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李哲生先生書
哲生先生大鑒:展奉惠書,極佩高明。承詢叁事,茲以應事鮮暇,略答如下:一、情意理智爲一人所具,固應平均發達,西洋判爲截然之二事,正其偏至之處。而佛法則平均發達圓滿,故曰智悲兼大或悲智圓融。去其偏而除其執,則曰非宗教且非哲學;即智而悲可雲哲學之宗教,即悲而智可雲宗教之哲學,則亦宗教亦哲學。然尋常哲學與宗教二概念之範圍,又不足以盡之,故只可謂之佛法,而不便歸之于哲學或宗教之類中。二、大論本于中國之文化及社會情形,以言佛教施行之所宜,殊與向所持論者相契。然翹舉密宗爲密教,對其余一切佛法名爲顯教,乃出于日本空海之說,而本非原來之意。故只有小乘教,大乘教,而密部則大乘教中一部分之特殊行法也。以此言修密,應悉本于大乘教律,而不得另成一教,庶得其宜。叁、關于教製之改革極須慎重,所論良是。十年前所作整理僧製論,多本于叢林製,而益加于闊大精密之組織以廣其用。茲檢奉一冊,請垂察之!但從二十余年來出入叢林,主持叢林,贊助叢林之經驗,確知中國雖尚有具有規模之寥寥數十叢林,亦已徒存形製而缺乏其原設此形製之真精神矣。故今覺得非從一般佛徒中,吸收一部分真正于佛法有修學而且具宏法願行者爲重新之建設,不能振佛教于今後,故又有建立中國現代佛教住持僧大綱之作。而關于住持僧,即保有西洋舊教之整嚴;其社會民衆之信行者,更主爲佛教正信會之組織,以期普及民衆,則開放爲西洋新教之自由發揮。兼此二意以觀之,亦可謂與尊旨頗多不謀而合。上來就垂問之點,草草申述,殊不足以盡其意。統祈諒察!並候時祉!太虛敬複。十一月十六日。(見海刊十一卷十一十二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