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書簡節錄

  書簡節錄

  徐恒志居士著

  一、略述佛法大旨

  二、切磋念佛妙法

  叁、探討修證要領

  四、有關無相密乘

  五、試釋種種疑難

  六、交流學教體會

  一、略述佛法大旨

  學佛要旨只是息妄想。仁者目前第一要著是先收攝妄想,不使紛馳。今既要辦公,又要學詩、學氣功、學書畫、學佛法,如此頭緒紛繁,雜念紛飛,不病已是大幸。佛在四十二章經中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孟子亦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放出去的心)而已矣。人有雞犬放則求之,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老子曰:“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從而知古今聖賢安身立命功夫,無有不從戒定慧叁方面下手者,故學佛實爲一切學問之根本。惜世上一般學佛者,不知從根本上下手,往往只是求福報、求長壽、求神通、求奇門遁甲在佛法看來,甚可憐憫,因不明本覺心性,不知真如實相,始終徘徊門外,虛耗時間和精力。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說得如此斬釘截鐵,而學佛者往往仍追求有相有爲之法,迷茫不悟,豈不可惜。(答安康杜居士)

  仁者說:佛法大旨總在“以佛知見,破凡夫知見”,此言甚當。凡夫知見即是種種妄想分別和執著,佛的知見即是智慧覺性。但不必在覺性上去求,只要做息妄心功夫,妄心一息,息即菩提。圓覺經所謂:“諸幻滅盡。非幻不滅。”關鍵在于實踐實證。根據仁者根性,目前似宜從“觀心”下手,因反觀自心,才能啓發覺性。觀心是根本法門。不觀自心,不識自己本來面目,學法很難得到真實受用,願共勉之。(答安徽鄞金祥居士)

  人生在世,多被無始以來的妄想、業習所糾纏,以致流浪生死,“八苦”交煎,不得解脫。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這是實話。我們既學佛法,首先應按照佛的教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來淨化叁業、淨化心靈,遠離貪著和汙染。一切法門,種種方便不同,但歸根到底,都是息妄心、顯真如。真性既顯,便知一切事物,一切境界,無不是緣生性空,過而不留,接而不染,逐步自能獲得解脫和自在。至于修法,由于個人根性、環境、興味等等各有不同,下手方便亦很難一致。或思生死苦,念佛求生,橫超叁界;或先修有相觀法,逐漸歸入無相,然後知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性相不二,理事相即。

  又法門無量,息妄則一,果能一門深入,自可由一門會入普門,故不必到處趨求。明師、大德雖應親近,但與我之煩惱何涉!妄從心起,還從心滅。大德、善知識只能指點方便,不能代我消業。只要勤修戒定智慧,自能洗除種種心垢。(答保定胡居士)

  欣聞令兄深信唯此一事唯實,真令人生無量法喜!但所謂“此事”果是何事乎?凡夫始終茫然,二乘爲之驚退,如果離開“此事”而談修行,皆是魔業。法華經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又雲:“無量衆所尊,爲說實相印。”故小乘說“叁法印”,大乘即以實相爲印。宗旨既定,乃可修各自當機之法,以悟證之。因此或禅或淨,或密或教,乃至無量法門,都一時的善巧方便。如果執以爲實,則成魯愚;如果棄而不修,又成狂妄,如何才能恰到好處?倓虛大師有偈雲:“取之不得,舍之不當,不取不舍,乃吉乃昌。”確是甘苦之語。(答上海李老居士)

  學佛的宗旨,在息妄顯真,轉迷爲覺,得定開慧,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有人說學佛好比畫龍點睛,此言頗當,所謂點睛者,即是認識本來,明悟自性也。因爲心性不明,勢必心外取法,盲修瞎煉。至于禅宗六祖開示惠明:“不思善,不思惡”之語,惠明言下大悟,何等直捷痛快!仁者認爲這裏是否還有一個“不公開的別傳話語,點明心要?”實則此時既一念不生,了無別物,又靈知不昧,不同木石,請問這不是自性又是什麼?何須更有密意?故六祖說:“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總之,此事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有少分相應。(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二、切磋念佛妙法

  欣知賢伉俪精修淨業,行解並進,念佛時能做到“精神煥發,沒有疲意”,自覺“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如此不斷用功,必能妄想日消,智慧日朗,親證念佛叁昧,深爲敬仰!

  佛說無量法門,大都是仗自力斷惑證真,稱爲豎出生死。唯有持名念佛法門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他力加持,加上自己信願內薰,感應道交,便能不斷惑業,橫出叁界,普令含識,同出生死,暢佛本懷,故此法門稱爲“教內別傳”。大乘無量壽經上說:“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又說:“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我們生死凡夫,得聞如此微妙法門,福德因緣真是不可思議!

  您們來信說:“念佛到境空心寂時,如撥烏雲,見到晴空,無智亦無得。”但須體會到雖無智無得,卻了了分明。所以徹悟禅師說:“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又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深願賢伉俪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答甯波徐珊珊居士)

  函悉。知仁者對持名念佛法門,有甚深因緣。在各種法門中,唯此一法叁根普被。下根人只要信願真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舍此報身,可帶業生于極樂的凡聖同居土。一生之後,見佛聞法,永不退轉。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亂,觸境逢緣,心不動搖,便同斷見思惑的阿羅漢,可生于極樂的方便有余土。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亂,心佛一如,能所雙忘,便相當于破無明、見法性的法身大士,就能生到極樂的實報莊嚴土,也分證常寂光土。可見淨土法門,可淺可深,確爲徑中之徑。同時應知執持名號,雜念不生,而正念了了分明時,正是無上深妙之禅,故禅淨也本來不曾分家。

  至于各大德的開示,由于因緣、立場、願力各有不同。故所說可能有異,但是以佛法爲方便,息妄顯真,得定開慧,明白心性,了脫生死,則無不相同。如果您能以般若爲先導,以淨土爲歸宿,必將親得佛法的無邊利益。(答成都樊莉居士)

  弟憶靈峰蕅益大師所著宗論中有雲:“予初志宗乘,苦參力究者數年,雖不敢起增上慢,自謂到家,而下手功夫得力,便謂淨土可以不生。迨一病瀕死,平日得力處,分毫用不著,方乃一意西歸,然猶不舍本參,擬附有禅有淨之科。至見博山後,稔知末代禅病,索性棄禅修淨熾然舍穢取淨,與不取舍,原非異轍,較西來祖意,豈不更直截耶。”可見淨土法門,非大徹悟人不能全提,而鈍根凡流亦無少欠,確是叁根普被之教內別傳,知仁者有志于此,謹錄呈以供參考。(答上海李老居士)

  持名念佛法門可分爲事持和理持。印光大師雲:“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這說明一般念佛,必先從事持下手。正像阿彌陀經疏鈔上說:“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意思是說:但能念念接續,無有間斷,便已能伏妄,即使得少分清淨,亦可進入末品。如果此人夙有靈根,頓明谛理,也可進入上中二品,所以說:“不虛入品之功。”又說:“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如果行人口口談空,步步行有,便會受叁途流轉之禍。事持力極功純,便可了知能念心外,別無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別無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便進入理持境界了。這時即禅即淨,非禅非淨,也可名爲念實相佛。(答遼甯曲居士)

  欣知仁者能以隨息念佛法門持之以恒,實很難得。此法既可調息,又可調心,心身兩利。根據愚之體會,上座念佛時,如能夠兩手結“法界定印”,用金剛念,兩耳唯聽一句聖號的無聲之聲,不理一切。如此易從有念入無念,轉亂心爲佛心。念至淡泊虛明,便與實相相應。

  又人人有此四大幻身,病痛勢所難免。當病痛時,首先要作空華觀,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滅代謝,如幻如化,緣生性空,本不可得;若知諸法無我,誰受苦者?同時,以至誠心念阿彌陀佛聖號。應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果能心無所著,氣血便得調和,病苦自可減輕。憶昔弘一大師有偈兩首,錄助法喜:

  (一)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

  (二)

  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而不服,是謂大錯!

  (答保定胡居士)

  黃念祖老居士所說:“信願具足,再加行持,叁者具備,必生淨土。”正是如此。故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此二句成爲淨宗之要領與鐵案,無可改易。至于所示蓮池大師之說,主要著重于“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因彌陀不離自性,淨土唯是自心。若能如此體會,則一句彌陀,心佛不二,理事交徹,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生則沈著安閑,殁則迳登上品矣。(答甯波徐珊珊居士)

  令友已修淨土十多年。求生淨土很好,不必改變。但是否調整一下修法:(1)把一句彌陀聖號當作無上密咒念,(2)早晚靜坐各念一小時,用金剛念(唇動不出大聲),(3)手結法界定印,意則一心只顧到持名,不作觀想。如此修法與修六字大明咒無相密法沒有兩樣。念佛人並非不可修其他法門,但宜以念佛爲主,其他爲助,主助分明。如修淨土的人也常念心經,心經是般若法門。修法總以簡要爲主,如念佛得力,則可一門深入,不必更換。

  蕅益大師曾開導念佛人:“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雜染,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這段開示十分精要。希…

《書簡節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宗講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