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叁世因果學說,是以身、口、意叁方面造作的能力(業力)不失作爲理論根據的。概括說明因果關系的教理是“四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1)苦谛:這是佛教對人生的價值判斷,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一般說來,人生有八種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與親人別離)、怨憎會(和不可愛的人會合)、求不得(得不到所欲望的東西)、五陰熾盛(心身日夜如火熾盛燃燒)。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真是科學猛進,知識爆炸,逐步邁入了信息社會,但對人生所産生種種痛苦的解脫,仍是無能爲力。像日本是一個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但據前二年的報載,這個國家一年內曾自殺二萬多人。最近報載:“據統計,法國每年有一點二萬人自殺,自殺未遂和有自殺企圖者,更是高達十二萬人,精神空虛,生活無望,是自殺的主要原因。”這些現象值得人們深思!
(2)集谛:“集”就是集合、聚集,是說明受苦根源的真理。人生由貪、嗔、癡等煩惱的因,促使身、口、意叁方面進行顛倒活動,形成了業力——一種看不見的潛在力量,惑、業結合,便會招集種種苦果。這就是所謂“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3)滅谛:是說明滅苦的真理。滅除了惑和業以後,就進入了安樂、清淨狀態,也即上面所說的“涅槃寂靜”。
(4)道谛:是說明要解脫痛苦,必須修道的真理。佛法實踐的法門無量無邊,但都是以持戒、修定、開慧爲實踐的總綱:以持戒對治妄作妄爲;以修定對治散亂不安;以開慧對治愚癡顛倒。分別來說,就有叁十七道品、六度、四攝等無量法門。
上面所說的“四谛”中,“苦”、“集”二谛是講世間的因果,“滅”、“道”二谛是講出世間的因果。大小乘佛法都是以“四谛”爲理論基礎。進一步說明叁世因果關系的,是造成生命循環的“十二種緣起”,這裏從略。
叁、佛教對人生價值的看法及其道德結構
從上述“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出發,佛教特別重視人的價值。首先,釋迦牟尼佛就是在人間成佛的,雖然他教化的對象很廣,但是以人爲本位,只有人最適宜于探求真理,徹證真理。因爲佛教認爲宇宙間有較好享受的高級生命,他們不存在脫離苦惱的需要;低級生命如牛馬畜生之類,智能低劣,又被人們所奴役,也沒有追求真理的可能。只有人是“萬物之靈”,又處在苦樂相等狀態中,有智慧和能力,可以爲追求真理去奮鬥。人們在各種苦惱交迫的情況下,又都有解脫的要求。所以佛陀教導弟子們要以“八苦”爲師。“苦”當然是人們所厭惡,但如果因受苦而奮發圖強,便可變壓力爲動力。正像孟子所說:“天之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也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說,壞事可以變爲好事,好事也可以變爲壞事。要想達到清淨圓滿的佛陀境界,還要以人身作爲基礎。所以佛教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就是提醒人們不要自暴自棄,不要辜負這寶貴的人身。
另外,我們知道在自然科學中,“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是關于物質運動最重要的普遍定律之一。它說明能量的形態,雖然可以發生轉換,但能量的總和是保持不變的。佛教的輪回學說也可藉此來作比喻說明。佛教認爲人的生命也可轉換爲另一個形式——低級生命和高級生命的互相轉換,其中佛教心理學上所說最深層次的能量——第八識,始終在起主導作用。它含藏的一切染淨種子,遇緣便起活動,無始以來,相續不斷,推動生命長河的向前奔流。而人正是通過努力向高級生命發展的重要基石。換句話說,要成佛就要從人做起,先要做個好人,貫徹人類應有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規範,完成了人格的修養,學佛的基礎也就奠定了。
佛教的道德結構可概括爲兩句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具體地說,就是要求人們認真實行“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不偷盜(不偷竊屬于別人的東西)、不邪淫(不亂搞男女關系)、不妄語(不說假話)、不飲酒(不酗酒鬧事)。這些戒條十分重要,也十分合理,是人人應該遵守的社會公德。殺人、偷盜、亂搞男女關系,國家也要繩之以法。一個信口開河、言而無信的人,或者酗酒鬧事的人,都是不受人們歡迎的人。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從行爲、語言、思想叁方面,去除十惡,做到十善:行爲上,不殺生而保護生命;不偷盜而勤儉節約;不邪淫而純潔清白。言語上,不妄語而說老實話;不兩舌而說團結話;不绮語而說樸質話;不惡口而說和善話。思想上,不悭吝而廣行布施;不嗔怒而難忍能忍;不愚癡而勤修智慧。
但“五戒、十善”還是個人的道德准則,對一個修菩薩行的大乘學者,佛陀更要求深入世間,無私奉獻,“恒順衆生”、“莊嚴國土”,進一步實行“六度、四攝”等廣大法門,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爲大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從而充分體現人生的價值。
“六度”:就是1.以“布施”度悭貪,不但不貪分外之財,還要以錢財和學問、知識來幫助別人;2.以“持戒”度放逸,促使人們去惡從善,遵紀守法,造成嚴謹的生活;3.以“忍辱”度嗔怒,忍受別人對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並能安忍衆苦,與艱苦的環境作鬥爭,不被種種煩惱所動搖;4.以“精進”度懈怠,就是大勇無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5.以“禅定”度散亂,排除雜念,使思維能力統一集中,製心一處;6.以“智慧”度愚癡,用高度的判斷、覺察力量,善巧方便地開展工作,研究學問,把握時代的脈絡,學好爲祖國、爲人民服務的本領。
此外“四攝”就是從四個方面攝取衆生:1.“布施攝”就是以物質、才能等來幫助別人,爲人民謀福利,爲國家作貢獻;2.“愛語攝”就是和顔悅色對待別人,使別人生歡喜心而受感化;3.“利行攝”就是代人之勞,成人之美,處處代別人著想,熱心服務社會,維護社會公德;4.“同事攝”就是與大家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任勞任怨,埋頭苦幹。
從以上“六度、四攝”的道德內容中,反映出大乘佛教立足人間、無私奉獻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把這些內容與“五戒、十善”等道德規範連結在一起,推動人們心靈、氣質的不斷升華,有利于形成歡樂、和諧的人際關系,進入真、善、美的和平、幸福境地。它與精神文明建設互相協調和補充,對社會的安定、繁榮會産生決定性的影響,從而實現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使超越世間而又不離世間的人間佛教思想,充分發揮社會效果。在此基礎上,佛教學者通過努力實踐超越二元對立的絕對真理,追求自我完善,積極開發自性潛在的無盡寶藏,無限擴展新的生命力,掌握自己,利濟他人,把小我融化爲宇宙全體,共同奔赴光輝的未來,圓滿實現人生的終極價值。
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說:
“修菩薩行的人不僅要發願救度一切衆生,還要觀察、認識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的,要認識到整個世間主要是人類社會的曆史,是不斷發生、發展、無常變化、無盡無休的洪流。這種迅猛前進的滾滾洪流,誰也阻擋不了,誰也把握不住。菩薩覺悟到在這種無常變化的洶湧波濤中,順流而下,沒有別的可做,只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樣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無常變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沒,依靠菩薩六波羅密的航船,出離這種無盡無邊的苦海。這是佛教無常觀的世界觀和菩薩行的人生觀具體的實踐,這也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
真可謂語重心長,淋漓盡致!趙樸老的講話可作爲今天報告的最好概括。他的所謂菩薩行,正是佛教對人生價值的肯定。
這次報告的目的是和大家共同進行一次學術上的探討,填補對佛教文化和哲學思想在認識上的某些空白。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佛教的形成、教理和 人生價值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