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書簡節錄▪P6

  ..續本文上一頁信顛倒,以盲引盲,隨而信之,無有不苦上加苦者。當知學佛以無念、無相、無住爲要領。般若諸經、六祖壇經等都闡述此旨。仁者目前種種苦惱,都是心念不空之故。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便可“度一切苦厄”。有人自稱是菩薩轉世等等,切勿輕信,徒增煩惱與系縛。從來真聖賢、大德,無不汰虛務實,謙虛謹慎,戒德嚴淨,淡于名利,絕不自我標榜,甘作增上慢人。(答保定胡居士)

  做佛事,種善根,固是好事,但無錢亦不必勉強。一切吉祥福樂,都不離本人心地,心地狂亂,求佛何益!根據因果道理,各人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命運。但“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故宜知命、安命之外,更要“立命”。立命之法,重在不作諸惡,力行衆善,居心仁厚,冤親等視,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更要學佛法,明心地,離相無住,寂而常照,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悲智雙運,自他普利。如此行願,諸佛菩薩必將冥中加被而護念之焉。(答保定胡居士)

  學佛的人必須自他兼利,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亦要發度生之願。學大乘佛法都要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但我們目前以自度爲主,度人是以後的事,如破爛之舟,豈能濟多人于彼岸?至于隨分隨力勸化、引導他人,並無不可,這又當別論。(答保定胡居士)

  仁者夙根深厚,不論在家、出家,如能繼續認真修學,成就必大。佛有四衆弟子,出家修行,能離欲清淨,減少俗緣,住持正法,自比在家爲好。但在家學佛磨練的機會較多,在消除多生業障,轉化無始積垢上,要比出家爲有利,故宋大慧宗杲禅師曾說:“在家修行比出家得力且二十倍。”同時,必須了解,所謂出家,主要指出生死之家、煩惱之家。佛世時的維摩诘居士,就是一位在家的大菩薩,“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維摩诘所說經)馬祖禅師的弟子龐居士,全家都是成就者,但並無一人出家;傅大士也是以居士身,修天臺宗一心叁觀,位至等覺菩薩。此外,曆代居士獲大成就或念佛往生者,不可勝數。總之,各人因緣、條件不同,總宜善自籌量。優婆塞戒經上說:“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爲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爲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答遼甯常林居士)

  在上座修法時,往往易于發病,此有二種情況:一是舊病翻出。如平時感受風寒濕熱,坐中氣血阻滯,引起關節疼痛。入定後,氣脈流暢,便能不痛。中醫所謂“通則不痛”也。二是用功不得法,如座上用力過猛,求進心太切,或用意念硬使身體不動,此皆如石壓草,草還滋生。但能心不執著,循序漸進,不久可恢複正常。人體的作用範圍有生物場,能在各部位輻射出各種電磁波,尤以指尖和腦部最多。這是一種本有潛能,氣功家通過氣功來加以發掘,故有意念製動、意念開鎖等等。現在科學家已證實意念的物質性。但應知佛法以開悟見性、成就菩提爲最高層次,“但複本來性,更無一法新。”以免迷失修證航向。(答河南白智生居士)

  佛家所說之“中道”,即指佛性,因其非空非有,不落兩邊。儒家講“中庸”,並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其所說實亦是指性體(明德),但兩者境界不同,所謂“未發”者,可能是較粗的“喜怒哀樂”,亦未必能因而“悟性”,故兩者雖同源,而有深淺之不同,乃至老子的“無爲”,可能是佛教所說“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因六、七兩識雖伏(非想),而八識命根未轉(非非想),故仍落生死,況儒家乎!愚見未必有當,僅供參考。

  又仁者問“無住生心”的心,應按在哪裏?答曰:按在“不可得處”,若真心有所得,豈不又有所住而成生滅妄心?故二祖慧可“覓心了不可得”便紹祖位。果能人人悟心不可得,便得離相無住的真心了。(答湖南呂澤慈居士)

  居家學佛,家務必須樂于承擔。如普賢行願品所說,對一切衆生要“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在家與家人共,宜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之“四攝”法而攝取之;並發同體大悲心,教以正道。若能因果分明,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自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答保定胡居士)

  來信說:應如何看待目前“正法陵夷,邪見充斥”的現象。其實這些現象不僅現時存在,將來任何時候都可能存在。這是因爲整個世界科學日益進步,而人心卻日益煩亂,根性日趨暗鈍之故。但佛法包含著宇宙人生的真理,其所說因果相續、緣起性空以及“叁法印”、“實相印”等,都是不可移易,萬古常新的。故佛法雖有興衰代謝,但終究會有大心佛子,開正法眼,護持慧命的。(答鄭州吳居士)

  仁者所說現象與本體的關系問題,這是因迷悟而有不同看法。“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般人不知“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總是被現象所迷,而隨境流轉。若能透過現象,見到本質——明悟本性,便知萬法不離自性,現象與本質不二,即體、即相、即用,故楞嚴經說:色身、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故知色空不二,性相一如,相由性造,性由相顯。相由性造故,色即是空;性由相顯故,空即是色。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也。(答南京呂建福居士)

  六、交流學教體會

  大乘起信論梁譯:“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故。”與唐譯:“若有衆生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爲證得如來智慧。”兩譯雖都是歸向“無念”、“無相”,但愚見依之修持,下手時微有不同:後者“觀一切妄念無相”,是從假入空觀,是從看念、觀妄上下手,知妄心本空,歸入不生不滅;前者“觀無念”,則是中道第一義觀,觀“一切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別。”(大乘止觀法門)正如宗下的直指心源,寂照現前,故更爲直捷。若論“止”,這“觀無念”,便是息兩邊分別止,分別既息,則空有圓融,性相一如矣。(答上海李老居士)

  來書謂于觀心法門,一門深入,數十年來親得受用,此實根性使然也。弟體會觀心一法,實爲修行之根本法門。大乘心地觀經說:“若能修習深妙觀,惑業苦果無由起,唯觀實相真性如,能所俱亡離諸見。”靈峰蕅益大師在教觀綱宗裏,開宗明義提出:“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臺宗以四觀釋“化法”四教;如來對藏教根性人,使修“析空觀”;對通教根性人使修“體空觀”;對別教根性人使修“次第叁觀”;對圓教根性人使修“一心叁觀”。當修一心叁觀時,行起解絕,唯回光直照此湛寂圓明之心,蓦直照去,則即空、即假、即中,圓融叁觀一時現前,不勞次第安排,所謂舉一即叁,言叁即一;非一非叁,而叁而一,故名爲不思議妙觀。果能如此,便與諸佛菩薩、諸大祖師一鼻孔出氣矣。(答上海李老居士)

  修心之悟、證二者,確不能含混。“悟”者徹見本來也,而積習未除,必曆緣鍛煉,逐步證入自性;而除業習又有伏和斷之不同。若以臺宗“六即”判位言之,大體上修至圓解大開(即悟境)仍屬“名字”位(名字即佛);進修觀行,圓伏見思、無明,即入外凡位(觀行即佛);進而斷除見思惑,入內凡位,了分段生死,這是圓教七信位;到十信位時,已斷了塵沙惑(相似即佛);然後分破無明,分證法性,直到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而成妙覺(分證和究竟即佛)。來信說:“初關所悟,僅相似于佛,尚不足降伏一切煩惱。”此就宗下行人破參見性、頓悟同佛而說。若能就教相而論,則“相似即佛”是已斷了見思惑和塵沙惑,唯未破無明而已。(答北京陳居士)

  長者手書謂:“關于真心之義,余疑未釋。”謹述所知,就正有道。荷澤雲:“知之一字,衆妙之門。”此就事證而言也。如圓覺經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皆是指“證知”而非“解知”、“了知”、“識知”也。此“知”乃由體起用,寂照同時,空有齊資,妙用恒沙,故曰“衆妙之門”。蓋真如無知而無不知。如知讷禅師真心直說雲:“妄心對境有知而知,于順逆境起貪嗔心。若真心者無知而知,平懷圓照,故異于草木;不生憎愛,故異于妄心。”並引肇論雲:“夫聖心者非有,故知而無知;非無,故無知而知。”此正如長者所說:“此一“知”字,恐非常情所言能緣之知。”信然。正如大圓鏡垢盡明現,照用斯備;群像雖現,而體無黏著,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即體即用,法爾如是。又真心不涉先後、能所、真妄、迷悟等等二元對待諸法,無去無來,非空非有,而能“善分別”。如維摩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前句說用,後句說體,體用不二,色空相即。此即印光大師所謂“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不可得而思議也。”摸象之言,敬乞教正。(答上海某老居士)

  手教謂:“意識無罪,必不可滅。”此“滅”字確實欠妥,意識豈可滅耶?當雲“轉”,轉八識成四智也。在唯識學中,意識屬第叁能變,力用特殊,與五十一個善惡心所都相應。攝論雲:“唯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由虛妄分別而起惑造業,流轉六趣。故八識規矩頌頌第六意識雲:“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由于意識造作身口等業,既能引起未來世的總報,又能成滿未來世的別報。昔時谛閑老法師講大乘止觀時雲:“吾人現前一念隨境攀緣分別之意識,用以修止觀,便有功能;用以緣妄境,便成種種罪過。”可見意識不但是罪魁,也是功首。如能轉變,便成妙觀察智,能觀察諸法性相,圓滿光明,遍照大千。(答上海某老居士)

  承示“佛性即一切法不可得之性”,並廣引經論以證之,自是正知正見,不勝欽仰!此乃就空谛、真谛言之。然真空必具妙有,諸法宛然,空有不二。如明鏡當臺,胡漢斯現;雖森羅萬象,而了不可得,所謂實相無相而無不相。臺宗因之以圓融叁谛,統攝一切,所謂“舉一即叁,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始終心要)但大乘經論在诠圓融叁谛中,隨機施教,各有側重,或側重言性,或側重言相,或側重言空,實則非可隔曆,性之自爾。若偏言真空,即成藏、通二教。叁乘所修之法雖有四谛、十二因緣、六度之不同,但同證偏真,只入化城,得空便止,不能深觀,因此但見于空,不見不空。若是利根叁乘,不但見空,並見不空,趨入中道,就能直入別、圓二教中。愚觀大乘經論,皆空有並舉,二谛融通,言真空外,亦闡妙有。如法華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楞嚴經雲:“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涅槃經則常說常、樂、我、淨爲涅槃四德。又世人多以般若部屬空宗,實則仍不離圓融叁谛。如金剛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一切法皆是佛法。”“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尤妙者,五千八百多字之金剛經內,竟找不到一個“空”字(除“虛空”之“空”字外)實寓深意。叁千有門頌說:“真空不空非但空,圓中圓滿非但中。”從知畢竟空中熾然有,不可得處無盡藏也。(答上海某老居士)

  “緣起”說明一切事物待緣而起,這是佛教的重要學說之一。簡單地說,緣起可分爲四種:“業感緣起”,是小乘教所常說;“阿賴耶緣起”是大乘始教;“真如緣起”爲大乘終教;“法界緣起”則是圓教。所說之法有深淺不同,但實互相關連。“業感緣起”所說叁世因果,惑業苦叁道輾轉相生,是“阿賴耶緣起”之“種現互薰”所造成;而“阿賴耶緣起”乃第八識之真妄和合所成,不離開“真如緣起”;“法界緣起”更謂法界一切諸法,互相融通,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歸一法,法界即是一大緣起。所以四種緣起不即不離。仁者所說“並無本質差別”,即是“不離”之義;但所诠內容,畢竟不同,是“不即”義也。(答五臺山靜戒師)

  

  

《書簡節錄》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淨宗講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