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是怎麼一回事▪P3

  ..續本文上一頁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就是教導我們要常修慈心,護念衆生。

  叁、要生正信。信有生必有死;信眼前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信諸法推求本來無我;信世界無盡,衆生無盡;信世間、出世間離不開因果的規律等等,更要時常涵養省察,以作學佛的准備。

  四、要發大願。學世間技藝、學術尚須發憤立志,方克有成,學佛是關系自他死生大事,非同小可。因此必須發百千萬劫永行佛道的決心,願度無邊的衆生,願斷無盡的煩惱,願學無量的法門,願成無上的佛道。有此大願,必有大成。

  五、要務實行。就是要痛切而實在,恒久老實,堅毅勇猛,不偏執自是,不自欺欺人。

  學佛的人具備這五項,自然進趨有路。

  (叁)修心的一般法則

  “佛”是覺的意思,覺悟了的人,就稱做佛。學佛就是學覺,學覺就須修心。修心與修理物件不同,修物須仗工具,修心還仗自心。不斷以覺心對治妄心,到光明自在爲止。所以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過程。

  修心本來沒有一定的方法,譬如用藥,要看各人的病況而有不同。衆生習氣無量,因此修心的方法,也就無量。但方法雖多大致不出于六度:一、以布施度悭貪,二、以持戒度放逸,叁、以忍辱度嗔恚,四、以精進度懈怠,五、以禅定度散亂,六、以智慧度愚癡。六度又可約而爲叁學,就是戒、定、慧叁個總的法則。戒就是禁戒,不造惡因,自無苦果。欲使自心清淨,就不能做足以使心染汙的事。所以實際上,一切佛法無不是戒,戒是學佛的根本。定是正定,世人病根,在終日動亂,必須以定來對治,因此佛說一切法,無不囑咐學者努力修定。慧是慧照,惟智慧觀照(觀時不起分別心),方能息妄,所以佛說一切法,無不以智慧爲前導。戒如防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而且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說戒則定慧在其中,說定則戒慧在其中,說慧則戒定在其中,所以叁者是相資相成,一體圓融的,也正因爲叁者本來就是自性圓具的功能。

  修心的總的法則,雖然一樣,而具體的下手方法卻各有不同。有的是直指人心,頓悟入道,或借一句話頭,發起疑情,專精參究,逼得無路可走,無理可究,到山窮水盡,忽然妄念脫落,親見本性,這叫做禅宗;有的執持一句佛號,心心不異,念念不忘,久久能所兩忘,證入一心不亂,這叫淨土宗;有的嚴淨毗尼,精持禁戒,舉止語默,合乎規律,自然妄心不生,事理圓融,這叫律宗;有的精研法相,深探妄源,有相皆妄,轉識成智,這叫唯識宗。此外,或誦經禮拜,或弘法利生,法門極多,難以盡述。不過法門雖多,目的是一,譬如醫道雖多,愈病則一。病愈藥廢,法門也就無所用了。

  (四)介紹一種簡要的修法——觀心

  學佛的目的,既在于解脫生死苦惱,而解脫生死苦惱,必先明心見性,而見性的切要功夫,便應從觀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須斷根,灸病必須得穴。所以大乘心地觀經說:“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觀心的方法,先要將一切萬緣放下,善事惡事,過去未來,都不思量。直下內觀自己當下心念,此時但見念頭憧憧往來,生滅不停,切勿執著它,也勿隨逐它,也勿著意遣除它,只管細細靜看(觀即是看)。妄念起時,一看即不知去向,但旋必又起,仍如是看,至念頭不起時,仍只看著(此時正是慧照),久久純熟,看到一念不生,便證入空淨之境。此時眼前種種,都是客觀的真實(現量),明明了了,非不見聞(非空),然而寂寂然了無一念(非有),即此光景,正是自性的本來面目(注意:此時也沒有這段言語文字)。但貴在認得透,咬得實,常常與這真實相應,這樣就稱作見性(可見明心見性,是當然事、平常事,毫無奇特處)。見性以後,一切惑、業、苦,自然有辦法逐漸消釋,因爲慧眼既開,照知惑、業,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本是性空,心無住者,妄念便失其依據。常修此行,這就叫做“般若波羅密”(智慧到彼岸)。

  上列觀心方法,本來不拘時間,要行住坐臥,時時警惕,刻刻不離觀照,方能成就,天下無不勞而獲的便宜事,況學佛以了生死。初學的人,每日至少要觀照數十次,庶可逐漸純熟。假使自覺心念紛飛,難以措手,那麼不能不借用靜坐的方法。坐時以右趾押左股上,名單跏趺坐,假使能雙跏趺更好。身體必須端正,不動不搖。手結定印,即二手仰掌,右安左上,二大指頭相拄,安于臍下跏趺之上。合目斷光,閉口,舌抵上颚,呼吸聽其自然,要寬衣松帶,從容安詳。有風處勿坐,兩腿在秋冬等寒涼時,必須蓋好。坐畢,兩手搓熱,撫摩面目,以活血,然後下坐。這樣每日至少靜坐半小時至一小時,愈多愈久則愈妙。在坐中靜靜觀照,逐步訓練,到功夫純熟,便可無時無地無事不觀心。觀力愈強,那麼定力就愈足,定慧交資,妄心自息,妄心息處,我們便能非常清楚地見到自己的本性。

  (五)人事磨練

  學佛至見性以後,並非就算功行圓滿,譬如槍法純熟之後,正需破敵,假如遇敵而不抵抗,那麼賊兵縱橫,天下無太平之日。因此這時正需仗慧照的力量,逐步掃蕩習氣;並需借一切人事來鍛煉打磨,因爲種種煩惱,皆我練心之處,種種艱钜,皆我練智練力之處,而且也只有在塵勞憂患之中,方能提高警惕,激發志氣,正先哲所謂:“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

  在觀心過程中,要堅毅奮發,自強不息,常與自己習氣鬥爭,見(見惑)爲我執,解而空之,情(思惑)爲我愛,轉而疏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與自己逆,于有礙中忍得過,方能進功。當觀而得力時,中途必將發生心思格外紛亂的現象,或欲念橫發,或心生煩悶,這是由于第八識中所含藏的過去許多習氣種子,被功夫迫急而翻動出來,正是進步的時候,切勿懷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不取不舍,沈著應付(圓覺經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愈動愈烈,則去泥愈多,經過千百次的翻騰上下,自然證入不動。

  (六)另一個妙法——念佛

  學佛的方法雖多,但有當機與否,並無高下之別。由于我們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覺不夠;因此在這裏再介紹一種最簡捷、最圓頓的“持名念佛法門”。

  念佛的方法,是以深信切願,執持“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在行住坐臥中,綿綿密密,攝心專注而念,歡喜時也念,煩惱時也念,無事時也念,做不用心事時也念。初行不免打失,要記得即念。不勞分別考究,只貴淨念相繼,老實行持。久久念頭澄澈,證入一心不亂。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爲迷信,哪裏知道一句佛號,是念念打破自己貪嗔癡迷信的有效辦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絕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在已學佛的同仁中,又往往以念佛爲淺近,不知佛法本來平等圓融,就在極平常處見功,若好高骛遠,正是知見未忘。實際上,真能念佛,念念無住,即是布施;不起貪嗔,即是持戒;不計人我,即是忍辱;不稍夾雜,即是精進;一心不亂,即是禅定;明明曆曆,即是智慧。一句彌陀,不是大徹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鈍根下愚,也無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況且參禅修觀,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斷盡見思煩惱,方能解脫六道流轉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過程中,常有種種境界發生,譬如濃雲將散,日光忽露忽藏,倏忽之間,變化莫測,若不是真具道眼,難免不被調弄而枉用功夫。念佛則因自力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頂一句,執持不失,妄念無處潛身,自然一路平穩,沒有障難。由于信真願切,報盡橫超叁界,直往安養。這個法門的妙用,確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各部經論一致贊揚,希望讀者們能加注意。

  五、幾種對佛教不正確思想的批判

  (一)佛法不同于哲學上的唯心論

  一般人總以爲佛法是唯心論的,在這辯證唯物時代,已經失去它的存在價值。其實哲學與佛法,有本質上的不同。前者的根本問題,在于研究存在與思維的關系;而後者則在于證到真如實相,以解決生死爲主題,原不必混爲一談。但人們既有這樣誤會,我覺得有申述一下的必要。

  佛法說真俗二谛,就真谛方面講,照而常寂,本無可說;就俗谛方面講,寂而常照,無法不備。我們研究唯心唯物,必先將“唯”字搞清楚。唯就是“爲主”的意思,也就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問題。佛法所說,根塵(物)和合方生六識(心),以及“心本無生因境有”等說法,正說明人的認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物是第一性的,心是第二性的,是存在決定意識的。不過就思想有其主觀能動性的積極作用方面來說,佛法便有“唯心所現”的說法;但佛法所說的這個“唯心”,正指出它唯是主觀的妄想分別,教人不要上當,要徹底加以破除。這就是佛法的唯心和西方哲學的唯心(誇大的觀念論)絕對不同的地方。此外,佛法就存在與思維關系的密切來說,而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心物共說的教理和即心即物、心物不二的說法,那麼佛法又像是亦心亦物論。但因爲心和物都是運動變化、生滅不停的假相,而說“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中論),那麼佛法又是非心非物論。可見佛法說心說物,原無定法,它的目的總在使人破除主觀的分別執著而歸到客觀的真實。既一切不立,又一切不廢,空有齊資,縱橫無礙。所以光說佛法是唯心論者,對佛法是不夠了解的。

  (二)不是單純的“勸人爲善”

  也有人以爲佛教無非是“勸人爲善”而已。這一看法,實似是而非。誠然,佛教是講究爲善的,因爲它本來大無不包,細無不舉。由于人們貪嗔癡慢、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爲太多太深,所以不得不用五戒十善來作對治。但問題在于佛不但勸人爲善,更重要的是在教人爲善而不住著于善,也就是說,爲善要有大公無私的“忘我”精神,方能達到覺悟的目的,否則雖有作用,終不徹底。這卻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了。

  (叁)不是消極逃世

  “學佛是消極逃世的”,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實際上,人的身體既是物質,當然還得以物質來維持生活。因此學佛的人,是照樣穿衣吃飯,照樣生産工作,而且應該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勞動觀點,不過就在日用生活上加上一個覺照,不做違法亂紀、自陷苦惱的事,作到“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法。”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法華經也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又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不但如此,學佛的人,要處處不忘衆生。華嚴經說:“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正是要聯系群衆,依靠群衆的群衆觀點。維摩诘經說:“爲衆生趨走給使。”又說:“負荷衆生,永使解脫。”這又是佛法自我犧牲的服務觀點。可見學佛絕不是消極逃世。至于大乘佛教四攝六度,悲智雙運,入世救世,自度度人的精神,更是人間佛教的光輝典範。同時,學佛的結果,定力堅強,自能履險如夷,增長膽力;慧力明朗,自能觀察微妙,應付寬綽。在人事日用上,在學問研習上,在服務群衆、利益衆生上,都能得其大用,形成了偉大的、積極的、光明快樂、自在平等的人生樂趣。從前有人說過:“學佛是在證悟到法性空寂,法相如幻,然後有事可做,然後可以做事!”真可謂一語破的,恰到好處。誰說學佛與現實人生不相結合呢?

  不過學佛也有消極的地方,那就是對于世間一切聲色貨利,五欲境界,平平淡淡。不過這種消極,正是准備大積極的一種手段啊!先哲所謂:“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

  (四)不是神道設教

  佛法完全是一種純理智的信仰,是活生生的講理性實踐的應用學問。它所說宇宙人生的一切問題,完全是從實證的智慧中所流出,與愚昧盲從、不可理解的邪說根本不同。其所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平等觀點,以及由意識的活動而自作自受的因果法則,更是與宗教家創世主權高于一切的迷信說法完全相反。佛教的所謂佛和菩薩,是能以佛法來自利利人,肯犧牲自己,爲人民、爲衆生而服務,在不同覺悟程度上的人的代名詞。可是由于千百年來民間習俗的影響,一切愚昧無知、荒謬怪誕的邪道百神,無不附會于佛,這不但埋沒了佛教的偉大真理,也迷糊了世人對佛教的正確認識,我們不能不爲佛教大喊冤枉。至于曆來學佛者本身的腐敗、墮落,以身謗法,造成了社會一般人士對佛教發生不良的印象,這不是佛教的問題,而是佛教徒本身應負的很大責任!

  六、結論

  總結以上所述,可見佛法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入世而不是逃世,是無量而不是有限,是利人而不單自利,所以能在這個世界上流行了二千多年,綿延不絕。自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後,聲教之廣,更是無與倫比,在文化、學術和思想界,莫不産生了重大的影響。佛法經、律、論叁藏,多至八千余卷,博大精深,窮劫莫贊!是我國偉大瑰麗的文化寶庫!

  我覺得佛法既這樣活生生地與現實人生相結合,假使不將它通俗地傳播開來,廣大群衆就不可能正確地認識佛法,因寫此文,作一簡單的介紹。此文第二章可說是佛法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第叁章可說是佛法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第四章可說是佛法的目的論和方法論,第五章是雜論。讀者若能因此生信,進而深探,將終生受用不盡!

  

  

《學佛是怎麼一回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學佛隨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