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宋明學說與佛學之真诠
太虛
迩來中國之學者,頗有作學術史而窺探佛學者。姚鹓鶵君之作此篇,蓋亦由著學術史之眼光出之者,其用心者勤矣!第予謂要論宋、明以來之學術:第一、須知皆儒、佛、道叁教混合之學術;第二、須知最重要者尤在乎佛學;第叁、須知由五代入宋佛教唯余禅宗獨大;第四、須知宋、明以來儒家學、道家學皆以禅學爲體骨;第五、須知宋明來儒家學、道家學與佛學之關系,皆不過是與禅宗片段之關系;第六、須知禅宗唯貴直悟,不重建立學說,故宋、明儒家、道家亦受其影響,不能成爲有系統之學說;第七、須知宋、明儒學理氣心性等說,由佛學上觀之,與道家性命雙修、仙佛合宗等一般毫無價值,都不過是些依稀仿彿、馍糊影響之談。姚君比附言之,亦不過刺取佛經中若幹言句,東配西搭,決不能理出何種端緒來也。然余謂宋、明來儒家學、道家學、皆以禅學爲體骨者何耶?則因皆嘗加入一番不依聖賢經訓,不拘語默動止而探究本體之工夫也。若看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也,若修命須先修性也。其探究之方法是否得當,探究所得是否本體,今且不論。要之,儒、道二家前此實鮮有用此靜慮工夫者。宋、明來理學家、仙學家之高者,似皆嘗經過此之一層,故曰皆以禅學爲體骨,以其曾參一番本體禅耳。然余謂一方面欲窺探本體,一方面欲把持聖賢經訓、適應禮教政俗以建立叁不朽之業者,此宋、明儒學之統也。一方面欲窺探本體,一方面欲把持身命以求長生者,此宋明仙學之統也。放舍人世,放舍身命,專究本真心體,由悟而修,由修而證,而至于體用圓顯,理事全彰,處人世而超人世,用身命而忘身命,遇緣即宗,無善不崇,此宋、明來禅宗佛學之統也。而儒、仙二家皆不能徹底者,其以情在把持自爲留礙欤!余近來看見梁漱溟君的唯識述義中謂:“形而上學,這事在西方化與中國裏邊,都沒有成功希望,因爲這種文化,很沒有形而上學的要求。在印度化底下,這是他唯一底要求,所以成就在他手裏”。予謂宋明儒、仙二家之學,雖受了禅宗之影響,加入一番探討本體功夫,卒之仍不過是些治世的、養生的學術,而絕無何種超世間、出生死之效也。(見海刊一卷二期)
(附注) 上九篇,並自“昧盦讀書錄”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