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形成、教理和 人生价值观▪P2

  ..续本文上一页教三世因果学说,是以身、口、意三方面造作的能力(业力)不失作为理论根据的。概括说明因果关系的教理是“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1)苦谛:这是佛教对人生的价值判断,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一般说来,人生有八种苦:生、老、病、死、爱别离(与亲人别离)、怨憎会(和不可爱的人会合)、求不得(得不到所欲望的东西)、五阴炽盛(心身日夜如火炽盛燃烧)。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真是科学猛进,知识爆炸,逐步迈入了信息社会,但对人生所产生种种痛苦的解脱,仍是无能为力。像日本是一个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但据前二年的报载,这个国家一年内曾自杀二万多人。最近报载:“据统计,法国每年有一点二万人自杀,自杀未遂和有自杀企图者,更是高达十二万人,精神空虚,生活无望,是自杀的主要原因。”这些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2)集谛:“集”就是集合、聚集,是说明受苦根源的真理。人生由贪、嗔、痴等烦恼的因,促使身、口、意三方面进行颠倒活动,形成了业力——一种看不见的潜在力量,惑、业结合,便会招集种种苦果。这就是所谓“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3)灭谛:是说明灭苦的真理。灭除了惑和业以后,就进入了安乐、清净状态,也即上面所说的“涅槃寂静”。

  (4)道谛:是说明要解脱痛苦,必须修道的真理。佛法实践的法门无量无边,但都是以持戒、修定、开慧为实践的总纲:以持戒对治妄作妄为;以修定对治散乱不安;以开慧对治愚痴颠倒。分别来说,就有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等无量法门。

  上面所说的“四谛”中,“苦”、“集”二谛是讲世间的因果,“灭”、“道”二谛是讲出世间的因果。大小乘佛法都是以“四谛”为理论基础。进一步说明三世因果关系的,是造成生命循环的“十二种缘起”,这里从略。

  三、佛教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及其道德结构

  从上述“缘起性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出发,佛教特别重视人的价值。首先,释迦牟尼佛就是在人间成佛的,虽然他教化的对象很广,但是以人为本位,只有人最适宜于探求真理,彻证真理。因为佛教认为宇宙间有较好享受的高级生命,他们不存在脱离苦恼的需要;低级生命如牛马畜生之类,智能低劣,又被人们所奴役,也没有追求真理的可能。只有人是“万物之灵”,又处在苦乐相等状态中,有智慧和能力,可以为追求真理去奋斗。人们在各种苦恼交迫的情况下,又都有解脱的要求。所以佛陀教导弟子们要以“八苦”为师。“苦”当然是人们所厌恶,但如果因受苦而奋发图强,便可变压力为动力。正像孟子所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也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也可以变为坏事。要想达到清净圆满的佛陀境界,还要以人身作为基础。所以佛教中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提醒人们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辜负这宝贵的人身。

  另外,我们知道在自然科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关于物质运动最重要的普遍定律之一。它说明能量的形态,虽然可以发生转换,但能量的总和是保持不变的。佛教的轮回学说也可藉此来作比喻说明。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也可转换为另一个形式——低级生命和高级生命的互相转换,其中佛教心理学上所说最深层次的能量——第八识,始终在起主导作用。它含藏的一切染净种子,遇缘便起活动,无始以来,相续不断,推动生命长河的向前奔流。而人正是通过努力向高级生命发展的重要基石。换句话说,要成佛就要从人做起,先要做个好人,贯彻人类应有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完成了人格的修养,学佛的基础也就奠定了。

  佛教的道德结构可概括为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人们认真实行“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不偷盗(不偷窃属于别人的东西)、不邪淫(不乱搞男女关系)、不妄语(不说假话)、不饮酒(不酗酒闹事)。这些戒条十分重要,也十分合理,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杀人、偷盗、乱搞男女关系,国家也要绳之以法。一个信口开河、言而无信的人,或者酗酒闹事的人,都是不受人们欢迎的人。

  “十善”是“五戒”的开展,从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恶,做到十善:行为上,不杀生而保护生命;不偷盗而勤俭节约;不邪淫而纯洁清白。言语上,不妄语而说老实话;不两舌而说团结话;不绮语而说朴质话;不恶口而说和善话。思想上,不悭吝而广行布施;不嗔怒而难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

  但“五戒、十善”还是个人的道德准则,对一个修菩萨行的大乘学者,佛陀更要求深入世间,无私奉献,“恒顺众生”、“庄严国土”,进一步实行“六度、四摄”等广大法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大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从而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

  “六度”:就是1.以“布施”度悭贪,不但不贪分外之财,还要以钱财和学问、知识来帮助别人;2.以“持戒”度放逸,促使人们去恶从善,遵纪守法,造成严谨的生活;3.以“忍辱”度嗔怒,忍受别人对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并能安忍众苦,与艰苦的环境作斗争,不被种种烦恼所动摇;4.以“精进”度懈怠,就是大勇无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5.以“禅定”度散乱,排除杂念,使思维能力统一集中,制心一处;6.以“智慧”度愚痴,用高度的判断、觉察力量,善巧方便地开展工作,研究学问,把握时代的脉络,学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此外“四摄”就是从四个方面摄取众生:1.“布施摄”就是以物质、才能等来帮助别人,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作贡献;2.“爱语摄”就是和颜悦色对待别人,使别人生欢喜心而受感化;3.“利行摄”就是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处处代别人著想,热心服务社会,维护社会公德;4.“同事摄”就是与大家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从以上“六度、四摄”的道德内容中,反映出大乘佛教立足人间、无私奉献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把这些内容与“五戒、十善”等道德规范连结在一起,推动人们心灵、气质的不断升华,有利于形成欢乐、和谐的人际关系,进入真、善、美的和平、幸福境地。它与精神文明建设互相协调和补充,对社会的安定、繁荣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使超越世间而又不离世间的人间佛教思想,充分发挥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佛教学者通过努力实践超越二元对立的绝对真理,追求自我完善,积极开发自性潜在的无尽宝藏,无限扩展新的生命力,掌握自己,利济他人,把小我融化为宇宙全体,共同奔赴光辉的未来,圆满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

  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说:

  “修菩萨行的人不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还要观察、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要认识到整个世间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发生、发展、无常变化、无尽无休的洪流。这种迅猛前进的滚滚洪流,谁也阻挡不了,谁也把握不住。菩萨觉悟到在这种无常变化的汹涌波涛中,顺流而下,没有别的可做,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样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无常变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没,依靠菩萨六波罗密的航船,出离这种无尽无边的苦海。这是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具体的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真可谓语重心长,淋漓尽致!赵朴老的讲话可作为今天报告的最好概括。他的所谓菩萨行,正是佛教对人生价值的肯定。

  这次报告的目的是和大家共同进行一次学术上的探讨,填补对佛教文化和哲学思想在认识上的某些空白。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佛教的形成、教理和 人生价值观》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怎样实践佛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