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評
太虛
馮君友蘭所著中國哲學史,曩嘗稍一翻涉,頃始閱盡,其殊勝處誠有如審查者所言;然于佛學未能與子學俱重,故于向來之儒道拘蔽,未盡解脫,以視蔡孑民先生“不以一派之哲學,一家之教義梏其心”,似有未逮。中國民族文化,哲學乃是主腦,豎承叁千年來子學佛學之結晶,而橫吸歐美各國近代現代之思想,始足複興,且充實恢弘之。而漢末來之道教與北宋來之道學,則最爲锢閉削弱中國民智者也,而此書反多獎許,將漢武以來劃爲經學時代,致儒道對佛之誤解偏見,不能去除,而陳君寅恪,且謂以完成宋明新儒家爲唯一大事因緣,尤使言固有文化者,仍落宋儒窠臼,與蔡孑民先生“兼采周秦諸子印度哲學及歐洲哲學以打破二千年來墨守孔學之舊習”,何其反耶?此其故皆由于中國傳承之佛學未能充分詳述,于佛學莫見其全之所致。馮君亦知“東晉至唐季數百年,第一流思想者皆爲佛學家”,則此數百年之佛學實應與春秋戰國數百年之子學並重,劃爲另一時代,故我于馮君此書上編之子學時代,大致贊同,而願爲之商請者,則改下編經學時代使叁倍其量。而全書劃爲“諸子分途競興時代(即子學時代“秦統一入另一時代)”,“諸子分期獨盛時代(秦爲法家獨盛時代,漢初爲黃老獨盛時代,漢武爲今文獨盛時代,東漢爲古文獨盛時代,魏晉爲老莊獨盛時代)”,“佛學傳受化成時代(東晉到唐季應詳敘昆昙俱舍法相諸有宗義及叁階教等救世苦行與君相之佛教治化等:最少應不減于子學時代之敘述)”,“子佛融合道學時代(宋至明清)”。竊觀明之興起,根器原頗雄大,追隆漢唐而非宋可比,然其後仍漸媕陋者,受宋儒拘锢之所致也。今欲複興民族者,不可不注意于此。(太虛大師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