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訪問記
冷雨名山探勝
(桂林通訊)桂林佛教會敦請太虛大師講演“中國之佛教”的第二天,在絲絲冷雨中,記者驅車過花橋去到月牙山古刹。
月牙山在桂林東門外,群蜂層疊,山旁一江如帶,風景絕佳,是桂林名勝中最好的一處。
古刹在半山中,記者循石級而上,進“桂叢樓”,上“襟江閣”,爲了想找尋一二節關于月牙風景的說明,于是在一個所謂“福地”的而現在被禁止通行底岩洞邊,發現了一塊石刻,題“釣罷歸來圖”:“半船明月,一席清風,酒浮標白,茶熟爐紅,放眼天外,鑒影波中,狎鷗爲侶,餌魚呼童,釣竿在手,詩味滿胸,旅懷雪浣,歸興山濃,依然敱枻,何礙收筒,先生此去,桃源仙翁”!文字端正清秀,但圖是已經不知何處去了!
最高的是“熙春臺”,從山門到這裏,是古刹的最後所在,兩旁築有幾間靜室,供和尚修行之地,而允記者到此晤談的太虛大師,也正是卓錫在這間“影波樓”上。
高僧縱談禅機
撩開黃布的門幔,香煙撲進我的鼻管,感到一種肅穆的氣象。
一個面孔光彩紅潤,戴著玳瑁邊眼鏡,留著胡須,有著圓圓臉龐,約摸五十來歲,身材魁梧的老人,迎上前來和記者握手。“大師,久候了”!我忙著招呼。“歡迎,歡迎”!大師顯得有定型的和謙,沈靜的定力,這是一位傑出的人物!從蔣專員在新贛南的設施談起,漸漸從寒喧中移入正題,記者便把提倡的新佛教叩問大師。
他含著微笑說:“佛教原有的本質,在理論上、事行上、以及它的目的,都是要以佛法來改善社會、進化人群的。它的最高形態,在佛經上說來,便是:
因緣生法,自性本空,相名假立,中道如實──屬于理論的。
念誦拜禱,律衆和合,禅靜修習,辯慧研察──屬于事行的。
人群進善,後世超升,死生了脫,法界圓明──屬于目的的”。他喝了一口茶。“簡單的說來,這不就是“導揚正法,覺民濟世”二句話麼?是出世的,但也是入世的;消極的是從佛度人,但是佛教的由人成佛,自然也可以看出它的積極性來”。我接上。
大師點點頭,繼續著說:“佛教在中國的變質,原因很簡單:一方由于佛義過深,少數人雖能精博哲理,但陳義過高,不能、甚至也不願使多數人理解,智識低下的人們則又終身不得窺其堂奧。出家人如此,在家人也如此,在信仰上造成奇異神秘之幻境,在文字上亦有故作誇張之愚民宣傳,于是離現實更遠,而流行在社會中的佛教乃日見變質。這是造成過去佛教變質的原因──變成迷信的,愚民的,一種莫名其妙的神權産物了”。
“新佛教的提倡始于民國元年,老法師在上海創辦“中國佛教協進會”,倡導“佛教新運動”。此一種動起自上海,逐漸推及北平、浙江、湖北、四川、廣東、湖南、江西、陝西各省,而規模的展開則還在佛學團體之興起和佛教院的設立以後。佛教新運動的幹部由于此,名山高僧之響起由于此,遂有世界佛教聯合會、東亞佛教大會等組織舉行,使中國佛教流傳國際,老法師是把中國佛教傳到海外的第一人”。
民族文化問題
大師改進中國佛教的方向,自然就是在上述的目的中了。至于對現在及戰後中國佛教的文化前途,有什麼見解呢!
他說:“在重慶大公報上面,最近我被約寫了一篇關于中國文化建設的文章,其中的要點是:
佛教傳華已二千余年,其能久垂不滅的原因,即是佛教哲理的精深博大,並與儒家思想亦多吻合之處。幾千年來既然在人民生活中融合一片,它不但不能衰落,而且是中國民族寬大和平的一砥柱。無論戰時戰後,中國民族文化的內容,將不僅是儒家的,而是儒、釋、道、回各教的綜合;也不僅是物質的、科學的,而是精神和哲學的合彙。以宗族言:中國民族的結合,是包羅了若幹宗族而成。其中除了回教外,西藏的喇嘛教也是佛教。十多年前,我的弟子入藏和班禅、喇嘛謀佛教之統一,也就是要讓民族的結合更爲堅固。因此、佛教文化之光大,對國家民族貢獻至钜,民族文化建設,也要注意到佛教文化的推動”!
“儒釋思想的互同點,如今日蔣主席倡導的新生活運動,及國民精神總動員的內容。雖以儒家的倫理思想五常爲主──仁義禮智信──,而佛家的五戒、十善也完全一樣;由于幾千年的思想交流,佛教文化早和儒家思想,甚至連道家思想也同化爲一體了。”
接著、他鄭重地下個斷語:“民族文化中,絕不能排除佛教文化應有的地位。今日能成爲問題者,乃一部分不明事理、認識表面的人們底理解工作。因之我們可以說,對變質之舊佛教,歡迎共同加以改良,而代表中國民族文化光榮一面的新佛教,也應合力提倡,這才能建設真正統一的中國文化”。
關于佛教總會
大師今年五十七歲,十七歲出家,俗家姓呂,曾贊助革命,所遊均爲黨國著名人物,國內外學術家也極推重,著述極多。曾受聘任德國佛朗府大學、亞細亞大學、中華文化學院董事,並赴歐講學,曆遊法、比、英、德、美各國,在巴黎東方博物院發起世界佛學苑,法政府捐贈基地促成其事。不但得到國際人士敬仰,而且也是中國佛教流傳歐美的第一人!在國內曾遣弟子入藏謀佛教統一,戰後受政府派組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往錫、緬、印度一帶,備受甘地、尼赫魯、太戈爾等名人歡迎。並派弟子到邊疆各地,化導邊民內向,足見太虛大師的言行信仰,的確有值得佛門和教外的世人們所景仰和重視的。
此外、還有一個新的消息,是上海的“中國佛教總會”,太虛大師在民族至上、國家至上的最高鐵則下,預備在重慶恢複這個組織。這次不辭奔波勞苦,到各省大叢林雲遊、講經,目的就是要將許多不聞世事的全國和尚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共同擔負做國民一份子的責任!(張冰獨記)(江西青年日報)(見海刊二十五卷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