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P7

  ..續本文上一頁觀照自在的道理,例如善講演者,當其在演講時候,對于語言方面能夠暢說無滯,對于理論方面,都能一一盡致發揮,因之稱爲演說自在(喻觀自在菩薩)。至于初學習講演的人,那就不如是了,可以預想到他,當在講演的時候,無論語言和態度方面,一定是會處處感覺到不自然——一身顫抖,語言羞澀,層次錯亂,這就是有障礙而沒有自在的工夫(喻權教菩薩)。因其所修的觀照工夫有如是甚深造詣,所以稱之爲觀自在,假如權教菩薩,它所修的觀照工夫根本就稱不上自在二字的了。叁、作用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親證法身本有,從體起用,一切神通作業皆得自在,能隨緣赴感,分化無礙。又自在即指“自”性常“在”不變(菩薩由觀照般若證入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真如自性,此性乃萬古不變,曆劫常在,常在即實在也。五蘊幻妄是不實在,唯此真如自性方爲實在故)。謂菩薩修習深妙般若,親證“自”性常“在”之理,而得成覺悟之人,故以觀自在菩薩稱之。又自在而雲觀者,正顯示菩薩的自在是由般若觀慧而得來的。總上解釋自在道理,不出體用二義;前叁說——觀境,觀照,作用,是屬用方面的(“觀境”是明所觀之境自在,“觀照”,是明能觀之智自在,此二屬智,屬因,屬自利。“作用”,是明度生自在,屬悲,屬果,屬利他)。後一說——親證自性常在,是屬體方面的。前之觀智修習無非要證這個——自性常在;後之悲心度生又莫不根據這個。以上別名——觀自在,的意思講完了。其次再講通名——菩薩。

  菩薩二字是梵語,具足應雲菩提薩埵,因我國好簡,略去二字(第二提字及第四埵字),但稱菩薩。菩提譯爲覺,薩埵譯爲有情,合言之爲覺有情(有情就是衆生,舊譯衆生,新譯有情。衆生則連無情之生植物亦兼含在內,實不及有情二字較爲確切。凡有知覺——有精神活動者,皆名有情,謂有情識、情見、情愛等的意思,指人及一切動物——凡有生命者都赅括在內。今單就人類而言,覺有情就是覺悟的人),即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有情”以覺他;換言之,以“菩提”佛果爲上求,“薩埵”有情爲下化(菩提是所求之果,薩埵爲所度之生),故稱菩薩。據此則做菩薩的基本條件是不出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上求佛道是智慧的追求,理性的了徹;下化衆生是福德的培植,素行的修持。前者是智,屬于理爲自利;後者是悲,屬于事爲利他。總之有上求佛道的精神,下化衆生的責任,具足慈悲智慧,能夠自他兼利,這才配稱菩薩的資格。詳細來說,當約叁義:一、自利——自覺,謂菩薩是已經“覺”悟了的“有情”(不是一般在迷的有情)。又一說:菩薩能分證如來“覺”道,然而尚“有”微細“情”見未盡,就是等覺菩薩,尚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斷,雖“覺”而尚“有” “情”見,故稱覺有情(此處覺字是指菩薩自覺,有情是指菩薩自己)。二、利他——覺他,謂菩薩不但自己覺悟就算了事,尚能以大悲心于生死苦海中去開“覺”這一群在迷的“有情”,使之同歸覺道,同得解脫,即“以斯道覺斯民”的意思,故謂之覺有情(此處覺字指覺他,有情指一切衆生)。叁、自他兼利——自覺覺他,謂菩薩廣修六度萬行,在希望成佛,要成佛,不得不廣度衆生,所以菩薩是上求佛道之“覺”(自利),下化“有情”之迷(利他),故以覺有情稱之(此處覺字指佛道,有情仍指一切衆生)。菩薩是具足以上叁種意義的。吾人如果有此志願——上求下化,實行做到徹底即是菩薩,根本是任何人都可以做菩薩的,只要我們有上求下化的志行就夠了。(本經,照見蘊空句是“智”的作用,度苦厄句是“悲”的作用;此爲菩薩“悲智並運”的一種表示。又蘊空句明“無我”,是屬修行方面——自利;度苦句明“大悲”,屬救濟方面——利他。此亦系表示菩薩之無我大悲,自他兼利的意思。)

  【合釋】這位聖者,能夠“觀”察諸法實相之理,得大“自在”,不爲境界所轉,又能救度迷苦衆生,具有“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精神,所以叫做觀自在菩薩。

  丁初明能觀人竟

  丁二:明所修行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此深字可通上下:通上則謂之功行造詣之深,揀非行淺也;通下則謂深妙般若,揀非淺般若也)

  【分釋】行是觀行,功行,指修行方面說(行,有小乘行——修四谛,十二因緣求證羅漢,辟支佛果者謂之小乘行。大乘行——修六度萬行,普度衆生,求證佛果者謂之大乘行。漸次行——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覺、妙覺、次第修習者謂之漸次行,亦名遍成行。圓頓行——依圓教法門于諸位中隨修一行,即具一切行,此爲圓行亦名頓成行。行深般若是屬這一門的)。深對淺言,是表示功行的超越。如修“人空般若”(亦名共般若),但破我執,未破法執,但見于空不見不空,這是聲聞、緣覺及不但見權教菩薩所共修的,叫做行淺。修“法空般若”(亦名不共般若),既破我執,又破法執,空,又見不空,以至空空,如是則叁惑圓斷,二死永亡,證入中道實相第一義空,這是大乘菩薩所獨修的,名爲“行深”。又因所修之觀有空、假、中叁種之不同,以及析空觀(滅色取空),體空觀(即色是空),次第叁觀(從析空觀起至一心叁觀),一心叁觀(即析空觀是實相,乃至次第叁觀亦實相)的差別。如但修空觀,或假觀,乃至次第叁觀是不可名深的。菩薩能夠圓修一心叁觀,照了一境叁谛,境智一如,能所雙忘,頓證實相般若,真心本體徹底現前,所以稱爲“行深”。複因般若有叁:“文字”僅屬開解方面,“觀照”只是修行部分,唯“實相”才算親證境界。前二——文字,觀照,是淺;後一——實相,是深。又一說:二乘轉五蘊成五分法身爲行淺般若(注一),大乘轉五蘊成叁德爲“行深般若”(注二)。至于般若智亦有叁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上面所說的叁觀是能觀之智屬因,般若的叁智是所證之智屬果。修空觀成即證一切智斷見思煩惱,假觀成即證道種智斷塵沙煩惱,中觀成即證一切種智斷無明煩惱;若但證一切智,或道種智謂之行淺般若,能圓證叁智,即是“行深般若”。其次如僅斷見思煩惱;滅分段生死,證有余涅槃,是一種行淺波羅密,夠不上行深二字。能斷無明煩惱,滅變易生死,證究竟涅槃,這才配稱爲“行深波羅密”(波羅密,譯爲到彼岸,是譬喻涅槃已如前釋)。今是大乘菩薩,修不共般若,依一心叁觀,證一體叁智,斷無明煩惱,得究竟涅槃,故曰行深般若波羅密。

  時指菩薩修行甚深般若工夫得力之時。亦即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之時;亦即寂照不二,觀聽圓明,自在無礙之時,亦即萬緣俱寂,無證無得之時;亦即能所雙忘,境智不分,實相般若現前之時,(大般若經雲: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無如是等一切分別,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無分別故)。菩薩成就如是甚深般若功行,可謂無處不是般若,無時而非般若!願行者無失其時!(這裏要注意的“時”勿作菩薩正在修習甚深般若時解。因爲此句是連貫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句爲一段,其意是說菩薩修習般若,成就功行甚深之時,故能照見五蘊皆空,而度脫一切苦厄,如作正在修般若時解,則不在修習般若時,能否照見蘊空,度一切苦厄,則成問題了)。

  【合釋】聖者觀自在菩薩,修習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極點,證到究竟涅槃(彼岸)的時候,故曰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丁二明所修行竟

  丁叁:明所觀境

  【預釋】由前行深般若,故能照見五蘊皆空,但是這裏所說的空並不是斷滅空,或邪見空。若斷滅空者:則無一切善惡因果可言,同時也不須要修一切福德善行,乃至莊嚴佛果。若邪見空者:邪見人所執之空,聞空解脫之法,則不行諸功德但欲得空,且認爲究竟,是爲邪見空。像這樣,則和那以爲鹽能令諸食物味美,便認爲鹽之自味必多,空炒鹽吃,堿劇傷口,自討苦吃的這一類癡人還有什麼差別呢?楞伽經叁曰:“我說甯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不墮“斷滅”“邪見”二空始可與言般若空義。然而般若空義的深奧,並非簡單可能盡致發揮的。茲略約二義預爲說明:

  一、就方便門中說(屬事方面):空是虛妄不實的意思,因爲字宙萬有,皆依衆緣所成,是一種生滅無常之幻相,沒有實在的自體,故謂之空。大論六曰:“因緣生法是名空相”。根據這句話就可以證明空是緣生不實的意思。二、約真實門中說(屬理方面):“空”指真空實相之第一義空,謂五蘊虛妄相中當體即是真空實相。非僞爲真,離相曰空,以真如理性離一切迷情妄相(雖離一切迷情妄相,而一切迷情妄相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故曰真空。“實相”是對幻相說,幻相假現故說有(假相名幻有),實相無相故說空(實相本空寂),雖空而自性不無,所謂無相無不相,故名實相。總之萬有緣生非實,此爲虛妄之空,萬有當體即真,此爲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即是實相,實相即是真如佛性,亦即涅槃妙心。觀佛叁昧經曰:“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涅槃經十七雲:“佛性名第一義空”;叁藏法數四十六曰:“涅槃之法空無有相,是爲第一義空”。此則佛性,真如,實相,涅槃,皆爲空之異名,今取實相解釋空義,這是有所根據的。此則對于第一義空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第一義空的道理更無可疑了。當知,虛妄之空,是般若之消極的破壞作用;第一義空,是般若之積極的建設方面(以下經文中凡談空者皆依此二義)。

  按前一屬漸門,後一屬頓門,般若正義當取後者——第一義空。雖然如是,但對小乘人說法,則當用前一說(虛妄不實之空),對大乘人說法,當用後一說(真空實相之空),方合如來隨機施教之旨。語雲:“藥不分粗妙,貴在對症;法無論淺深,要在投機”。這是確實的話。

  同時又要知道照見蘊空一句即是入實相般若之微妙觀門,合上行深般若二句,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雲水詩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