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研究會
──七月二日──
一 關于唯識義之疑問
王興周 一、據“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偈細審觀之,則唯心造即唯識變或唯識現之意義。惟舊來學者,多以“叁界唯心”爲性宗,“萬物唯識”爲相宗,致令後人有心體識用之分別,殊覺與唯識宗正義稍有不合。因識性即真如,識相即名相,識之淨分爲正智,識之染分爲分別,體用皆唯識,亦即皆唯心,似不可以施設心體識用之界限。但又有主張“唯心、唯識,各攝體用,亦可說心體識用”,請問此種主張,孰是孰非?
二、護法分析識爲四分,系約量果門立。自起信論中“無明不覺生叁細”觀察之,則境界相──即現相──似合相分,能見相──即轉相──似合見分,無明業相──即生相無明──似合自證分,而真如覺體,似即證自證分,未知所擬是否?叁、轉識成智,必由唯識觀下手,其下手工夫之先後如何?
太虛 關于第一個問題,簡單說,就是向來有兩種主張:一說叁界唯心是性宗,萬法唯識是相宗;心是性是體,識是相是用。一說唯心唯識同是一樣的意義,不能以心識來分體用,心識各有體用。此因同是一名詞而定義不同,故有差別:一、有的經論上說:“心、意、識、了,名之差別”,這主張意義全同,但名字不同耳。二、有的分別說第八識名心,第七識名意,第六識名識,前五識名了,此是就勝立名。雖然心識是一,但既分爲八識,亦即各有其特殊作用,故有多名。叁、前六識名識,分別作用起故;心則如楞嚴經中所謂常住真心,或名真如心,或名如來藏心,此即把心字變成性宗的意義了。此乃中國禅宗發達以後所主張,並非華嚴經的本意。又如楞嚴經說六大等皆是真心,以皆顯真心故,因此說唯心即成性宗了。複次、心識的名義俱甚寬廣,染淨真妄皆是心,而識亦如是,具有體用、性相、染淨、真妄。但心法通于心心所,若單言識即指心王,是心義寬而識義狹。而在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語看,則識的範圍又比心寬矣。因叁界乃是有漏的世間法,此叁界皆由有漏的心心所特是第六意識及前五識共同造成;而萬法則通于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法,如此則心之義又狹于識之義矣。明此諸義,則問題即可解決。其次、關于四分義,即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陳那明叁分,護法推爲四分。是說:相分是見分所了知,見分了相分,以自證分爲了知之量果。見分爲自證分所了知,證自證分又爲自證分之量果。自證了證自證分,證自證分了自證分,同現量故,即可互爲量果。那末、何以相分與見分不互爲量果?因相分理無能緣用故。見分與自證分何以不互爲量果?因見分緣相境,或是比量,或是非量,故不能與自證分互爲量果。此乃唯識宗中一派的說法,非唯識宗皆如此。起信論所謂“無明不覺生叁細”者,無明業相可即第八識自證分,能見相可即第八相分,境界相可即第八見分,然不可說真如爲其證自證分。若一定要說四分,則八識各有四分,乃至五十一心所皆有四分。如意識所知的境是相分,能知的心是見分,又自知其能知即是自證分,再能知其自知的能知即證自證分。而不能依真如覺體說之,因證自證分非另指一法,即是此心或心所之能知的自身,在一刹那中假分爲成四分,實則不可分。若簡單分之,亦可說只有二分,就是所了的事與能了的心。
關于修唯識觀下手的工夫,由勝解定上起唯識觀,要在四加行位上修四尋思引四如實智。其漸近漸細有五重唯識觀,要十信以上的菩薩才能勝解成就,習唯識觀。最初要遣虛存實,將我法二執的虛妄遣除而存萬法唯識相性的真實,此在百法明門論講得最詳,所以學唯識的最先要學百法,而修唯識觀亦應以觀百法無我爲下手工夫。
二 化城申乃勳
何爲化城?
太虛 化城即指小乘的涅槃。法華經有化城喻品,謂大乘涅槃方是究竟寶所,小乘以願行薄弱,不能直達寶所,半途欲退,佛設方便在中途變化一城令其暫息,即以證得偏空涅槃爲究竟,不再前進,實未完成本來具足之智慧功德。
叁 法華經之要旨胡一貫
法華經中要旨何在?
太虛 其方便品中謂叁世諸佛皆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明佛出世爲令一切人同得佛智,同成佛道。後人或謂在皆令了生死者,此通叁乘之果,而聲聞、獨覺亦收攝其中矣。然法華全經之要旨,在明皆必成佛。胡一貫 法華經雲諸法秘藏,諸佛降靈等,是何義?
太虛 佛的真身早已成就壽命無量,應化來度衆生。顯此深義隱藏,故名秘藏,秘藏之名出自涅槃經。
四 佛化如何普及符嗣堯
佛法與人生實是不可分離的,要明白佛法才能使之進入真美善的人生。但現在一般人很不容易相信佛法,尤其是青年人不易生信。過去的佛教亦不能吸收彼等,要如何才能使之生信,才能佛化普及?
太虛 此一問題,在中國佛教實在很重要,但並非世界佛教的問題。比如日本、暹羅佛法就是普及的,東京帝大裏亦有佛教青年團,而且有好多專門佛教大學。即在中國的西藏,亦是上下一致信仰佛教。惟在中國內地未能普及,此中關系甚多,因以前中國早有儒道教的思想先入爲主,近來青年又受西洋文化影響信基督者甚多,而佛教教理高深,不易信入,且缺乏弘揚,以此種種關系未能普及。要普及,須使佛法家庭化,若家長信佛,即可令全家皆佛教化,如小兒初生即受佛化影響,耳濡目染心中唯有佛教的信仰,然後內而家庭、外而社會、國家事業,皆可由佛教的五戒、十善而達真美善的境地。這是簡單的方案,至于詳細的辦法,已多從長計議者,如佛教正信會的系統說明等。(塵空記)(以上見海刊二十卷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