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書簡節錄▪P5

  ..續本文上一頁再修亦無用,以未能明體而起用也。

  3.修千座悟見本來後,仍每日修一座,並無不好。因(1)助其常攝在定,如殺敵後,仍經常磨刀;(2)修法時叁密相應,叁業清淨,能“恒住淨戒一切功德。”(3)修法時氣血流行,有助于強身。但如果貪著于法,不肯放棄,便成法執。金剛經說:“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謂“法”是指有爲法,“非法”是指無爲法,兩無所著,便證中道,真入無相之門矣。(答河南齊志明居士)

  仁者所學“六字大明咒修法”是無相密法,故不必觀想本尊,亦不須另行著意返觀自心,因持咒時全咒即心,全心即咒,心咒不二故,一心持咒即寓有觀照自性的作用。若另外著意于“返觀”,則心便不能專一;修時注意于“安詳”也如此,故自謂有“念咒不那麼真切”的感覺。修法總以一門深入爲主,久則打成一片。(答陝西賈琪成居士)

  仁者悟性超群,夙植甚深。知近以修六字大明咒爲方便法門,很好!持至能所雙忘時,回光返照,看是什麼?此事非文字言語所能及,一落言诠,即非究竟,請于非思量處,討個消息;果能根塵脫落,則曆曆孤明,一真獨露,寂光真境,時得現前。(答無錫妙悟居士)

  知仁者從修六字大明咒,逐漸返照觀心,而進入無相空境,這是正修,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進入無相空境時,如能返照此湛寂而靈知的是什麼?不難明自本心,見自本性。仁者學習金剛經、六祖壇經都處處點示此境,貴在于日用中自我體會、自我認識、自我默契。(答天津法智居士)

  仁者欲以六字大明咒的念誦,作爲積累往生資糧,臨終也以誦咒當作佛號求往生,並無不可。六字大明咒功德,說不能盡,在大乘莊嚴寶王經上有詳細說明。紅教祖師諾那大師曾說:“誦六字大明咒,叁世業障悉得清淨,了脫生死,究竟成就,且能斷無明、開智慧,消災延壽欲生何佛土,均如願成就。”故只要時時發願,以此持咒功德,回向極樂,必能往生。仁者可把一句咒,當作一句聖號念;亦可把一句阿彌陀佛聖號,當作無上密咒念。(答上海唐鴻生居士)

  我們修心的主要目的是息妄念、去執著,但因多生貪著、汙染,非一時可清,故人人都須經曆一個翻騰、清掃過程;特別修心中心密法,功夫加深,習氣被翻迫出的力量也愈大,翻到一定階段,定慧力逐步增長,無始習染便逐步松動、轉化。遇到世間之事,也不是不想,唯應以智慧照察,事來便應,事去便空,不留滯、不黏著。如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答保定劉居士)

  五、試釋種種疑難

  近世學人喜談“性命雙修”,實際上是一味追求精、氣、神的鍛煉,以“氣”爲寶,舍本逐末,不知明心見性爲何事,很是可惜!佛法認爲:觀息是世間禅定的初門,不要說未臻妙境,即使修至色界、無色界的四禅八定,仍未能出離叁界生死。必須如二乘人從“觀色”下手,修“九想”、“八背舍”等,才能漸出分段生死。若從“觀心”入門,便易與真如叁昧相應,能出分段、變易兩種生死。道祖老聃雖主張“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但又提醒大家:“吾有大患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有患!”因四大本空,五蘊無我,氣功只是一時的方便利生,雖有超乎常識的特異功能,然終非究竟。學佛同仁當以“叁法印”、“實相印”印證諸法,才不至本末倒置。(答甯波李老居士)

  讀手書,恍如對面。仁者才華橫溢,故能博覽群籍,涉獵諸藝,惜乎未明心性要義和修養根本,以致所學愈廣,心志愈紛,既荒廢專業,複遭親友诟谇,使自己處于彷徨歧途、無所適從之境,至可扼腕!但仁者須知“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亦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從古聖賢豪傑、志士仁人,無不從逆境中鍛煉成長者,希仁者切勿自餒,當奮發圖強,日新又新,必能有所成就。(答安康杜居士)

  仁者問及學佛與現實生活會否發生矛盾?回答是簡單的:學佛的人照樣學習、工作,照樣穿衣吃飯,不過就在人事上、生活上時時處處加上一個覺照,覺得快,轉得快,熱惱頓時可化爲清涼。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初學的人往往不易覺、不易轉,或明知妄想本空,卻無力把持,每每隨境流浪,這是力量和功夫問題。如果能于一切法不取也不舍,只是綿綿密密照顧這一句佛號,日久功深,自能念念之間轉化煩惱妄想,獲得輕安與甯喜。而且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順逆因緣,都是我們學習佛法、磨練習氣的機會,這樣豈不是“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法”嗎?;(答成都樊莉居士)

  來信所說您過去在山上寺廟裏所出現的境界,很可能是您夙世所修定境的反映。但對一切境界,切不要去執著、回想、喜愛它,應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老老實實修持,做到如您所說:“一句阿彌陀佛綿綿密密在心頭”,並化除我執,放開心量,常常與自己脾氣奮鬥,終有離苦得樂、親得受用的一日。(答成都樊莉居士)

  知仁者發願持往生咒叁十萬遍,念滿後擬一心以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爲主,兼以持咒。仁者願在西方,如此做法,頗爲適當。因執持名號爲往生正因,經有明文。但我輩凡夫惑業深重,往往道力不勝業力,今仗陀羅尼總持之力以轉化之,使業消智朗,障盡福崇。過去參禅大德,于夙種翻騰,無力把握時,亦每密持神咒度過難關,可見佛法皆是對治方便,實無定法可說。

  又仁者謂:“念滿叁十萬遍,先消除業障。”能下紮實功夫,固然大有功德,但最主要的必先徹了業障本空,原不可得。故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如不從根本上徹了,誤認爲確有業障可消,執業障爲實有,則用功多而得效少。應知業障如幻,今持咒功夫,莫非轉化其如幻的力量而已。(答平湖許常覺居士)

  知仁者過去曾奉命拆除寺房,已作深刻忏悔,甚好,今後可不必再牽挂了,一則仁者原無有拆毀叁寶房所的動機;二者罪性本空,心滅則罪忘也。偈曰:“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忘,心滅罪忘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答杭州彭居士)

  生死根本是無明,所以“十二因緣”從無明開始。無明緣行,即起惑造業而入胎。此無明即是妄想生滅心,也即貪愛癡迷心,總是迷惑不覺,心隨境轉,藉淫欲因緣而生死相續,所以楞嚴經說:“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總之,貪嗔癡叁毒皆生死之根株也。(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知識分子學佛,往往對“叁世因果”、“六道輪回”、“西方極樂”等問題,抱懷疑態度,只信其理,不信其事,實際上理即事、事即理,本來不二。愚認爲要徹底明白這些道理,必先徹底明白、悟證空寂圓明的覺性——真如、實相、本來面目等,則上列問題,乃至廣大佛法,自然迎刃而解,谛信不疑。(答安康杜居士)

  承詢“明心後當以何爲歸?”心本不可得,即歸于不可得處,此在明徹後自知。未明徹前仍需借法修煉,以便增強打掃習氣之定慧力。習氣打掃至如何程度,即悟證自心至如何程度。及其至,則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自不生,今亦無滅,十方佛土,隨願往生,無生而生,生即無生。(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凡在專精修法、參究階段,不宜廣讀大部經典,得定開慧後,則取以印證,至此叁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腳,否則難免被名相、義理分別蔔度所轉,對修法無益。現階段,一般禅宗語錄等,亦宜以少閱爲宜,古德所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關于功課安排問題,由于各人根性、環境、時間、習染等等不同,原無定法。總的說來,功課不宜安排太繁太多,太繁多則不宜持久。總宜適當安排,主次分明,或一門深入,全身靠倒。凡修證層次愈高的,修法往往亦愈簡。如修淨土的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禅觀明心的,最後在行住坐臥中,簡要地用一個“照”字。一法若通,則法法皆通。(答吉林劉慧真居士)

  近世學佛的人,往往不明真理,著相而求,隨境而轉,故著魔發狂,迷惑入邪的人不少。希仁者多接近有正知正見的人,端正身心,深信因果,不取諸相,一心念佛,于一切法不驚、不怖、不畏、不貪、不著、不動,自然逢凶化吉,諸邪盡退。同時,也要回向,願一切魔邪冤魂同發無上菩提之心,使盡除煩惱,同得解脫,因他們都是流浪業海的苦惱衆生,應相與爲善,共趨覺道。(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外道功夫亦可獲得神通,但不能證得第六漏盡通,故不究竟。凡悟道而明自心的人,由于多生習染未除,故神通雖未開發,但根本已明,大事徹悟,只要悟後正修,步步落實,成佛作祖,尚且有分,何況些小神通,故古人把神通認作聖末邊事。永嘉大師說:“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玉,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又氣功大都以打通氣脈,調和氣血、卻病延年爲主,通過吐納引導,雖能調動人體潛能,但總是生滅變化的色身邊事,與見性悟道是兩碼事。凡能體認自性的才叫悟,(“悟”字是“心”字和“吾”字合並,意指能識吾心的叫做“悟”。)您說:有人認爲學佛頂不住中層氣功,這都是不明根本,信口雌黃。(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不論修何種法門,在用功嚴密、真妄交攻時,有時身上往往會發生顫動,或腦部也會有爆炸般的震動現象,心理方面有時也會影現種種幻境。這些現象可因各人心身情況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其原因大都是由于靜極而定之後,由心理上的變化,引起生理上的反應,有時也是業習逐步消除的一種現象,並無神秘奇特可說。只要不求不著,自能任運進功。(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來信所說的大仙、巫婆等人,切不可親近,此輩人自心未明,著相取境,入于迷…

《書簡節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宗講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