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形成、教理和 人生價值觀

  佛教的形成、教理和 人生價值觀

  徐恒志居士著

  一、佛教的形成和發展簡況

  二、略說佛教的基本教理——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叁、佛教對人生價值的看法及其道德結構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這次袁家毅教授要我向同學們作一次關于佛教學術思想的報告,鑒于本人對佛教認識不夠全面,知識水准不高,本來不打算來講,但考慮到佛教是一種影響深廣的社會曆史現象和文化現象,來談一些佛教的基本教義和它對人生價值的看法,使同學們擴大視野,了解佛教對我國傳統文化、道德結構、生活領域等方面的影響,是有一定意義的,于是愉快地接受了這一任務。現在我分叁個方面來講。不當之處,請大家給予指正。

  一、佛教的形成和發展簡況

  佛教産生在印度,它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他降生在印度東北喜馬拉雅山麓的迦毗羅衛國,就是現在尼泊爾國境內的畢柏羅婆地方。釋迦牟尼是國王淨飯王的太子,原名悉達多。他從小就學通了各種學問和兵法、武藝,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物。但當他青年到城外郊遊時,見到了病人、老人、死人和出家人,給了他很大啓發,常常獨自思考,怎樣才能使人類的痛苦獲得解脫?當他看到印度四個階級的不平等待遇,也感到很不滿意。爲了探求宇宙人生的奧秘,他二十九歲時終于排除了各種阻擋、幹擾,抛棄了人間的尊榮富貴,在一天夜裏,看了正在酣睡中的妃子和愛子最後一眼之後,便跨上馬背,離開了王宮,到深山去探求人生的真谛。經過六年極其刻苦的生活,在叁十五歲那年終于克服了內外魔障,明悟了一切事物無不是因緣所生,從而體驗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狀態,成爲一名覺悟者——佛陀。釋迦牟尼佛證道以後,他就毫不停頓在印度和恒河兩岸,開展了弘法、教化工作。他的目的在使人們都能像他那樣明白真理,解脫痛苦。他並不要求人們對他作盲目的崇拜,也不是用麻醉的方法,使人們得到安慰和寄托,而是用純理智、純客觀的自我悟證,使一切衆生——主要以人類爲中心,獲得智慧和幸福。他奔走各地,傳教說法近半個世紀,到八十歲那年從容、安詳地圓寂了。

  佛教形成以後,不斷向各國傳播,特別盛行于亞洲,許多國家普遍地把佛教奉爲國教,近年來在歐美各國也廣泛流行。這說明佛教文化對于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在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我國後,經過二千多年的傳播與發展,逐步納入了中國文化的框架內,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以後,宗教政策得到了恢複和貫徹,這不僅使宗教的文化藝術,受到了重視和保護,也爲以曆史發展的觀點,推動宗教學術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略說佛教的基本教理——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佛教對宇宙人生有獨到的見解,這就是因緣和合、生起萬法的觀點,即不管是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乃至我們的主觀認識,無不都是各種條件和合的現象,缺少一個條件就不能産生事物本身。譬如一棵樹便是由種子、肥料、陽光、人工等所結合;這個大課堂是由水泥、鋼骨、磚木等所建造,條件不具足就不可能有樹木和會堂這些現象。同學們有學習的要求,這是“因”;經過家長的贊助,老師的教導,這是“緣”;將來便能成爲祖國有用的人才,這便是“結果”。可見萬事萬物,因緣和合,才能生果。既然是因緣和合所生,就不免要遷流、變化,它們的體性是空的;體性雖空,但不妨有事物的各種假象,這就叫“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是用兩點論來說明一切事物的。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豁然開悟,就是洞徹了宇宙人生是一系列無窮無盡的緣起現象;明白了事事物物都是生滅變化、互相依存的,沒有孤立和絕對的存在,正像時間和空間都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如果沒有物質運動,也就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

  在人生領域裏,人們一切活動,看來是各自進行,實際上是農民爲我種田,工人爲我織布,我們的衣、食、住、行事事都依賴別人的幫助,才能生存。我們也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爲他人提供方便。這就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互相依賴,互爲緣起。用“緣起性空”這一根本觀點來觀察事物、處理問題,自然形成了下列一些基本哲理:

  (一)印證真理的叁種標准——叁法印

  (1)諸行無常:說明一切事物都處在發生、發展、消滅的無窮循環中,沒有恒常不變的東西。如宏觀世界的各種天體:太陽系、銀河系、星雲、星團等等,無不在運動變化,所以佛教說世界是成、住、壞、空,不斷循環。這一論點,已由當前宇宙學家的新發現所證實。美國天文學家佐治.甘茂(George Gamow)曾發表了“宇宙是在虛無一物的情況下形成的”這一觀點。形成的過程是從非物質,先形成次原子的粒子、微子等等,然後形成原子,進入了物質狀態,再進而聚合到了極大密度時,壓縮到極點,就發生了巨大爆炸、輻射出去的氣體,逐步形成了星雲系統。目前世界各著名天文臺都攝得許多“噴射星雲旋系”和“無線電波星雲旋系”(Radio-galaxy)的照片。例如美國海勒天文觀測臺攝得一座典型的噴射星雲旋系,射出的強烈光炬,長達一萬光年。這就說明了虛無之中能射出物質。同時,許多天體,則是在不斷衰老之中,太陽上出現黑的斑點,正是太陽內部劇烈運動的結果,由于它每分每秒在釋放著能量,當然也有縮小、爆炸和熄滅的日子。發生、發展、消滅是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不可抗拒的規律。天體的成、住、壞、空以及現代科學所說物質可變爲能量,能量可變爲物質,正是佛教理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物質領域裏的精辟概括。但是佛教的這一論點,實際上不僅指物質領域,而是論證物質、思維和絕對理體的融通不二的境界。同樣肉體上有生、老、病、死,思想上有生、住、異、滅,說明我們經驗世界中的一切現象——不管是物理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無不在迅速發展、變化之中,所以說一切是遷流無常的。

  (2)諸法無我:“諸法”是指一切事事物物。所謂“我”主要有二種含義:1.常住不變的意思,即不因時間、空間等各種條件的變化而消失;2.能作主宰的意思,能隨心所欲主宰一切。但事實上,我們的身體是隨著細胞的新陳代謝而生生滅滅,細胞又是各種元素所合成,不可能常住不變;也不可能有主宰一切的能力。譬如誰都不想死,但死字臨頭,哪個能自作主張?因此,所謂我,實際上也是“緣起性空”的。

  (3)涅槃寂靜:“涅槃”譯爲“圓寂”,即一切智慧、道德都圓滿,一切煩惱、習氣都寂滅,帶來內心世界永恒的甯靜。當人們掌握了無常、無我的道理後,就會對客觀世界和主觀意識不再堅固執著,不會凝結、僵化,打破“我”字當頭的種種不良傾向,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去觀察、處理一切,平衡人們的精神生態。這種“涅槃寂靜”的境界已被許多學佛的人所證實。從邏輯推理上來說,我們的思想、心念既是有生有滅的,那麼必然有一個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的“不生不滅”的空寂靈明境界,這是可以理解的。大乘佛教更綜合和深化了“叁法印”,而說“一實相印”。通過時時以智慧觀照,有助于化除我、法二種執著,達到超越主客觀分別,進入光明自在境界。在證實這一客觀真理——實相的基礎上,進一步體驗到人我一體,從而發起了同體大悲心,積極向上,與人爲善,自利利他,達到淨化心靈、淨化人生的目的。

  (二)對一切事物的叁種觀點——空、假、中

  這是緣起性空道理的高度概括。任何事物都可從空、假、中叁方面去認識。上面所說的樹,就可以這樣說:“所謂樹、即非樹,是名樹。”因爲樹是各種條件的結合,本質上是空的(即非樹);本質雖空,但不無樹的假象(所謂樹);雖假而空,雖空而假,對立面的統一,不妨立樹之假名,就是中(是名樹)。著名的佛教經典A~;金剛經A~;,就有許多這樣的論點,其中甚至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未學佛法的人就搞不懂,爲什麼弘揚佛法的人,卻來一個一百八十度轉彎,徹底的自我否定——“即非佛法”?要知道雖然有佛法,但佛法也不過是藉言語、文字來表達的概念,執著佛法與執著妄想,本質上沒有兩樣,譬如珠粉入眼和塵埃入眼,同樣會遮蔽視線,所以說“即非佛法”。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佛法中所包含的辯證法因素是十分豐富的。

  (叁)事物的客觀規律性——因果論

  從因緣所生的緣起觀出發,必然形成動機、行爲與效果一致的因果規律的理論,這是佛教重要學說之一,它對促進個人品德,自覺抵製不良習氣,大公無私,遵紀守法,從而改善社會風氣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教化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含有因果的道理。例如你惡言傷人,人家便會用惡毒的言詞來回敬你,或者伺機報複;如果你熱心助人,當你遇到困難時,便會有人來幫助你。同樣,你對社會有大的貢獻,就會得到社會的尊重。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惡口罵人,被罵人心中發生的怨恨必然反饋不良信息到罵者身上,反之則是良性信息的反饋。佛經上曾說:“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孟子曾說:“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這些都是因果律的反映。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也是因果律的生動說明。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出現爲善的終身潦倒,作惡的反尊榮富貴的現象,在傳統學說中往往無法解說,引起人們對因果報應的懷疑。佛教的“叁世因果論”傳入中國後,便突破了哲學思想上的困境。佛教說明生命的信息流,不僅限于一世的生死,因爲反應在心理方面的因果關系是比較複雜,超越時間的限製,它是通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儒家不也曾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嗎?佛教更具體說明善惡報應的嚴肅性、規律性,真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佛…

《佛教的形成、教理和 人生價值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怎樣實踐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