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靜濤居士書(叁十通)
一
靜濤居士鑒:前昨曾遊白雲山(明晨去羅浮山,五日回後,在居士林講上生經),有就能仁寺設佛學院之議。但,一、希望港方何夫人等合助經費,不知有無可能?二、須有常駐主持的人,亦不易得!未知居士以爲如何?順問近祉!太虛啓。廿叁、十二、二。
正書函未寄間,接來書,再述如下:蓮覺原不望他去代向別人募,但伊自捐的即書在所交冊上便可。可與說:希望捐二叁千元也。陳總司令處,曾談及恢複光孝寺,當即允設法恢複。又能仁寺辦華南佛學院,鐵禅、叔穎等已數談及。中大、勷大,因罷課未講;昨、今,複旦中學、學海書院曾講。廿叁、十二、二。
二
靜濤居士鑒:此間昨已開講唯識,由顔居士翻譯,聽衆四五百人,秩序尚好!明日去居士林開示:臘五、六、七,在該林講下生經。擬臘初十間還港返滬。何、王、方、蕭、覺,各募潮音捐,希催!順訊近祉!太虛。廿叁、十二、七。
叁
靜濤居士慧鑒:日前複函,應荷察轉!昨得何亦韬君帶來“廣釋”、“專刊”各百本,當以專刊各二十本分寄重慶、海社、漢院。
閱六期覺音“佛教與上海”一文,中有史實相違者,略爲辨正,可付覺音刊出!一:頻伽藏經創刊于宣統二年,而印成于民國二年。華嚴大學則于民叁冬始開辦也。
二:八指頭陀逝世于民國元年冬,其“中華佛教總會”在民元春組織,承清季各省分立之僧教育會聯合改組之,設會所于上海靜安寺,辦事處于上海清涼寺,及北京法源寺。至民二春,在滬正式成立,省支部達二十二,縣分部達四百余,實爲上海有
中國佛教總團體之最隆盛時代。雖因八指頭陀之逝,會得增強確立,而繼續主持乏人:民叁、複由清涼寺清海爲會長,改稱“中華佛教會”,各省解體。民四、袁氏頒布寺廟管理條例叁十一條,取銷佛道教會之組織,則清涼寺之中華佛教會,更成一空招牌;但此空招牌,清涼固至今懸在清海寺門前也!民十四、余在北京發起“中華佛教聯合會”,各省有承風組織者,如湖南佛教聯合會,及上海之江浙佛教聯合會等,然未普遍健全。至民十七、余在南京發起“中國佛學會”,籌備召集全國佛教徒會議,以設立中國佛會;民十八、乃開成立會于上海,設會所南京與辦事處于上海;民十九、民二十間,甫堪繼承民元二間佛教總會之隆盛。而此後圓瑛等把持,漸索無生氣!至民廿四,擅改爲兩級製及理事長製,各省紛爭解體,即等于懸空招牌于清涼寺之中華佛教會矣!原文所述,適得其反。叁:濮一乘等之“佛學叢報”,發行于民元之初,斷斷續續,至民叁出至十二期告終。余主編中華佛教總會所出之“佛教月報”,則才出四期即停頓。此中事或爲原文關系人尚未成年、尚未信佛前者,或爲有意變更事實,迷亂聽聞者,故爲據實糾正。順候近祉!太虛啓。(見華南覺音第九期)
四
靜濤居士鑒:時得港函,藉悉應機弘揚佛法,精進無倦,深以欣慰!並悉李金榮居士亦來港,均承對吾關注,殊爲感紉!頃山居尚適,請纾遠念!惟今在港之閩、嶺東、武,先後學僧,及皈依之男女居士非少數;其學僧或有困于生活者,希有一聯絡組織以相扶助勉勵切磋,勿渙散退墮而能隨宜修化也!順候近祉!太虛啓。叁、卅一
五
靜濤居士慧鑒:接奉七日詳函,彌佩悲智兼充,茲略答複于下:(一)關于寄回叁百圓,除百圓贈覺音外,所余見覆墨竹二君信。(二)華南覺音公指示甚當,囑令速改不定期刊,以便從速續出。(叁)學會留俟機緣。(四)海刊遷港登記,確爲一大問題,綜合竺摩來信所雲,陽曆年內決在昆明由塵空負責,四五個月後,觀時局演變如何?再定遷否。(五)雞足山佛學院事件,藉此俾大醒、芝峰、(法尊在川責重不再來滇)會覺、談玄、墨禅、竺摩、惟幻(亦幻甯波責重亦難來滇)慧松、岫廬能集合一處,教學相長,未嘗非盛事,故致芝醒函附還,可由港發。而所慮者,主持不得其人,勢將耗力于另一套事,與所期南轅北轍。尤礙者將與醒芝等相抵,而兩無所成,鼓山前車可鑒,而曾養甫居士徒耗心血,並浪費國力民力爲可惜。(六)俟出國宣傳事定,約慈航或兼惟幻赴緬,並轉印暹一行。蔡慧誠在滬常通信,忠實誠如所雲。洪雪堂、譚培啓、李因如諸君,遇時便爲致問。(七)某慈善社未征同意,以吾名號召,已發不究,但希轉囑以後非先得同意勿再爾。聘張聖慧主持東蓮教務,甚贊成,當附函代勸。心經問題,另覆白慧師。(八)貴行各處遭困,憂國憂家,常增苦悶,惟擴爲大悲,學維摩诘爲盼。順頌增益!太虛謹啓。八、八、十四。
六
靜濤居士鑒:昨函應荷惠察!關雞足山事,今又思及:“雞足山佛學院”爲一具體之事,宜以虛雲老爲院長,陳定谟爲院護(即副院長),而周惺甫與曾養甫爲正副董事長,而吾則由蔣總裁以“國民精神總動員會會長”名義(此只須向蔣公一提,諒無不應)函聘──認雞足山佛教之整理建設,爲全國佛教整理建設之根據,爲國民精神總動員在宗教方面要素之一──爲較泛崇之“雞足山佛教整理建設導師”,則于定谟、芝峰、大醒等之實際工作人員,可時予最高原則之指導,使能有所統歸總持,而不致散漫旁骛或被其他舊習及歧路所耽誤,實爲要著!唯與定谟計之。今短期內,並擬邀芝峰、慈航,或加惟幻爲訪問團員,赴緬、錫、印等一遊。覺音不定期刊,令速續出,擬假爲港宣傳之一支也。即候近祉!太虛啓。廿八、八、十五。
七
靜濤居士鑒:正擬致書,並寄惟幻,以美國通訊因其譯經甚佳,便廣流布,乃適接十九日第五號函,但所雲九月四號函,卻未收到,恐已遺失,信中所言有何要事?須再來函重述。(一)定谟于十五號到昆,余原訂廿四號偕定谟及葦舫等赴雞足,乃葦舫不及來,而定谟覓屋安家未得,今已在一再展期中,尚難定期。(二)訪問團雖因時局阻誤,外彙改遲,但仍決照原議進行中,此爲中央函聘導師(密)一團員若幹秘書翻繹而成(譚雲山已約爲翻譯或秘書在印候我)。但對外(顯)用佛徒自組所成以增強宣傳力。慈航、惟幻聘書已下,由外部電仰光領事可即辦(但慈航法師或已辦到矣),惟事關機密,只爲二叁知者言之耳。(叁)定谟或可促到仰光(代譚雲山此一段),遊緬後仍返雞足,以雞足學院只關系康、緬,而與印、錫、暹原無關也。(四)慈航、惟幻每人由港赴緬(仰光),連辦護照等須港幣若幹?望爲代擬一最省之預算來,以便經費到即可彙交。(五)了如師再求學問事業深造固佳,但覺赴渝僅可專學(願此者可去),雞足或可兼辦事,俟與定谟商之(昆明連日大雨,余居山未至城相會)。(六)複寫起居錄,當俟團員集後分派爲之,疊函所言,具見精心擘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之菩薩心行,惟力行勿懈。(七)君效來晤時,當爲介紹勿念。專此統希轉達。並詢近祉!太虛啓。九月、二十七日。
八
靜濤居士慧鑒:廿八日詳函(複函請寄昆明雲南省佛教會),甚感熱誠!轉函稍稽,及撥款未決,歐局驟緊,遲複數日。今款已決,尚待領取。然極承關注,不能不先酌複:一、附條所言甚當,但根緣各異,亦只盡勸導耳!二、周居士帶來襟章叁十枚,收到,爲謝!叁、定谟租屋極難,且此間生活貴,並虞空襲,故眷屬宜住大理、下關(上雞足一日程),屋易費廉。附設籌備處,與山上易聯絡。已爲約谛聞(來接余上雞足者)、妙乘(此間佛會派去先籌備歡迎余者,曾公亦熟)在山幫同籌備。定谟在吾先或同時可至雞足,但不宜同出國,以款方限僧衆(李子寬曾請自費隨行,亦已遭勸止)也。對曾公惠書,祈婉言致意。四、余見與慈航等書。並頌安樂!太虛啓。九、五。
九
靜濤居士鑒:頃因事飛渝,擬下星期五仍飛昆明,日內並彙款香港也。茲以得外部通知:已電香港(皇後大道)簽證貨單辦事處專員,協助慈航、惟幻簽發護照事,希派人與該處接洽爲荷!此頌近綏!太虛啓。十、廿一。
一○
靜濤居士鑒:茲財部發下國幣二萬圓(每圓換一先令二辨士又四分一),換英金一千一百余鎊之中央銀行彙票一紙。但此外彙須在香港領取,因是香港彙票,寫居士姓名,請爲代取。取得後,即爲照另開一單支配之。專此,即頌臺祺!太虛謹啓。十、廿四。
一一
香港廿八年九月九日至二十日之大公報上之“論暹羅排華運動”一文,請購裁一全份來,爲荷!以後該報有關于緬、暹、印、錫之紀事,論評,均請寄。又昨航快所托約英金百鎊折購國幣寄昆明,如不合算,折購港幣寄昆明亦可(二萬系今日航空彙出)。靜濤居士鑒:太虛啓。
一二
靜濤居士鑒:昨函應達!今接廿八早航函,茲複如下:一、財部廿五號改用航空彙寄(我有收條),諒今應已收到。二、彙暹、仰、昆,多一番手續,誠屬麻煩。除祈力爲向中央銀行,或財政監督官,力爲設法,俾可早爲彙出;而此間亦函渝請電港設法。叁、向仰領入口證,渝亦曾電仰榮領事;不知慈、惟二師曾先將詳情開報榮領事否?又聞近來英屬往來,已稍松動,請再赴英政府發護照處一探問之(或付電費請彼電緬政府電准),如即領得,則慈、惟可速購船往矣!四、合影及剪報,收到;爲感!五、陳、蘇紙,即爲轉交;陳昨已有函矣!六、體真、體妙尼辦渝飛港,款钜而手續繁雜,不如由惟幻彙國幣數百圓與重慶中大梁子鍾益亭居士,托爲照料(在宜、在渝均可,在宜鍾亦有分店也),較爲便妥(此時旅途甚艱,萬勿輕動)!專此,即頌近綏!太虛啓。廿七、十一、一、早。
一叁
靜濤居士鑒:今日晤蔣公,已說妥,由(?)鑄一銀塔。慈航所造銀塔,可刻上“蔣中正贈”字樣,上款暫不刻亦可。專此,請轉達慈航師等。太虛又及。
一四
靜濤居士鑒:電悉。款系中央銀行重慶分行于十月二十六日航空彙港,由太虛…
《與陳靜濤居士書(叁十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