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次研究會

  第一次研究會

  ──二十八年六月十一日在昆明佛教會──

  普門品英譯中譯比較研究王兆熊  查呂碧城居士于民國廿一年登載佛學半月刊及海潮音之普門品中譯與英譯比較,言英國克氏譯者系直譯自梵文,與吾國譯者稍有不同。且于重頌中克氏譯者較多七偈,系贊揚淨土,說明觀音居處及來曆,尤見完善,且爲蓮宗有力之證,不亞于華嚴之普賢行願品雲。敬祈慈示,以辨真僞而利學習!

  太虛  剛才王居士所提出關于普門品之英譯漢譯比較研究,很有意義。現在所說之普門品,是鸠摩羅什所譯之法華經中的一品,但中國譯的普門品,實不只鸠摩羅什之一種,還有正法華經,是晉朝法護叁藏;還有隋朝譯本,都可以比較研究。羅什所譯之特長是意譯,對于梵文或廣或略,但取其意,其文字數量及次第,不必與之相等。如玄奘則多取直譯,一字一句可與梵文對照。但什師的文字幽美,詞意暢達,雖有與梵文不盡相符之處,而古來多重之。如流行最廣之金剛經、彌陀經等,均采什師所譯,所以古來有稱什師不但是釋迦佛一代之譯師,而是七佛以來之大譯師。故他所譯的法華經普門品,我們應當尊重,無須懷疑。不過呂碧城女士將英譯與中譯比較有數點不同之處,第一點、他說中譯“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英譯是“應被佛所感化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英譯較爲妥當。他對中譯,“以爲既已成佛,何尚待觀音度之?如以何身得度之以字,表明佛爲所度,殊覺未當”。這是他對于中譯文法一時未看清的錯誤:若以“以”字指被度,則全段“以”字均被誤解。此“以”字、應作“依”字解。如此、與英譯之“被”字,字異而義同矣。

  菩薩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地,初住以上即能現佛身,或說初地以上即能現佛身。觀世音菩薩已超十地到等覺位了,當然能化現佛身度衆生。經中亦有謂觀音菩薩雖是以菩薩身助佛揚化,但他是過去早成佛的。所以觀音回向文中,稱爲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

  第二點、他說頌文中中譯“能伏災風火”,英譯是“其焰熾如火”,以英譯較能與上下句聯貫。但以伏滅災難之意,更爲豐當,因焰熾如火之義,在慧日句中已可包括矣。

  第叁點、英譯多六偈頌,系無盡意敘述觀音菩薩之居處與來曆,謂觀音菩薩爲輔助阿彌陀佛攝受衆生往生西方者。此雖可以與普賢行願品等量齊觀,助揚淨宗;但中國已有淨土諸經論,且向來談淨土以阿彌陀佛爲主,今此普門品是專贊觀音菩薩在娑婆世界度生之功德的,故以中譯爲適如其量。至于梵文中究竟有無此段意思,要對看梵本始知。

✿ 继续阅读 ▪ 第二次研究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