄,亦有知道的必要。

  初、华严时,佛初成道,先为大机直说圆顿法门,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于化仪四教中,为顿教,于化法四教中兼说别教正明圆教的道理,是带一权说一实(带说别教之权理,正明圆教之实义),为一粗一妙之教相,约味如从牛出乳,故华严时为乳味。

  二、阿含时,如来为实施权,寝顿说渐,譬如日轮升天,转照幽谷,于化仪四教中为渐教(渐教分为三时——渐初,渐中,渐末,阿含为渐初),于化法四教中但明三藏小教的道理,是唯权无实,但粗无妙之教相。约味如从乳变酪,故阿含时为酪味。

  三、方等时,为引小向大,平等普化,譬如日轮次照平地,开平地为三时——食时,禺中,正午,此当食时(辰时),于化仪四教中为渐中,于化法四教中乃四教并谈——对三藏之小教而说通别圆的大乘之理,是带三权说一实(带说藏通别三教之权,说明圆教一实之理),是三粗一妙之教相。约味如从酪出生酥,故方等时为生酥味。

  四、般若时,为扫荡余执,譬如禺中之时(午前巳时),于化仪四教为渐末,于化法四教是带说通别二教,正明圆教的道理,是带二权说一实,二粗一妙之教相。约味如从生酥出熟酥,故般若时为熟酥味。

  五、法华涅槃时,法华为开权显实,涅槃是收拾残机,譬如日轮普照大地,时当正午,罄无侧影。法华于化仪超出四教——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法华摄三乘而归一乘,但须假修而成,故非顿;但说无上道,不历阶位,故非渐;示十方佛土唯有一乘之法,真实而说,故非秘密;举手低头皆成佛道,一切众生决定成佛,故非不定。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此为法华之玄妙处。于化法四教中独明圆教,无复兼带余教,是唯实无权,纯圆无粗之教相。约味如从熟酥成醍醐(当知法华所明之圆教,与以前之圆教不同,以前之圆教不过异于藏通别而已,今则统摄以前诸教而归于圆满究竟之一佛乘,故法华称为纯圆独妙之教相)。涅槃为追说四教,追泯四教,约时约味都与法华一样,故涅槃与法华同以无上醍醐为味。总之,华严属顿,是别教所摄;阿含属渐初,为藏教所摄;方等属渐中为通教所摄;般若属渐末为别教所摄;法华、涅槃超出顿渐,纯属圆教所摄。又顿教兼用别教,正用圆教;渐教统用藏通别三教;秘密、不定二教通于四教。

  综起来说:五时是判定世尊一代说法的次第,八教是判别如来因机设教之规范,化仪四教是就其说法之仪式定其胜劣以说明所化根性的差别;化法四教是就其佛经的内容判其权实而开示修行之法要。总之,以时间分类为五,故曰五时;以教义分类为八,故曰八教。

  以上五时八教是智者大师所独创,成为天台的判法,是很有规范而极合乎标准的,确实够称为弥天高判,所以尝轰动一时。这种神圣的教判永为天下后世的教门下取法,它对于佛教的贡献实在不少啊!其宏功伟绩自然永垂万世不朽。

   ∥化 如┌顿(1) (1)一、华严时 ┐ ┌乳味

   ∥ │ ┌初(2) │ │

   ∥仪 世│渐┤中(3) (2)二、阿含时 │ │酪味

   ∥ │ └末(4) │ │

  五∥四 药│秘密(1)(2)(3)(4) │ │

  时∥教 方└不定(1)(2)(3)(4) (3)三、方等时 ├五味┤生酥味

  八∥ │ │

  教∥化 如┌藏(2)(3)(5-2) │ │

  图∥法 世│通(3)(4)(5-2) (4)四、般若时 │ │熟酥味

   ∥四 药│别(1)(3)(4)(5-2) │ │

   ∥ └圆(1)(3)(4)(5-2) (5-1) 法华┐ │ │

   ∥教 味    (5)五、 ├时┘ └醍醐味

   ∥ (5-2) 涅槃┘

   ∥纯圆(5-1)

   ∥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5)

  上来五时八教的道理已经明白了。然则此部般若心经,于一代时教中,究竟属于何时,何教?此经说在方等之后,为六百卷大般若所不能摄,为行深般若,独被大乘菩萨之不共法。于五时属别般若时,于化仪四教为渐教之终,于化法四教则带说通别而正明圆教之理。因此,它是以大乘熟酥为教相的。

  本│

  经│…(一、释名)。此经以法喻为名。

  五│…(二、显体)。此经以第一义空为体。

  重│…(三、明宗)。此经以观照为宗。

  玄│…(四、论用)。此经以破妄除障为用。

  义│…(五、判教)。此经以大乘熟酥为教相。

  表│

  附注:

  【注一】转五蕴成五分法身。五分法身者:

  以五种功德法成就佛身,故曰五分法身。一戒身——谓如来身口诸业,永离一切过非,故云戒法身;二定身——谓如来真心寂静,永离一切妄念,故云定法身;三慧身——谓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故云慧法身(即根本智);四解脱身——谓如来之身心,解脱一切系缚,故云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五解脱知见身——谓如来得到涅槃——解脱,亲证佛“知”佛“见”(知属智知,见属眼见,即无生智眼),自在照了诸法如实之相,故云解脱知见身(即后得智也)。以上五者皆有次第——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就因而得名,后二就果而受称。总之,都是佛之功德也。

  要怎样转五蕴而成五分法身?一切众生若能严持规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此五蕴色身而成为五分法身。一、转色蕴成戒身——色蕴,即身(包括眼耳鼻舌在内)。众生若能持戒防止身口诸业,得身清净,则戒体成就,此即转色蕴而成戒身。二、转受蕴成定身——受蕴即六识领纳六尘之名。众生若能修习无漏禅定,则根尘泯净,离一切颠倒散乱,此即转受蕴而成定身。三、转想蕴成慧身——想蕴即意识思想六尘之名。众生若能了悟诸法虚妄则意地明净,觉照自在,此即转想蕴而成慧身。四、转行蕴成解脱身——行蕴即造作种种业行之名,以此业行而有系缚。众生若能不造作诸业,则没有系缚而得解脱自在,此即转行蕴而成解脱身。五、转识蕴而成解脱知见身——识蕴即了别的意思。众生若能照了识心皆是妄想分别,生灭无常,则无生智眼自在明了,此即转识蕴而成解脱知见身。这是小乘所证之法身;故云“转五蕴成五分法身为之行浅般若”。

  【注二】转五蕴成三德。三德者:

  一、法身德——为佛之“本体”,常住不灭,清净法性之身,是为法身德;二、般若德——为佛之“妙智”,觉了一切诸法如实之相,是为般若德;三、解脱德——为佛之“胜用”,远离一切烦恼系缚,是为解脱德。因为这三者,各各具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所以称它为三德。要之,“法身”为常住清净德;“般若”为出迷开悟德;“解脱”为自在离缚德。三德的道理已经明白,然而怎样谓之转五蕴成三德?

  一、转色蕴成法身德:佛身无边相好万德庄严,悉由转色蕴而成的。二、转受蕴成解脱德,谓佛有无量广大,自在法乐,悉由转受蕴而成的。三、转想蕴成解脱德,谓佛有无碍智辩,说法自在,悉由转想蕴而成的。四、转行蕴成解脱德,谓佛神通变现,以清净法摄化众生令得自在,悉由转行蕴而成的。五、转识蕴成般若德,谓佛之三智圆具,对于一切诸法无不通达自在,都由转识蕴而成的。这就是转五蕴成三德的道理,属大乘菩萨所证的境界;故云“转五蕴成三德为之行深般若波罗密”。

  【注三】二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分读去声,为分限的意思;段是段落。“分”指寿命言,“段”指形体言。此为六道凡夫之生死,因为轮回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落(差别),所以称它为分段生死。这是以有漏业,由烦恼障(贪嗔痴等诸惑,恼乱有情身心故名烦恼;这些烦恼能障涅槃、圣道,故名障;因此称它为烦恼障),为助缘招感三界六道正报。

  唯识了义灯六曰:“分段者,分是齐限,即谓命根,段谓差别,即指五蕴体。皆随因缘有齐限(分),舍此受余有差别(段),故名分段”。

  二、变易生死——此为三乘圣者之理生死,它无形体之胜劣,和寿命之长短,但以迷想灭时如死,证悟圣道如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云水诗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