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P5

  ..續本文上一頁訓,若但契機不契理,就像漁歌樵曲。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具有契理契機的,故以契經稱之;同時也是一種揀別與其他世典的不同。以上乃就通途而言,若別約本經則謂上契般若實相之理,下契解空無我之機。按雜阿毗昙心論則明五義:一、出生(出生一切諸法故);二、湧泉(義味無盡如源泉滾滾);叁、顯示(闡發一切義理故);四、繩墨(辨別邪正曲直故);五、結鬟(義理連貫沒有散亂故)。茲約貫、攝、常、法,四義釋之:“貫”,謂貫串佛所說的一切教義令不散失,如以線貫珠一樣(佛的言教若無結集成經,怎能流傳千古不失)。“攝”,謂攝持所應度的衆生令不墮落,如攝提小孩一樣(佛所說法無非要救度衆生使不墮落)。佛已滅度二千余年,我們尚能夠得聞正法,皆貫串、攝持之力也。“常”,則曆諸萬世而不易。“法”,則推諸四海而皆准。換言之:萬古不變其言,謂之常(佛的言教至真至正,最能覺世覺人,故能萬古不變其言)。天下同遵其道,謂之法(佛的言教至善至美,極爲契機契理故能令天下同遵)。正因其契理故,所以能流傳萬世;正因其契機故,所以能垂範天下。因爲佛教的理論極圓滿而廣博,故能夠不限時代——時不論古今(二千余年來極爲一般學者所崇尚此即萬世不易之表示),不限地域——地不分西東(差不多全世界皆有佛教了,此即天下同遵之表示)。說一句簡單話,經就是真理,持有普遍妥當性,與思惟必然性,于一切時,一切處都能適應的東西叫做真理,這就是經。又經者行也,修也,一切賢聖皆依之而修而行。若單就本經而言,即是體悟性空,求證實相的人所應修應行之經。又經者徑也,乃成佛作祖所應經由之路徑。若單約本經而言,即是由生死此岸,而到達涅槃彼岸的捷徑。若就廣義來說:約理方面,則凡宇宙諸法,法爾如是之如實之相,不違謬于實相之學說者無不是經。約事方面,則凡人生正行,經常大法,乃至常道,法製所不可易者,也莫不是經。華嚴經說:“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則經義之廣可知。

  (以上皆是說明經的意思)

  按佛所說一代言教,綜合爲叁藏——經藏、律藏、論藏。現在所講的是經藏所屬,不是律,又不是論,故名爲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附釋】按“修多羅”,正譯爲線,印度古時以貝葉記錄佛語(如我國古時,用竹簡記載文字一樣),用線穿之,編製成冊,使不散失,以流傳後世。因爲佛所說的一切言教,由有結集的人,編集起來,所以佛法才能流通迄今不滅;正如線之穿珠不令散失一樣,故以線稱之。可是中國的習慣上,不貴視線,尤其是我國在來的聖人——孔子、孟子等,所說的言教都稱爲經,爲順此方習慣和一般心理,故特譯爲經,而加一契字以揀別之。其實,經與線名雖異而義則同,皆是貫穿的意思。按說文的解釋:直線爲經,橫線爲緯。又線以貫華,經以持緯,似此則經與線的性質是同,不過爲習慣上所分別耳。

  茲再將“般若波羅密多心”與“經”八字總合起來講,約四義:一、此經是說明依照“般若”修行,可以出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親證真“心”的一部“經”典;二、此經是修成“智慧”“究竟”徹見真“心”的一部“經”典;叁、此經乃爲全部“般若”經中最“究竟”的中“心”重要“經”;四、此經是一切諸佛菩薩依之而證“究竟”“涅槃”的一部中“心”重要“經”(本經雲:菩提薩埵依般若……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總之,依照“般若”修行可以得到“究竟涅槃”,故般若之下有波羅密多四字。又因得到“究竟涅槃”即能親證真“心”,故波羅密多之下有一心字。般若要怎樣修才能得到究竟涅槃,親證真心?當依照“經”中所說的道理方法去修學,故般若波羅密多心之下有一經字(以上是由般若二字解釋下來)。其次,依照“經”中所說的道理去實地真修,即能明“心”見性,故經字之上有一心字。既證真“心”,自能了脫生死,得到“涅槃”不生不滅之“彼岸”,故心字之上有波羅密多四字。然而要達到“涅槃彼岸”當藉重“般若”之功力,故波羅密多之上有般若二字(以上是由經字解釋上去)。

  按經題八字,義有四對——通別一對,能所一對,法喻一對,因果一對。

  一、通別:般若波羅密多心七字是別,與他經不同名故;經一字是通,部部同稱爲經。二、能所:經中全部文字爲能诠,般若波羅密多心七字(般若是觀照妙行,波羅密多是證果歸處,心是實相理體),爲所诠(诠者含也,譬如一玻璃瓶,內貯清水,瓶爲能貯,水爲所貯;能诠,所诠之義就是這樣,亦可作顯字解)。叁、法喻:般若是法,波羅密多是喻。四、因果:般若二字爲因,波羅密多與心五字是果。

  【合釋】這是教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脫煩惱的生死苦海,達“到”究竟安樂的涅槃“彼岸”(波羅密),而親證不生不滅之真“心”實相的一部“經”典,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以上經題八字講完)

  甲二:譯人。

  上面解釋經題,說是一種提示綱要,使人容易懂得經中大意,這總算不錯。至于講解譯人不是一種非關重要的事嗎?要知道我們今天能夠聽聞讀誦這一部殊勝經典,皆是這位翻譯法師所恩賜的,所以我們現在講演此經,須兼釋譯人,意在要大家知道受了這位法師的莫大恩澤,同時也可認識到他對于佛教有極偉大的貢獻,而生尊崇敬仰之心。爲飲水知源,紀念厚德,故有講述譯人的必要。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分釋】唐:是朝代名。唐高祖李淵,叁世仕隋,後來隋恭帝把天下讓給他,建都長安(陝西),國號曰唐。

  叁藏:佛的一代言教,綜合起來爲叁藏——經藏、律藏、論藏;或稱爲藏經。叁是數目,藏是含藏,究竟含藏什麼?此叁者,在形式上言之,則各各含了許多文字卷帙;在實質上言之,則含一切微妙道理,故曰叁藏。又這寶貴的佛典被珍重保存國庫,故又稱爲藏經。佛一代說法所記錄者,叫做經;佛所製定禁令諸弟子的規戒者,叫做律,佛和弟子們討論教理,以及曆代祖師所著述者,叫做論。總之,經專開示教理,律重規戒行爲,論是解釋發揮經律中的道理。這叁藏所含的道理,要之不出戒定慧叁學,所謂經明一心爲定學所攝,律規叁業爲戒學所攝,論別邪正爲慧學所攝(此乃一往之言,其實每一藏中,都各各具有戒定慧叁學的。否則經藏中便無慧學和戒學;而律藏中則無定學和慧學;論藏中亦無定學和戒學了)。

  當知佛說一切法門無非要對治衆生的一切心病,佛法雖廣赅括之即此戒定慧叁學。衆生心病雖多,最厲害的就是貪嗔癡叁毒;以戒對治貪心,以定對治嗔心,以慧對治癡心。佛說叁藏妙法根本就在這一點。經雲:“爲有貪嗔癡,即立戒定慧”。

  法師:法是佛法,師是師範,博通叁藏佛“法”,可爲人天“師”範者,故以法師稱之。亦即上弘大“法”,下爲人“師”之謂。若依法爲師而自修持者謂之自利法師,能夠對衆演說化導衆生而爲人師者謂之利他法師。這位譯主乃是自他兼利之法師也。

  玄奘:乃譯主之名。俗所謂叁藏取經者,就是指的這位法師(本來應雲玄奘法師到印度取叁藏佛經,或謂博通叁藏的法師到印度取經才對,因爲叁藏是佛典的總名,並不是人名,若說叁藏取經,則成爲經取經的矛盾了,這都是在來傳錯的)。如羅什等皆稱叁藏法師。這位法師在唐朝的曆史上最爲偉大,連婦孺也莫不皆知有一位唐叁藏法師者。

  玄奘俗姓陳,名袆,河南洛陽縣人。兄長捷法師,先出家于洛陽淨土寺,師十叁歲亦入淨土寺出家爲道基弟子,聰穎異常,讀了很多佛經,並且周遊國內,參訪知識,想把大乘佛學研究一個徹底,結果覺得中國的經論還不完備,加以當時所譯的聖典,有許多隱晦難明之處,且各宗其說,莫知所從。于是慕法顯的壯舉,發願西遊求法,便于唐太宗貞觀叁年(公元六二叁年民前一二八二年)四月一日,冒禁孤征。一路頗受艱險,曾經過八百多裏的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亦無水草,單騎獨行,常遇諸惡鬼怪,奇形異狀,繞人前後,惟念心經(前羅什法師之所譯者,或雲遊經天竺時路遇化僧口授此經與法師者),發聲即滅(此經非但義理精妙,且受持讀誦靈驗非常),千辛萬苦,終于給他冒險西行五萬多裏,直至貞觀七年始入印度。遍曆諸國,廣學聖教,通達各種語言文字,到處很受一般歡迎和優待,于那爛陀寺,從當時最負聲譽的佛學泰鬥——戒賢論師,受唯識宗旨,學瑜伽師地論等諸大乘經論,他屢次參加宗教辯論大會,均獲勝利,聲望日隆,不久升任那爛陀寺的副主講。

  師受當時印度的戒日王所崇重,曾在曲女城特開大會,敷設寶座一,請師爲論主,稱揚大乘教義,召集四方僧衆,並敕諸國義解之士,畢集恭聆法師妙論;到會者計有十八國的國王,大小乘僧叁千余人,婆羅門等二千余人,那爛陀寺僧千余人。法師升座講演時,宣示大衆說:“我所說的如有一字無理,能難破者,請斬首以謝”。一連講了十數天,衆皆側耳而聽,悅服宏論,終沒有一人敢發言辯難的,散會時莫不皆大歡喜,歎未曾有,爾時極受戒日王及各國王之盛贊和禮敬。其他值得記述者,就是常在各地演說經論,曾折服當時著名的順世外道等,連獅子光論師也被折服。一時威震天竺,名聞遐迩、不論道俗無不仰慕,而皆知有一位中國法師者。

  法師先後留印達十數年,一共遊曆叁十多國,巡禮佛迹,遍訪名師,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乃于貞觀十九年正月方始回國,谒太宗于洛陽宮,慰勞甚厚,備受朝廷禮待。太宗敕住弘福寺,及玉華宮專事翻譯,所譯經論凡七十五部,共一千叁百叁十五卷,于中以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爲傑作;並著有會中論、破惡見論、真唯識量、八識規矩頌傳世。

  中國佛教再經過玄奘的西行求法,窮本探源,已得佛教的全部精義,從此佛學昌盛于中國,這是對佛教一種偉大的貢…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雲水詩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