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波羅密多”的上面加般若二字者,正顯示安樂的彼岸是要依仗般若才能到達的;尤其要做到一切事的究竟——親證實相,當以般若爲成功的工具;複因波羅密有六種,今標般若二字正揀別不是其他——布施……等之波羅密。六種波羅密,就是六度。謂依此六法能度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故以六度稱之。又六度能度“六蔽”。蔽是遮蔽的意思,因此六種能遮蔽各人真心本性,使之不得顯現,故以六蔽名之。茲將六度、六蔽列表如下:
┌檀波羅密 ┐ ┌布施 ┌悭貪
├屍羅波羅密 │ ├持戒 ├毀犯 ︵
六度┼羼提波羅密 ├譯┼忍辱 度┼嗔恨 六
├毗梨耶波羅密│ ├精進 ├懈怠 蔽
├禅那波羅密 │ ├靜慮 ├散亂 ︶
└般若波羅密 ┘ └智慧 └愚癡
複次波羅密既具六種,怎樣本經單明一種?這卻有其理由:一、因爲般若是正行,余五度是助行。二、有般若故,自能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叁、般若爲五度的眼目,五度爲般若所攝持,如行布施……禅定之時,有了般若妙智去觀察鑒別,才不致盲修瞎行。經雲:“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所謂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榮,後受余殃債;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禅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剛定;萬行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爲果。故五度當有般若的攝持,始能圓滿萬行,成就佛果,否則成爲有漏之法,所謂有智慧的修行方爲正行。基于這叁點理由,故單舉般若一度以赅其他五度。蓋般若爲衆德之首,萬行之導,諸波羅密中唯此最勝故。此處我當聲明一下:大家不要錯會以爲修行只有般若一度就夠了,是用不到其他五度的,此則根本弄錯了!本意是說六度以般若爲主要,有了般若自能圓修其他五度,並不是說不要其他五度的!當知般若也有萬行莊嚴的需要,如果沒有余五度的助行,恐怕不能達到叁覺圓、萬德具的莊嚴佛果,而登究竟波羅密的彼岸,結果不過成就二乘人的偏空真智罷了,所以五度也是助成佛果莊嚴的一種不可無的條件。
其次又要知道,“到彼岸”,是說依照此經所說的般若去修學,可以從生死的此岸,而到涅槃的彼岸,不可誤爲已經到達彼岸解!若正文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那就是已經到達彼岸的了。
◎附注:古釋但雲波羅密,沒有“多”字,後來翻譯的人,竟加一多字,考多字在梵文中是一種語尾詞,仿彿文言中的“矣”字,白話文中的“了”字。如說:菩薩修甚深般若,功成行滿,已經到達究竟涅槃了。除此別無余義。後人強爲附會竟將多字譯爲定,發揮玄解,說什麼多者定也,即觀自在菩薩從聞思修入叁摩地的圓通大定,我以爲無關重要,可不必多事。
以上波羅密多四字講完。
叁、心:心有多種——一、草木心。二、肉團心。叁、精要心。四、緣慮心。五、真如心。
一、草木心(草心、花心、樹心,無情之物),但有生長,毫無作用。二、肉團心(屬生理物質,即五髒六腑之心),但有形質,全無知覺。叁、精要心(是一種取喻,如中心、心要等),但取其義,沒有實質。四、緣慮心,即吾人現前見、聞、覺、知、對境攀緣,發生分別思慮之妄心也。終日昏昏擾擾,隨塵逐境,境現則有,境滅則無,起滅無常,離前色等六塵,此心本無,虛妄不實。正如大海水上之波浪,遇風則起,風靜則滅,隨風起滅,本無自體,不過大海水上偶然幻起的一種聚沫現象而已;今此妄心亦複如是,仍不足爲吾人之心。
以上所說四種心,除借喻精要心的意義之外,余者皆非本經所取,其所取者,即第五真如心也。在各部佛經裏面差不多都有說明它的所在,可是立名卻不一樣,名雖異其義則同。涅槃經謂之“常住佛性”,楞嚴經謂之“妙真如性”,華嚴經謂之“一真法界”,本經謂之“實相”,禅宗則呼之爲“主人翁”,或“正法眼藏”,儒家則稱爲“理性”、“明德”、“良知”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現在單就真如心來講:無妄曰真,不變名如。此真實常住不變之心,即吾人現前一念靈知之性體,圓明寂照,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平等周遍,俱足一切功德智慧,沒有什麼生死煩惱,離諸迷情妄相,無諸塵勞垢染。非一切法,而能現一切法,非一切相,而不離一切相,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依之而建立。然而,它究竟在那裏?像個什麼?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無來無去,無方無所,沒有蹤迹可尋,不是言語可指(以上答住處之問,以下答形狀之問)。淨裸裸,赤灑灑,無形無相,無聲無臭,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不可以大小名,也不可以有無稱。若言其大,微塵不能入,若言其小,虛空不能容(正如儒家所謂卷之則退藏于密,放之則彌六合)。若言其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若言其無,靈靈覺覺,應用周全(以上是明無像可取,以下是明無處不是)。所謂“內外中間一總無,境上施爲渾大有”。見色聞聲大用現前,穿衣吃飯承渠恩力。古人說:“要見本來人,直下須親薦,日用尋常中,不隔一條線”(本來人是誰?就是現在所講的常住真心,它每日與我們相親相近,須臾不離,可惜大家當面錯過)。雖寂然不動,卻感而遂通,應物隨緣,自在無礙,豎則從古至今,以及將來,橫則四方四隅,以及上下,無時不遍,無處不普,乃諸佛所同證,衆生之本具,諸佛悟之而成叁德,衆生迷之而成叁道。但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終日迷而終日不離乎此,當日悟而當日亦無所得。生不同生,死不同死。能爲迷悟所依,不爲迷悟所轉(如水隨寒氣之緣,則結爲冰,隨暖氣之緣,複溶爲水,即未溶時,何嘗非水,冰水雖是異名,其濕性原是一體,雖有迷悟之殊,真心總是不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就是真心的一種奧妙的動態!大家現在有沒有認識到它呢?古人說:“我有一個主人翁,從來不與我見面,問它畢竟是誰,不施一言回答。大家要知道他像個什麼?不長不短,非青非白,大家若要見他,開目也是,閉目也是!乃至語默動靜無不皆是!”諸位,如果尚未會得,則請向這部聖典裏極力參尋,于一念未起,一物未對,正恁麼時,湛湛寂寂,曆曆明明處,討個消息!
古德雲:“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物主,不逐四時凋”。華嚴雲:“叁界諸法,唯有心故”。又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嚴經雲:“萬法所生,唯心所現”。此心乃生佛之本體,萬法之根源,所謂實相般若即此,觀照般若由此,文字般若更不離此;修因修此,證果證此,念佛念此,參禅參此,聽經聽此,乃至行住坐臥何嘗非此。可惜衆生被無明煩惱所蔽不自覺知,妄執六塵緣影以爲心,起惑造業,枉受生死,要是我們不被所迷,能夠認識這個——真心,則與佛無二無別。所以本經處處顯示,層層闡發,無非要吾人親證此心。
天臺約六即判釋此心。六即:一、理即心,二、名字即心,叁、觀行即心,四、相似即心,五、分證即心,六、究竟即心。
一、理即心者: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唯被叁惑煩惱所蔽,以致埋沒不見,只是理具而已,不見不聞。二、名字即心者:聞經聽法,或蒙知識開示,驟然知有此心,爲一切衆生之本具,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然而只是知名而已,未曾實證。叁、觀行即心者:由聞名後,即起觀照修行,時時參究這個,所行與所證(真心),默然相應。四、相似即心者:精進不已,觀行工夫得力,漸與實相相近,本地風光依稀仿佛。五、分證即心者:由觀照力,工夫成熟,能夠分破無明,去一分煩惱,證一分實相,雖屬證悟,尚未徹本窮源。六、究竟即心者:煩惱畢竟斷盡,圓證實相般若,此即究竟即心。本經目標即在要吾人證此究竟即心也。
此外還可約比喻解釋:“心”,謂中心,心要之義。“中心”,如一國之中心,一城之中心,乃至任何一事一物都各有其中心。“心要”,就是精要,謂一切事理之綱領宗要,能得此心要,則一切皆可貫通。意思是說,此經乃是全部般若經的中心,認識此經,便可認識全部般若聖典,雖寥寥二百余字,卻能總持一切,于大部精要奧旨都收攝無遺,確爲六百卷大般若的中心重要經,故以心經名之。換言之:般若心經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中所不攝的經,是集合諸部般若的精要心髓而成,所以叫做心經。正如人之一身以心爲總要機關。若稱爲“般若波羅密多心要經,則格外明了矣(按連珠記曰:“不空叁藏譯雲:菩薩白佛言,我欲于會中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密心”。據此則心字即指心要也。)
茲再將般若波羅密多與心七字合攏來講,亦約二義釋之:能夠依照“般若”而修可以度脫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親證“真心”,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又實相“般若”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真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真心即不生不滅也),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以上約涅槃義)。其次,能依“般若”真實修行,便可圓滿證到“究竟”即“心”(如但修空觀證一切智,見相似即心,修假觀證道種智,見分證即心,都算不上究竟,能圓修叁觀,圓證叁智,見中道實相,親證“究竟即心”,始可稱爲究竟),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又證到“般若”之“究竟”,即是實相,實相即吾人常住不變之真“心”。所謂智慧到了究竟之時,即是徹證真心本體,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此約究竟義)。以上心字講完了。別題竟。
四、經(佛所說的教法):此是通題。梵語修多羅,或雲修姤路,或雲素□纜,譯爲契經。此方好略,故但稱經。所言契經者,契就是契理契機的意思。謂上契諸佛之心理(一切言教皆從佛大悲心流出來的),下契衆生之機宜(一切言教無非應衆生的機宜而說的)。契理則稱爲正道,而沒有邪倒錯謬,契機則巧被根性,而能令人信解受持。若但契理不契機,則同世典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