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次研究會
──六月二十五日──
一 抗戰被難與業報陳履吉 現在常有人向我們問難:現在我國抗戰已近二年了,死傷幾百萬,流離饑寒者更不可勝計,佛教以慈善爲主,佛菩薩既有大神通,應當有所表現來製止戰爭,爲衆生解除痛苦,何以竟不見佛教中有所彰顯?我們答複他說:這是各人的業報,多數人的共業成熟了,湊成此一大劫難。業報是各人所造成的,造善業必得善報,造殺業定感殺報,倘各人不早修善業來轉移此業報,雖佛菩薩亦不能救。若造業者得佛菩薩保護即不償報,這等于殺人者因某權威者保護即不抵命,或借錢者因仗某人勢力即不還債,如此佛菩薩豈不變爲藏垢納汙之包庇者!又何功德之有呢!所以佛菩薩對于戰爭死傷者雖起悲愍心,而認爲是應受之報而不救護。雖如此說,但終不能使問者認爲滿意,請各位指示!
李思齊 純就業報的關系來說,那末戰爭成了必然的結果,這意思是很對的。但在佛教徒的態度上還應當有所改正:若謂那些侵略戰士,皆是水族的魚蝦等來報仇的,乃至奸淫擄掠皆是應得之報,那就不必抗戰了!這種說法,未免爲事實所不容,不能使一般人接受佛法。我覺得佛教的大乘法,本是普度衆生救人救世的,在這時候,若不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來作相當的挽救,不能盡佛法之妙用。因此引起我的一點愚見:日本是佛教國,他們戰士的身邊每帶有佛像的經咒,乃至他們戰死時尚有合掌念佛者。這樣、他們不應來爲此造大罪惡者!但是他們過去的觀念錯誤,把佛法看得太著重個人利益,故雖然信佛,仍不免尋人戰爭;雖然求佛保護,仍不免死于戰爭。其次、我覺得今後的佛教,應向社會發展,應把佛教的思想行爲滲入社會、經濟、政治、法律的機構裏面去,才能使佛法與大衆發生密切關系,才能盡佛法普利衆生的效用。我個人學識很淺,這種思想對不對,請大師及各位指正!
太虛 關于此問題,根據教理以業報來解釋,是很正確的,李居士所補充的尤其扼要!李居士對于業報完全承認,但補充有二意:一、雖屬業報,亦應起大悲去拯救,或令彼起覺悟心,終止報複;或設方便令其減少;或爲抵製,不使其發展到過分,以至更造新業。二、佛法不應只求個人的解脫,應把佛法運用到政治、經濟、社會的機構中去。此兩點,在佛法的大乘法,原來具足,而且、從前亦有人實行。即如日本現時的惡行,實在可惜!昔隋朝時,日本攝政的聖德太子,就曾實行以佛法治國;他在日本,大家公認他是中國──天臺智者大師的師傅──南嶽大師轉世。南嶽大師在世時,自已曾經說過,以他的修證,應作鐵輪王;即或無此機會,亦當作小國王。他死時手裏拿著一顆舍利,聖德太子生下來,手中就有一顆舍利。他曾親手抄一部法華經,藏在南嶽山,任何人都不知道;聖德太子一日說:他前世寫的法華經,藏在南嶽某寺某處,由日本派人到山搜尋,果然得著,這是第二點證明是他轉世。聖德太子在日本雖未作皇帝,以攝政王的地位統一全國,手定十九條憲法,一切皆根據佛法。每日須先皈依叁寶,然後才作他事,所有教化人民施行政治,都與佛法相合。日本之所以千年一系及近代能興盛起來者,亦靠過去的這點善根。不過他們近年來,一面存者惡心,一面用西洋科學進化之發明以增長其惡行,毀其千年來之善基,而中國適當其沖。中國向來由儒士掌持政治及治國安邦之文化,所以佛徒多退歸山林,個人自修,未能將佛法運用到社會政治上去。今後應推用到國群中去,只在大家發心,佛法本身原是可能的。
對于上面這個問題,一面要信因果道理,知道日本憑以前之善因而臻強盛,今憑福果造作惡行,難免將來的惡報。中國以近數百年來之愚隋而受禍,拯救之法,對因果不必怨恨,須設法方便救濟。在現世的環境中,各國皆成爲集體力量,在菩薩戒中行菩薩道亦應從團體中起作用,故第一要擴大慈悲心理,起同情心,以佛法令大家覺悟正因果理,自然可以減少殺機,所以起信論稱佛爲大悲救世者。其次、如普門品等謂念觀世音菩薩即可得救,此有須注意之深義。稱念佛菩薩名號,雖不能即刻將業報完全解除,但亦可因之減少;或善業即從此開端,可以轉移。因佛菩薩是已成就大福智之威德,自然敬之得福,毀即獲罪。中國自清季以來,毀謗佛聖,破壞寺廟,侮辱僧尼,此等惡因當亦甚大!我們一面信因果,一面要將叁寶功德發揚,以改轉衆人輕毀之心爲崇仰之心,尤爲大悲救世之根本條件也。
二 真如受熏乎不受熏乎徐爲光 關于起信論中真如受熏與不受熏之爭論:若真如受熏,則諸佛菩薩亦可墮落;若不受熏,就不應該有衆生。因此問題不能解決,所以有人說起信是僞造的。二者孰是孰非,請求開示!
太虛 此問題就在真如熏無明、無明熏真如。向來就有很多爭論,而且已有適當的解釋。其爭點之所在,是以真如之名雖同,但其含義在各經論中有廣狹不同。真如如相宗的五法中名、相、分別、正智、真如,前四法是有爲,後一法是無爲──,無爲即不受熏,亦不熏他。又前叁是雜染法,後二是清淨法。而起信論的真如,則是合正智、真如的清淨法而言,此清淨法包括有爲、無爲,故可受熏亦可熏他,與五法中的真如不同。且熏義亦有廣狹不同,相宗所言受熏者,是受熏習成種子義;起信之熏,是互爲影響義。故起信論中真如熏無明,無明熏真如,其義均通;與相宗之不熏,亦不相違背,不可說是僞造。
叁 清淨四大徐爲光 人身有外四大與清淨四大,有人說人死時清淨四大是隨靈魂去了的,這意思究竟對不對?
太虛 清淨四大,即指五色根,或名勝義根;所謂內變根身,外變器界,此內變的微細清淨色根,阿賴耶識亦攝爲自體。如人現穿在身上之衣然,衣服雖不是我的身體,但穿在身上就與身體合,假若有人打在我的衣服上,就是打著我的身體。但死時還是舍去,死後另生新四大,非將前身體的五色根帶走。
四 中陰身有否五根
陳履吉 人死後有中陰身,中陰是否有五根?
太虛 中有身是依後一生之業報而生。中陰身之形狀,即如後一生之形狀,不過身量較小。如死後當生天者,即是天道中陰身;如墮畜生者,則中陰即爲畜形。均有微細的五根,但系新生,非從前世來。
五 八識如水波之喻徐爲光 唯識學上說第八識如水,前七識如水波;那末第八識是否不生不滅?太虛 經論中說第八識如瀑流,瀑流雖然看來是一貫,但他前滅後生刹那變換,仍是有生滅的。不過生滅很快,凡眼不易覺察;唯到了佛的第八識,就不同瀑流,可喻平靜的水流,故名之爲相續常。(塵空記)(以上叁次,見海刊二十卷七八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