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與國民外交
──在中央廣播電臺廣播──
虛空無邊,世界無量,衆生無數,佛教以無盡虛空界、世界、衆生界爲對象,普遍無外,有何外交之可言!然緣起無礙,遇緣即宗,釋迦世尊以娑婆大千世界爲化域,則此一大千世界之外,便有東西南北四維之十方世界,各有能教化之佛陀,亦各有所教化之衆生,形性不同,事相懸殊;故有中央毗盧遮那佛之華嚴世界,東方藥師佛之琉璃世界,及西方阿彌陀佛之極樂世界等之無數世界,各各安住,互互涉入,燈燈明照,光光相網。在差別中不失其無礙之平等,在平等中亦不壞其無量之差別。由不壞其無量之差別而言,則此一佛刹與彼一佛刹,交互相涉,主伴相攝,遂極盡其外交之能事。差別重重,浸假而同一娑婆大千世界內有各中千世界,同一中千世界內又有各各小千世界,同一小千世界內又有梵界、欲界、各各天世界及人世界等,而人世界內又有東勝神、南贍部等四天下。南贍部則吾人所處之此一地球也,地球之外爲吾人交通所不能及,亦即爲外交所不能施。而地球之上,環隔大海,陸有大洲、小島之別,人有文明、野蠻之異,傳續之民族非一,統治之國家林立,和則相助,犯則相爭,故人間各國之需有外交乃尤亟。
人間諸國族內有中華民國,在並世存立各國間,蓋最爲史長、土廣、民衆、物豐之一國。徒以近二百年來昧于外情,闇于外交,以致政治失當,文化落伍,竟不能與世界各大國族立于平等之地位,可痛可恥孰甚!六十年來,孫中山先生始以叁民主義,組國民黨而救之。民族主義,既求國內諸宗族一律平等,複求自國與並世諸國族鹹獲自由獨立之平等。民權主義,求國內全體人民,不分階級、宗教、職業之區別,其義務權利皆得平等。民生主義,既求國族經濟之發展,能達並世諸大國族之水准,複求國內人民生活均獲平等優裕之享受。循是以建成民有、民治、民享之中華民國,則不惟可以發揮光大有五千年曆史之中華國族,且可以聯合平等相待諸國族,共進于太平大同之世界。然我中華國族,現方受日本等侵掠國之侵掠,而與美、英、蘇等同盟國共同抵拒之階段。如何揭破侵略國之陰謀,如何增進同盟之資助,俾勝利之早臨,和平之再建,有待于外交之運用者殊大!
外交本于一定之國策,而運用上可分政府外交、與國民外交之兩類。政府外交,爲政府與各國政府之正面交涉;國民外交,則可由每國之人民表示其民意于各國之政府與人民,亦可由各種有國際關系之事業或組織,容易與各國人民接近或得其同情者,與之爲種種側面之調洽或宣達,輔成正面交涉之進行。故國民外交如能與政府外交爲適當之配合,實足收外交上活潑靈動之功效。由此、而佛教遂亦有外交之可言。佛教爲一有廣大國際關系之宗教,在中國已有二千年之曆史,早爲構成國民文化之一要素;而上至政府官員,下至窮鄉僻壤、大市通都之一般民衆,直接間接,擁有大多數之佛教信徒;雖尚無十分健全之教團,然亦已非漫無組織。本其國民中之佛教徒立場,足可對于各國之佛教徒,就其同一佛教之信仰,本佛教大慈大悲救世救人之精神,發揮容易接近喚起同情之外交作用。現今直接侵掠中國之日本人民,其爲佛教徒者且占十分之四有余,雖已形格勢禁而末由通款,然鄰近各邦之純奉佛教如緬甸、暹羅、錫蘭等國民,及擁有相當多數佛教徒之安南、印度等國民,或已淪入敵國之勢力圈中,或方受敵國之威脅,其可與我國表同情者,正複無量。誠能由中國佛教徒發出在抗戰中共同爭取勝利,在勝利後共同建設和平國際之呼聲,其成爲國民外交上之一有力功用,蓋無疑義。
今者、我同盟國已勝利在望,而勝利後之成立自由平等之和平國際,又皆同所期望。非降魔不能成佛,非克服侵掠不能建立和平。我全國佛教徒應如何聯合各國佛教徒,各國佛教徒應如何與各國佛教徒攜手偕進,以造成佛教徒之自由世界!此其時矣!其此時矣!(見海刊二十四卷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