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研究會
──六月十八日──
一 圓澤禅師之托生公案王興周 唐代宗大曆間,洛陽隱士李源,舍宅爲“慧林寺”,請圓澤禅師住持。後源約圓澤到川朝峨嵋,澤欲由長安經斜谷陸道去,源堅要從荊州入峽由水道去。源雖不知澤之心事,而澤已知源心欲避長安功名嫌疑,故澤順源意,由荊州去。一天、船到南浦,因灘河危險,天未暮,即停舟。有一婦汲水,澤見,俯首哭泣。源問故,澤曰:吾不欲從此水路來者,即怕逢此婦,因他已懷孕叁年,尚未分娩,即候吾來投胎;吾現已見,無法可避。請君少住數日,助吾速生,並葬吾山谷。叁日後看吾,以一笑爲憑。十二年後中秋夜,到杭州天竺寺外會我。澤說畢,即沐浴更衣而化。源悔恨不及,葬澤畢,叁日後訪婦家,果生男孩。因告詳情,並求見小孩一面,果以一笑爲信。源遂無心往川,仍回洛京。及到慧林寺,方知澤在未行之先,已囑咐後事,更仰慕澤爲非常人。
准上述圓澤禅師生死事項,發生叁疑:一、淨宗每據此以勸人專修淨土,謂一能知過去未來及坐化本領之圓澤,尚不能了脫生死,逃避胞胎,況末法具縛凡夫,一點本事亦不有?如不念佛求生西方,要想了生死,證菩提,恐怕做夢亦做不到。在淨宗如此主張,固是;但根器及欲望各各不同,且整個佛學包括禅、淨、密,律、教五宗,恰似五味之于口,喜酸、喜甜,各聽其便,殊未克強使學佛者盡修淨土何?二、圓澤既知過去未來,及具坐脫能力,並投生之後身,亦知前因後果,必其已修得宿命通。學位上,是否僅見真谛斷見惑,證初果,抑已斷少分思惑欤?叁、圓澤遇其緣到之懷孕叁年婦,始投胎托生。照唯識學中阿賴耶識去後來先作主公之說,男女投胎時,見父母交合,起顛倒淫愛,遂投入、攬混精血以成胎兒。究竟此婦成胎時,有無其他有緣之中陰神識先行投入,至叁年期滿,圓澤投胎緣成熟,其神識投入時,始將先投入之神識排擠出去欤?抑此婦先已結成無神識投入胞胎,以等候圓澤欤?
陳履吉 對于第一疑問,以爲佛法各宗皆是妙法,皆具妙用,不過淨宗行法方便,攝機較廣,任何人都可修,任何時都可念。但各人根器不同,環境亦異,因此願力亦不同。衆生之多,絕非一宗所能盡。只要行之得法,可各得妙果。同時、佛說之法,同是有利而無害,故不可強分誰勝誰劣!
太虛 陳居士見解很正確!但我還來補充一點意思,淨土宗最要之特點,在對于已發大乘心修菩薩行者;若但防其退失,只爲自了生死,則小乘四果名四沙門果,只要能出家依律儀而行,一生即可做到了生死。故淨宗之爲大乘,不在于易了生死,在成就菩薩心行不退,回入諸苦世界能實際度衆生。蓋要成就佛果的全智全能,非一生所能做到,而非先往生淨土,未易得不退轉,因在此五濁惡世的惡劣環境中轉生,容易迷惑,容易退墮。如我們覺得社會環境不好,想要改良,想要救濟,但我現在沒有這種能力;若聽之長此下去,不但不能養成改造社會的能力,而且容易被環境轉移,趨于墮落,于是到外國留學,養成能力以後,再回來救國救人。這就是要先往生淨土、再回世界度衆生的意思。從前蕅益大師提倡淨土,有人問他願力何在?他說:我第一願往生淨土,第二願入地獄度生,也就是這種意思:但各人自信力、願力不能盡同。常念的淨土回向文,可以代表淨宗的宗旨;另有怡山發願文,則可代表就在此土轉生修菩薩行的行門。
王居士所提之問題,很有意思!第一、是修行問題,第二、是證果問題,第叁、是教理問題。又能引經據典,可謂教理行果都有了。圓澤禅師究竟是只斷見惑或已斷思惑,證到何種果位,要看他發的何種心,修的何種行。因爲大小乘的行果是不同的,不能確定知道他的心行,所以不能決然判斷。假定他是修的聲聞行,其所證應在初果以上,叁果以下。因叁果名不還,雖尚功行未圓,但必生色界而不再來人間受生。禅師既不免入彼婦人之胎,縱有所證,應在斷見惑後進斷思惑之初二果之間。關于第叁問題,平常以吾人降生時爲初生,在佛法中說,應以投胎時爲初生。圓澤禅師既未死,彼婦人已懷胎叁年,此胎究竟有無阿賴耶識?世間雖有借胎、奪胎之說,但彼胎之叁年不分娩,既因等待禅師,則知其非借。對此問題,請各位研究!
符嗣堯 古人記載多不詳實,不可依之以確定其所以。
太虛 禅師或是菩薩現化爲此特殊之表現,不可依平常去後來先之說定其生死。阿賴耶識本是普遍無所不在的,而在禅師或前報已盡,業牽識已另投他胎,但以定慧力支持原身不死,這是不可思議的力量。唯識宗許有五種不思議,所謂咒力、願力、定力、聖智力、神通力,此兼定智願力使然。
二 正信與迷信之辨別申乃勳 世間宗教,差別萬端,邪說紛纭,愚者信之,謂之迷信。我佛法廣大究竟圓滿,智者信之,謂之正信。佛教者、正教也,故信之非迷信也,所以當稱爲正信者。蓋佛字乃覺義,能學佛者方能覺悟,既已覺悟,又守之以叁皈、五戒,由得定得慧,其歸極必至得無上正等正覺而爲天人之導師,若非正信,何能至于斯乎?又世間邪教,施設異端,爲怪誕之語,無稽之談,昧乎大道,而不知性命之正,假妖妄之術以惑衆,矜奇異之事以誘人,又或貌爲正直,托名神聖,而暗中鼓吹邪說,扇揚左道,動于淫亂而謀爲叛逆,是爲左道傍門,迷性害理,爲正教之賊。當此二期抗戰之時,政府正嚴禁此等邪說,吾佛徒不可不認清而明辨之!
太虛 關于此問題,若是久已深信佛法者,對此已不成問題。若對于初研究佛法而對于佛法尚無正確堅決之信仰者,于此問題之前,應尚有先決問題。譬如說,何以信佛法就是正信?應先有理論的說明,否則一切宗教皆可說他是至高無上的正信。竊以爲佛法之特點,即在能說明因緣所生法,建立世間出世間一切因果道理,而最爲說得正確圓滿;其余宗教不能說明因果道理,或雖有所說而不正確澈底,不明因果,終在迷途,故不免爲迷信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