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颠倒,以盲引盲,随而信之,无有不苦上加苦者。当知学佛以无念、无相、无住为要领。般若诸经、六祖坛经等都阐述此旨。仁者目前种种苦恼,都是心念不空之故。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便可“度一切苦厄”。有人自称是菩萨转世等等,切勿轻信,徒增烦恼与系缚。从来真圣贤、大德,无不汰虚务实,谦虚谨慎,戒德严净,淡于名利,绝不自我标榜,甘作增上慢人。(答保定胡居士)
做佛事,种善根,固是好事,但无钱亦不必勉强。一切吉祥福乐,都不离本人心地,心地狂乱,求佛何益!根据因果道理,各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命运。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故宜知命、安命之外,更要“立命”。立命之法,重在不作诸恶,力行众善,居心仁厚,冤亲等视,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更要学佛法,明心地,离相无住,寂而常照,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悲智双运,自他普利。如此行愿,诸佛菩萨必将冥中加被而护念之焉。(答保定胡居士)
学佛的人必须自他兼利,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亦要发度生之愿。学大乘佛法都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但我们目前以自度为主,度人是以后的事,如破烂之舟,岂能济多人于彼岸?至于随分随力劝化、引导他人,并无不可,这又当别论。(答保定胡居士)
仁者夙根深厚,不论在家、出家,如能继续认真修学,成就必大。佛有四众弟子,出家修行,能离欲清净,减少俗缘,住持正法,自比在家为好。但在家学佛磨练的机会较多,在消除多生业障,转化无始积垢上,要比出家为有利,故宋大慧宗杲禅师曾说:“在家修行比出家得力且二十倍。”同时,必须了解,所谓出家,主要指出生死之家、烦恼之家。佛世时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一位在家的大菩萨,“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诘所说经)马祖禅师的弟子庞居士,全家都是成就者,但并无一人出家;傅大士也是以居士身,修天台宗一心三观,位至等觉菩萨。此外,历代居士获大成就或念佛往生者,不可胜数。总之,各人因缘、条件不同,总宜善自筹量。优婆塞戒经上说:“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答辽宁常林居士)
在上座修法时,往往易于发病,此有二种情况:一是旧病翻出。如平时感受风寒湿热,坐中气血阻滞,引起关节疼痛。入定后,气脉流畅,便能不痛。中医所谓“通则不痛”也。二是用功不得法,如座上用力过猛,求进心太切,或用意念硬使身体不动,此皆如石压草,草还滋生。但能心不执著,循序渐进,不久可恢复正常。人体的作用范围有生物场,能在各部位辐射出各种电磁波,尤以指尖和脑部最多。这是一种本有潜能,气功家通过气功来加以发掘,故有意念制动、意念开锁等等。现在科学家已证实意念的物质性。但应知佛法以开悟见性、成就菩提为最高层次,“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以免迷失修证航向。(答河南白智生居士)
佛家所说之“中道”,即指佛性,因其非空非有,不落两边。儒家讲“中庸”,并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其所说实亦是指性体(明德),但两者境界不同,所谓“未发”者,可能是较粗的“喜怒哀乐”,亦未必能因而“悟性”,故两者虽同源,而有深浅之不同,乃至老子的“无为”,可能是佛教所说“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因六、七两识虽伏(非想),而八识命根未转(非非想),故仍落生死,况儒家乎!愚见未必有当,仅供参考。
又仁者问“无住生心”的心,应按在哪里?答曰:按在“不可得处”,若真心有所得,岂不又有所住而成生灭妄心?故二祖慧可“觅心了不可得”便绍祖位。果能人人悟心不可得,便得离相无住的真心了。(答湖南吕泽慈居士)
居家学佛,家务必须乐于承担。如普贤行愿品所说,对一切众生要“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在家与家人共,宜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而摄取之;并发同体大悲心,教以正道。若能因果分明,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自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答保定胡居士)
来信说:应如何看待目前“正法陵夷,邪见充斥”的现象。其实这些现象不仅现时存在,将来任何时候都可能存在。这是因为整个世界科学日益进步,而人心却日益烦乱,根性日趋暗钝之故。但佛法包含著宇宙人生的真理,其所说因果相续、缘起性空以及“三法印”、“实相印”等,都是不可移易,万古常新的。故佛法虽有兴衰代谢,但终究会有大心佛子,开正法眼,护持慧命的。(答郑州吴居士)
仁者所说现象与本体的关系问题,这是因迷悟而有不同看法。“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般人不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总是被现象所迷,而随境流转。若能透过现象,见到本质——明悟本性,便知万法不离自性,现象与本质不二,即体、即相、即用,故楞严经说:色身、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知色空不二,性相一如,相由性造,性由相显。相由性造故,色即是空;性由相显故,空即是色。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也。(答南京吕建福居士)
六、交流学教体会
大乘起信论梁译:“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与唐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两译虽都是归向“无念”、“无相”,但愚见依之修持,下手时微有不同:后者“观一切妄念无相”,是从假入空观,是从看念、观妄上下手,知妄心本空,归入不生不灭;前者“观无念”,则是中道第一义观,观“一切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大乘止观法门)正如宗下的直指心源,寂照现前,故更为直捷。若论“止”,这“观无念”,便是息两边分别止,分别既息,则空有圆融,性相一如矣。(答上海李老居士)
来书谓于观心法门,一门深入,数十年来亲得受用,此实根性使然也。弟体会观心一法,实为修行之根本法门。大乘心地观经说:“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唯观实相真性如,能所俱亡离诸见。”灵峰蕅益大师在教观纲宗里,开宗明义提出:“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台宗以四观释“化法”四教;如来对藏教根性人,使修“析空观”;对通教根性人使修“体空观”;对别教根性人使修“次第三观”;对圆教根性人使修“一心三观”。当修一心三观时,行起解绝,唯回光直照此湛寂圆明之心,蓦直照去,则即空、即假、即中,圆融三观一时现前,不劳次第安排,所谓举一即三,言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名为不思议妙观。果能如此,便与诸佛菩萨、诸大祖师一鼻孔出气矣。(答上海李老居士)
修心之悟、证二者,确不能含混。“悟”者彻见本来也,而积习未除,必历缘锻炼,逐步证入自性;而除业习又有伏和断之不同。若以台宗“六即”判位言之,大体上修至圆解大开(即悟境)仍属“名字”位(名字即佛);进修观行,圆伏见思、无明,即入外凡位(观行即佛);进而断除见思惑,入内凡位,了分段生死,这是圆教七信位;到十信位时,已断了尘沙惑(相似即佛);然后分破无明,分证法性,直到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而成妙觉(分证和究竟即佛)。来信说:“初关所悟,仅相似于佛,尚不足降伏一切烦恼。”此就宗下行人破参见性、顿悟同佛而说。若能就教相而论,则“相似即佛”是已断了见思惑和尘沙惑,唯未破无明而已。(答北京陈居士)
长者手书谓:“关于真心之义,余疑未释。”谨述所知,就正有道。荷泽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此就事证而言也。如圆觉经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皆是指“证知”而非“解知”、“了知”、“识知”也。此“知”乃由体起用,寂照同时,空有齐资,妙用恒沙,故曰“众妙之门”。盖真如无知而无不知。如知讷禅师真心直说云:“妄心对境有知而知,于顺逆境起贪嗔心。若真心者无知而知,平怀圆照,故异于草木;不生憎爱,故异于妄心。”并引肇论云:“夫圣心者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此正如长者所说:“此一“知”字,恐非常情所言能缘之知。”信然。正如大圆镜垢尽明现,照用斯备;群像虽现,而体无黏著,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体即用,法尔如是。又真心不涉先后、能所、真妄、迷悟等等二元对待诸法,无去无来,非空非有,而能“善分别”。如维摩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前句说用,后句说体,体用不二,色空相即。此即印光大师所谓“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不可得而思议也。”摸象之言,敬乞教正。(答上海某老居士)
手教谓:“意识无罪,必不可灭。”此“灭”字确实欠妥,意识岂可灭耶?当云“转”,转八识成四智也。在唯识学中,意识属第三能变,力用特殊,与五十一个善恶心所都相应。摄论云:“唯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由虚妄分别而起惑造业,流转六趣。故八识规矩颂颂第六意识云:“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由于意识造作身口等业,既能引起未来世的总报,又能成满未来世的别报。昔时谛闲老法师讲大乘止观时云:“吾人现前一念随境攀缘分别之意识,用以修止观,便有功能;用以缘妄境,便成种种罪过。”可见意识不但是罪魁,也是功首。如能转变,便成妙观察智,能观察诸法性相,圆满光明,遍照大千。(答上海某老居士)
承示“佛性即一切法不可得之性”,并广引经论以证之,自是正知正见,不胜钦仰!此乃就空谛、真谛言之。然真空必具妙有,诸法宛然,空有不二。如明镜当台,胡汉斯现;虽森罗万象,而了不可得,所谓实相无相而无不相。台宗因之以圆融三谛,统摄一切,所谓“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始终心要)但大乘经论在诠圆融三谛中,随机施教,各有侧重,或侧重言性,或侧重言相,或侧重言空,实则非可隔历,性之自尔。若偏言真空,即成藏、通二教。三乘所修之法虽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之不同,但同证偏真,只入化城,得空便止,不能深观,因此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若是利根三乘,不但见空,并见不空,趋入中道,就能直入别、圆二教中。愚观大乘经论,皆空有并举,二谛融通,言真空外,亦阐妙有。如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楞严经云:“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涅槃经则常说常、乐、我、净为涅槃四德。又世人多以般若部属空宗,实则仍不离圆融三谛。如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尤妙者,五千八百多字之金刚经内,竟找不到一个“空”字(除“虚空”之“空”字外)实寓深意。三千有门颂说:“真空不空非但空,圆中圆满非但中。”从知毕竟空中炽然有,不可得处无尽藏也。(答上海某老居士)
“缘起”说明一切事物待缘而起,这是佛教的重要学说之一。简单地说,缘起可分为四种:“业感缘起”,是小乘教所常说;“阿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真如缘起”为大乘终教;“法界缘起”则是圆教。所说之法有深浅不同,但实互相关连。“业感缘起”所说三世因果,惑业苦三道辗转相生,是“阿赖耶缘起”之“种现互薰”所造成;而“阿赖耶缘起”乃第八识之真妄和合所成,不离开“真如缘起”;“法界缘起”更谓法界一切诸法,互相融通,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归一法,法界即是一大缘起。所以四种缘起不即不离。仁者所说“并无本质差别”,即是“不离”之义;但所诠内容,毕竟不同,是“不即”义也。(答五台山静戒师)
《书简节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