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是非、順逆、美醜、憎愛等等,無非都是自心的虛妄分別作用,而能不隨其流轉,並逐步滅除自己的習氣:由粗重轉輕微,由長時轉短時,由濃厚轉平淡,由大事轉小事,由勉強轉自然,由無力轉有力,由著意轉不覺。總之,習氣之根,已經拔松,不像過去的堅固執著。這樣,再繼續不斷以般若掃除習氣,定慧力便日益強盛,有沛然莫之能禦的情況,對自己習氣,能處處圓照,時時成覺,自性漸漸成爲一渾然圓明的整體,寂寂然了無一念,卻又活潑潑地不可思議,不必去著意收攝,自然能心不散亂,習氣來時,一轉就了不可得,無可捉摸,迷固捉不著,覺也摸不到,無動無靜,非凡非聖,超然于思議之外,這正是所謂“圓覺”。
修一切法門,離不開覺照,因心和境相接時,不照就不轉,不轉就不空,不空就不定,不定就不慧。在掃除習氣過程中,覺照力量的進步,可分爲下列幾個層次:一、心起在前,覺照在後,且必須竭力提起;二、雖覺照在起心之後,但提起可不甚費力;叁、起心時就能覺照,但還是略有先後;四、起心時,覺照也同時而起;五、覺照在前,心念在後,但也有時忘照;六、覺照能時時在前,但還是顧及覺照(以上在用功地);七、不知有照,卻未離照,明知有境,本來無礙;八、入于常寂常照的地步。我們可以考問自己,究竟到了哪一境界。
(二)階段和位次
關于覺性顯發的過程,假使用教理來說明其位次,那麼各經所說,各有廣略開合的不同。像仁王般若經說五十一位;璎珞經加上“等覺”說五十二位;楞嚴經加叁漸次、幹慧地及暖、頂、忍、世第一等位,共說六十位;大日經則依十住心而說十位,及說十地的十位。天臺智者大師,將流入此土的一代化導衆生的佛法,根據對機說教的深淺,釋成藏、通、別、圓四教。現在我把圓教斷惑的程度和所證入的位次,來扼要介紹一下,以供修學同仁的參考。
根據天臺智者大師的發揮,把自性覺悟的過程,分爲六個階段(六即佛):
1.理即佛。就是說一切衆生雖然迷惑顛倒,生死浩浩,但就其不思議理性的本體來說,隨拈一法,無非法界,本來智慧覺照,與佛不二。
2.名字即佛。就是說,我們從經卷或師友處,聞到自性是佛的名字,因而能通達悟解,明白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也就是說,了知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皆是佛法。在這一階段,就是教家所謂大開圓解,宗下所謂徹見本來。
3.觀行即佛。就是由名字位大開圓解之後,即起妙觀,境觀相資,正式修持的時候。在這一階段,已能圓伏見、思、無明的煩惱,就是圓教的五品弟子位,也叫做外凡位。
4.相似即佛。就是這時氣氛已經與佛接近。這一階段就是圓教的十信位,也叫內凡位和六根清淨位。到初信位時,是已斷了見惑,不再有疑、邪見、身見、邊見、見取見及戒禁取見等妄見,這時便不再退轉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到七信位時,是已斷了思惑,不再有貪、嗔、癡、慢等的妄情(見、思惑是粗惑),修持到這一地步,便脫離了叁界分段的生死流轉,出凡聖同居土,而生方便有余土;到十信位時,是已斷了叁界內外的塵沙惑(塵沙惑是細惑),這時能應病與藥,以若塵若沙的無量法門,度無量衆生,悲智雙運,利濟衆生而不怯懦,叫做行不退。
5.分證即佛。這一階段,就是圓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位次,也叫做聖位。由十信位斷塵沙惑後,進破無明的一品(無明惑是微細惑),就到了初住位,居于實報無障礙土,也分證常寂光土,從此親見佛性,得真智不動的無生忍力,中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這是大乘的見道位,小乘斷見惑的初果,便叫見道位。)以後破除一品無明,就證到一分覺性,到等覺位共破四十一品無明。
6.究竟即佛。就是到等覺位,更破一品生相無明之後,便成爲究竟妙覺的佛,居于究竟常寂光土,也叫上上實報無障礙土,這樣才算徹底成就了清淨的法身,徹證了圓滿的真理。(圓教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所以本無位次,就以“六即”爲位次。所說五品弟子位,依法華經,其余依璎珞經,是借用別教的。)
此外,我們再把念佛九品往生的情況來說明一下。凡具足真信切願,但念時仍散亂的,是下品下生;念時散亂漸少的,是下品中生;念時便不散亂的,是下品上生;以上雖還沒有斷見思惑,但能生安養的同居土(極樂四土都是清淨的),一得往生,就是位不退。(其他的教相中,必須斷見惑,才談得到位不退。)若能在一切時,念念相續,不散亂、不昏沈,在事上念到一心不亂的,便同斷見思惑的羅漢,是中輩叁品生,生安養的方便土。若能體究到萬法皆如,心佛不二,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亂的,便同破無明惑的大士,是上輩叁品生,生安養的實報和寂光土。這裏也可見念佛法門的可淺可深、圓融普攝、利鈍全收的優越性了。
(叁)成就正覺的時間問題
在佛法上,對于成就正覺的時間問題,根據自始至終有系統的說法,須經叁阿僧祇劫,這譬如讀書由小學、中學而大學,必經一定的時間和程序,不能越級超登。經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次,爲第一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爲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以後爲第叁阿僧祇劫(依別教位次)。
所謂阿僧祇,譯意爲無央數,正是說時劫的久遠,我們就自性上煩惱垢汙所積的深厚來說,當然必須有相當修治的時間,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不過是就一般教義普遍性的說法,實際上,佛法並沒有一定的時間相,要看個人執著深淺、學法因緣和主觀努力的不同,來決定其成就的遲速;而且學佛一事,原不能只就今生一個時期來論斷,所以不要作一般情見上的呆板執定。像密宗對這叁劫,就不取其時間的意義,而是配合于粗、細、微細的叁種妄執。根據密宗教義,那些夙植深厚、上根利智的人,由于用自宗不共的異勝方便,得叁密他力的加持,現行又能苦到精純,這樣,在一生中修完一切學程,頓斷叁種妄執,即身開、示、悟、入佛知見,並非完全不可能,正像有些學校讀完一定的學分,即得結業,而不限定其時間。(應當指出,既說“夙植深厚”,可見過去也曾修學,仍有積漸成頓的意義。)此外,密宗有叁種即身成佛的說法:
1.理具的即身成佛。就是說明我們的身心,本是大日、金剛兩部的本體,換句話說,除我們現前肉身之外,更沒有本覺的體性,這正相當于臺宗“六即”中的理即佛。
2.加持的即身成佛。就是我們本具的自性功能,與覺者叁密的加持力相應,互相融會貫通,便能即身表現覺者超然的動作,顯示本尊所具的德相,這大略相當于“六即”中的相似即佛。
3.顯得的即身成佛。就是由于自身成就叁密妙行,而能顯發本具的萬德,圓成自性的實相,這便相當于“六即”中的分證和究竟即佛。所以密宗“即身成佛”的意義,正與臺宗“即佛”圓義,有其共通的地方。
此外,禅宗又有“見性成佛”的說法,由于宗下是圓頓教,直截根源,先破無明,而粗垢也隨之而脫落,所謂一斷一切斷,本來沒有位次,也不取時間相;且見性之後,一切便易于爲力,所以見性時,就是成佛時。華嚴經說:“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正是圓頓的教相。不過就事修上來說,同一明心見性,而有透破初關、重關、末關的不同,這叁關正是除粗惑、細惑、微細惑的各階段。
至于淨土法門,以生佛感應,如磁石吸鐵的力量,使即生往生爲目的。一得往生,由于境緣殊勝,就可由一位不退而圓證叁不退,由一同居土而橫超上叁土,一生便得成就,中途並無留礙,這正是淨土法門的殊勝和圓滿!
總結以上論述,禅密諸宗所說,是不取時間相,先後不二,有力承當,視爲當然,正是“六而常即”;而一般教義,則是示修證的宏軌,又是“即而常六”,理事不二,本來圓通。我們正不必偏執一面,懷疑莫決,但事耕耘,不問收獲,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百福莊嚴,自致成佛,實是我們實踐佛法的正確方向!
七、後記
我已將有關佛法的一些實踐問題,作了如上的介紹,不但一知半解,未盡其妙,而且既落言诠,豈是究竟?徒然擾亂學者的淨心,正是作者的罪過!但願修學同仁,因指見月,勿生執著,由行而證,不尚空談。我們不但要在佛法實踐中,提煉智慧,發掘潛力,並將使偉大的佛法,傳燈無盡,在廣大法界中,永遠發揮其濟度群生、利樂有情的作用,盡未來際,無盡!無盡!文畢,回向說:
我寫此文 嚴淨佛土 上報四恩 下濟叁途
見者聞者 度人自度 盡此報身 共生樂土
《怎樣實踐佛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