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海拾趣序

  佛海拾趣序

  徐恒志居士著

  宗教幾乎是伴隨人類社會的形成而誕生,而且與特定的時代背景相聯系。曆史上,政治和宗教的協調和補充,往往成爲社會安定繁榮的一種因素。佛教是我國叁大宗教之一。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後,逐步演變和發展,成爲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魏晉時期,隨著漢譯佛經的流傳,佛學與道家玄學相結合,曾使佛教有過較大的發展;尤其南北朝時期,在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支持下,開始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同時出現了許多學派。到了隋唐時代,當時政治、經濟興旺發達,佛教也因此達到全盛時期,從而逐步影響人民生活、思想意識、風俗習慣的各個方面,並滲透到文學、哲學、邏輯、藝術(包括建築、繪畫、音樂等)、天文、醫藥等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其中由梵文翻譯過來的大藏經,已成爲我國文化的瑰寶。

  佛教哲理對宇宙觀和人生觀,對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都有獨到的見解,它與中國古典哲學交互影響,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由于我國是北傳佛教中心,佛教的建築藝術,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佛寺佛塔遍布全國,許多著名風景區和文物古迹,大都與佛教有因緣。我國有名的四大名山——五臺、峨嵋、普陀、九華,就是佛教的四大道場,山勢險峻,風景秀麗。黃牆青瓦,點綴于層巒聳翠之間;暮鼓晨鍾,遙聞于幽谷雲天之外,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我國古代雕塑藝術,自從與印度、犍陀羅等國的文化傳統相結合,便發展成爲我國獨具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手法高超,精湛絕倫。從南北朝起,曆隋唐、五代至明清的一千多年中,陸續開鑿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其中甘肅敦煌、山西雲崗、河南龍門叁個石窟,是世界上現存的、規模巨大的佛教藝術寶庫。可見,研究中國的曆史,尤其是中國的文化史,離開了對佛教的研究,便不能窺其全貌。

  佛教盛行于亞洲,特別是東南亞許多國家,普遍把佛教奉爲國教;近年來佛教正不斷推向歐美各國。深入研究佛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作用,已成爲當今學術界一門新的課題。

  樓培敏、徐覺哉等人,從事社會科學研究。他們在學術研究過程中,爲了透視佛教對我國傳統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廣泛地搜集了國內外有關書刊,抽出時間,進行分析綜合,組織編寫了這樣一本有濃厚常識性和趣味性的小冊子,內容涉及佛教掌故、文物史迹、名山古刹、藝術奇葩、法苑常識和寺院楹聯等各個方面,可謂內容豐富,雅俗共賞,可供哲學、曆史、宗教研究工作者和佛教工作人員參考。爰述本書編寫原由和旨趣以爲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