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獻,他一生大宏唯識教義,便成爲唯識宗的初祖,同時也成爲中國佛教曆史上的一大功臣,所以梁任公稱贊他說:“中國佛教第一功臣”。
高宗麟德元年(公元五八九年民前一二四八年)二月五日師圓寂于長安西明寺,壽六十五,葬于白鹿原,士女送葬者數萬人,圓寂時,帝曾大哭,叁日不上朝,說:“我失了一件國寶”。其當時見重于國家以及道德之感人不想可知。
這部般若心經乃于太宗貞觀二十叁年五月二十四日于終南山翠微宮譯出。
譯:譯者易也。謂易梵文而成中文。按周製有四方譯官:東方曰寄,南方曰像,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本來印土居西,應雲狄鞮,今言譯者,因當時北方譯官兼通西語,騰蘭初至由其證譯故,至今相傳稱譯。此經在來所謂七家譯本,實則先後共有八譯:
一、摩诃般若波羅密多大明咒經 西曆四○二 姚秦鸠摩羅什譯
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曆六四九 唐玄奘譯
叁、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曆七○○ 唐義淨譯
四、普遍智藏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曆七叁叁 唐法月譯
五、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曆七九○ 唐般若共利言譯
六、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曆八五○ 唐智慧輪譯
七、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經 西曆九八○ 宋施護譯
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年代不明 法成譯
相傳此外尚有唐不空,及宋契丹、慈賢等譯本,明以來失傳。以上八種皆同本異譯,雖然名殊,以及內容文字少有不同,但是意義卻沒有相差。正如近人譯外國書,其譯本也是各有不同的。
諸譯本中,總算奘師的譯本最爲簡要,而且便于誦持,極爲迎合一般學佛者的心理,因此他底譯本流傳最廣,除羅什法師之譯本爲日本佛教流傳外,其余六種僅爲研究佛學或考證之用,概未流通。現在所講者乃依奘師譯本。
【合釋】這一部般若心經,是在“唐”朝時候,一位博通“叁藏”聖典的“玄奘法師”所翻“譯”的,故曰唐叁藏法師玄奘譯。(譯人講完)
┌丁一明能觀人
┌丙初總示菩薩修┼丁二明所修行
│ 證境界分四├丁叁明所觀境
┌乙初顯說般若分二┤ └丁四明所得益
甲叁正文分二┤ └丙二詳明般若真空實義
└乙二密說般若
【預釋】在佛經精密的組織上,每一部經都具全“序”“正宗”“流通”叁分。序(緒論),是敘述一經的因由。正宗(本論),是正說一經的宗要。流通(結論),是勸大衆應該信受奉行,並囑咐流傳此經于天下後世。序分中又分有通別二種:通序(又名證信序,以六種成就證明此經是佛親說,令人生起信心),是通于各部經所同有者,即經首之如是我聞……等。別序(又名發起序),是說明每部經各別發起的因由。可是本經卻沒有序分中的通序和叁分中的流通分。大概是翻譯的人爲使行者受持簡便起見而略去的吧?總之對于義理方面是毫沒影響的。
在本經八譯之中,除了羅什,及玄奘,義淨叁譯本外,余五家的譯本,都具足叁分的。按般若共利言譯本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及菩薩衆俱,時世尊即入叁昧,名廣大甚深,爾時衆中有菩薩摩诃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即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行者,雲何修行?爾時觀自在菩薩告尊者舍利弗言……”遂說出這一部般若心經。又雲:“如是說已,即時世尊從廣大甚深叁摩地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行!應如是行……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今文簡略,而沒有這首尾兩段文。若照短篇經典看來,還是沒有序跋比較來得簡潔,而能更受一般所歡迎的。
從觀自在起至度一切苦厄,這幾句話是結集經的人加上的,因爲此經是觀自在菩薩,從親證境界所流出之言教,故特引之以作本經的發起,同時這一段文也可說是本經的綱要。
丁一:明能觀人
觀自在菩薩,(從觀自在起至娑婆诃止共二百六十字爲正文,從觀自在起至照見五蘊皆空句,是明菩薩行深般若,工夫得力的境界)
【分釋】觀自在叁字是別名。菩薩二字是通名。例如“先生”是通稱,某某是別名。先講別名——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觀”,是觀照,即能觀之智(觀讀去聲,是了達的意思,不可作觀看解釋)。“自在”是解脫無礙之義。
現在先來講這位菩薩建立名號的所以,然後再來詳細說明“觀”和“自在”的意思。這位菩薩怎樣叫觀自在,又名觀世音?先解釋觀音聖號,其義有二:一約因中自利之修行工夫,二約果上利他的度生大用。
一、因中自利:是說這位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用般若妙觀智,由耳根一門深入,背塵合覺,思維修習,而入叁摩地(正定),故能聞聲不循聲,謂聞世間一切音聲,不起妄識分別,能夠反聞自性,不被聲境所轉,得到耳門圓通,所以稱他爲觀世音。這是依楞嚴經解釋的(詳見菩薩自陳圓通文)凡夫依識成妄,由耳根對聲境而起耳識,循聲流轉,因而生起貪嗔之惑,這叫做妄聞。菩薩稱性起智,從耳根聞性聞一切音聲,不起妄識分別所聞之聲,但起觀照能聞之性,此即“反聞自性”,于是不起貪嗔之惑,這叫做真聞。楞嚴經六雲:“我從耳門圓照叁昧……得叁摩提……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以上雖然但就觀音立名的理由而言,若詳細來說,菩薩觀聽圓明,得大自在,能夠觀空不著空,觀有不住有,根塵俱消,空有無礙,那又何嘗不可稱爲觀自在的呢?楞嚴經所謂:“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爲礙”,這可爲表顯自在的明文。
二、果上利他:謂菩薩以大悲故,凡世間一切衆生,遇有災難之時,能夠一心稱念菩薩聖號,菩薩智照無遺,一觀便知,即時起大悲心,尋聲赴感,無求不應,無苦不拔,所以稱爲觀世音菩薩。這是依法華經解釋的。法華普門品雲:“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以觀察衆生苦惱,隨機往救,悉皆度脫其苦難,使之獲到解脫安樂(自在),這又何嘗不可以觀自在稱之。菩薩這個聖號——觀音,確爲根據上面的兩種事實,因中自利,果上利他,而建立的。這裏有要注意的就是:“觀”爲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能觀之智無論約因中約果上都是一樣的,那所觀之境就不同了。因中修行的所觀之境是指能聞聲音之聞性,果上利他的所觀之境,是指世間一切苦惱衆生稱念菩薩求救之聲音,這是不可不知的。(又通常則略稱爲觀音菩薩者?因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諱,去“世”字但稱觀音,後世遂沿用之。)
要知道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當然要有自他兼利才不違背菩薩的宗旨。那末從自利方面觀之,同時必不忘利他工作;從利他方面觀之,同時亦必不遺自利功德;能夠這樣才配稱爲菩薩。所謂菩薩修自利功德,正爲著要做利他事業;做利他事業,亦正爲著莊嚴自利功德。據此則上面約楞嚴經明菩薩修行自利,同時亦必具有利他功德在焉。故楞嚴經雲:“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衆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救護衆生,得大自在”。這便是顯示利他的一種明文。至于約法華經明菩薩利他大用,同時亦必具有自利功德在焉。因爲菩薩志在求成無上佛道,無疑地要以嚴土度生爲目標,不度衆生,根本就沒有成佛的希望。此則菩薩之利他,也就是自利。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即此意也。
其次觀自在這個聖號,特別是根據本經,依菩薩修證工夫而建立的。因菩薩行深般若,能以甚深勝慧,照見五蘊身心空寂,度脫一切苦厄,得大解脫,自在二字由此得名。菩薩的自在妙用,純然由于照見蘊空所得來的。何以故?以其能了達五蘊虛妄不實,所以不生執著,不被所轉,因而獲到解脫自在,故本經以觀自在菩薩稱之。怎樣一般都稱此位菩薩爲觀世音,而不稱觀自在呢?良以這位菩薩與閻浮衆生特別有緣。隨類現身,尋聲救苦,這是他曆劫度生的悲願,因此觀音聖號來得格外普遍,同時也可說是這位菩薩的悲心救苦,利生事業之深入人心的一種表征。以菩薩有大智故,于一切事理悉皆通達無礙——自在;有大悲故,能夠隨類現身,尋聲救苦——觀音。以上建立名號的道理略爲講完。現在來解釋觀,它的內容有叁種:即空觀,假觀,中觀。什麼叫空觀?簡單來說:用般若智,先觀一切外境,皆是緣起假象,當體即空,本非實法。次觀自身四大假合,終歸壞滅,離四大之外本無實我,其次再觀六識妄心,生滅無常,離根塵之外,本無自性。什麼叫假觀?用般若智,觀一切境,雖體達空義,而不廢緣起諸法,能夠應物隨緣,于一切境上不生執著。什麼叫中觀?用般若智,觀一切法,皆是中道,徹證性相不二,色空不異之理,不取不廢,圓融無礙。總之空觀不著一切法(知諸法無性),假觀不舍一切法(達諸法如幻),中觀圓融一切法——雖不著而同時不舍,雖不舍而同時不著(了諸法非有非無,不生不異)。觀自在菩薩,就是由這叁觀而得到自在的!
其次自在亦有叁種:一、觀境自在,是說菩薩用般若智,照了真如之境,于一切法圓通無礙。二、觀照自在,菩薩在修般若觀照時候,能夠當下不待尋思直捷徹底照見五蘊皆空,而沒有一些間隔或障礙,明明了了,親證實相(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