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首都佛學會答問

  在首都佛學會答問

  陳秉良問:出生菩提心經,何以檢閱藏經目錄無有?

  答:此經在藏經中列方等部;再者、此經譯本原有“佛說”二字,後爲印者略去。

  徐心明問:自他變換發菩提心,意義雲何?

  答:發菩提心修法,有二種:一、由己心轉移,如目蓮救母之心,先將爲己心除去,專心在救母出苦。更進一步,普觀一切衆生皆如母處苦中,應以救母出苦之心而來廣度一切衆生,遂發生大悲菩提心了。二、以理觀察自身,從四大、五蘊等觀照畢竟無我,唯是他和合、自性空。再進一步,觀察一切衆生不知出苦,沒有能力出苦,乃發以他爲自的菩提心,唯以救衆生爲事。總之自私自利心是衆生心,利他心即無上菩提心也。

  熊道瑞問:此經謂有叁種菩提,然聲聞菩提與辟支菩提似無分別,而經上亦未明白指示?

  答:聲聞與辟支所發之菩提,均屬自利;不過聲聞系生有佛之世,聞佛音教生菩提心者,而辟支則觀十二因緣,在無佛世亦可發此心。

  李子寬問:持怖魔咒,可能持得靈驗否?

  答:凡持密咒,如音韻准確,自當靈驗;譯音難讀准,故以師傅口傳爲佳。

  孔士豪問:童蒙止觀中之六妙門精義何在?

  答:童蒙止觀與六妙門,根本是兩部書,不過通行本訂在一本書上。童蒙止觀乃智者大師爲初入門者所說,故名童蒙,內講二十五前方便種種止觀法基礎。而六妙門則是各止觀中六重次第之專門止觀,屬數息觀。所謂六次第者,即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此六妙門,乃數息、不淨二甘露法門之一,他若念佛、持咒、誦經等等,雖入手不同,然皆可證入叁昧。

  徐心明問:六妙門中有十二種醫病法門,是否佛說?

  答:是治禅病的,亦即調身之法,如去寒去熱等。

  張蓓蘅問:佛教主張清淨無爲,固然甚好,假使世界上的人個個去出家修學清淨無爲法,那麼世界上又成一種甚麼現象呢?

  答:說佛教主張人人去出家,這是一般人誤解佛教;佛教中本來有四衆弟子,皆可修持佛法。至于清淨無爲,恐怕你也是誤解了。要知道我們一個人其所以在六道中頭出頭沒者,皆由無明起煩惱而感後有,于是由惑造業,由業感苦,永無了期。今若能修清淨無爲,即證諸法空相,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更進一步,由大覺悟的菩提心,創造安樂世界。複次、佛法中講戒殺放生,乃護衆生心而然。以衆生既隨業報而受生,即執著此生命;如殺害之,必起反抗,因之互相殘殺,循環不已。今佛法之提倡戒殺、放生,即息此業趨向清淨無爲之初階。再進一步,根本辦法,所謂觀察此世界非天神造、非物質造,但由無明起煩惱而有生命,解脫煩惱,自達清淨莊嚴法界,並非叫人離此世界別求也。

  張一鳴問:業報有無自性?

  答:業報本如幻如化,如本人執著有自性,則起煩惱業受生死苦;若能觀如空華,則解脫。

  張又問:無心有沒有煩惱?

  答:若空觀成就,漸無煩惱。

  張又問:經雲:“善能分別無法相,于第一義無不動”,試問既了達真如妙理,于第一義谛亦能不動乎?

  答: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如幻如化,無自性故空,即謂真空不空。既明真空,則不起貪、嗔、癡種種煩惱了;一切法皆是真空法性,即雖分別諸法,而于第一義不動也。

  謝連貴問:庵摩那識是否是真性,種子斷否?

  答:庵摩那識即清淨心,自與真性相應,而一切清淨功德種子仍是不滅的。此識譯義即無垢識。

  趙乙林問:參禅容易入魔,可有預防之法否?

  答:如照二十五種前方便,預備完成,自無入魔之慮矣。(隆信記)(見海刊二十七卷十二期)

  杜名廉問一:何謂無緣慈?

  答一:慈分叁種:一、生緣慈,緣衆生令脫苦而得樂。二、法緣慈,菩薩已見衆生性空,緣于蘊等諸法,憫衆生苦,使斷無明煩惱之慈悲也。叁、無緣慈,大菩薩與佛證衆生及諸法皆空,心無本緣,自然起平等慈悲心,隨衆生類拔苦與樂,故雲無緣慈也。總言之,前二尚有情執:第一是待“衆生”爲對象而起慈;第二待諸法爲對象而起慈;此無緣慈乃不待對象而行慈也。

  問二:出生菩提心經說咒破魔的魔何指?

  答二:魔有四種:一、煩惱魔,能壞一切功德,造諸惡業,淪于生死,應以智慧破之。二、業魔,能縛衆生受種種苦,以忏悔減輕及修對治功德消除之。叁、死魔,斷衆生命根,前二魔降伏後此自消除。四、天魔,阻衆生發出世心,尤阻發大菩提心,作一切功德事業,諸佛及大菩薩說咒破之。故說咒破魔,乃破天魔及魔衆也。問叁:僧肇論雲:“旋岚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何解?

  答叁:大風吹壞須彌山,可謂天翻地覆之大動,然動系和續假相,能見刹那滅真相則即動而不動,故雲常靜。下句例此。

  問四:煩惱即菩提何解?

  答四:煩惱與菩提本是相反的兩回事,如未斷煩惱時即無菩提可言,已得菩提時則無煩惱,勢不兩立,如明與暗。二者皆是因緣生法,空無自性,空性無二故相即。又當煩惱生時,由觀照其空而覺悟,即是菩提。如濕柴本非是火,因火力強盛,旋亦爲生火燃料矣。

  徐心明問:當吾父母有病,即想祈禱佛菩薩加被早愈,每每果愈,真是菩薩感應,抑自已心理作用耶?

  答:當誠切祈禱默佑時,自得佛菩薩以無緣慈力而來感應之,乃一方自心祈求力,一方佛菩薩感應力。如明月照百川,潭水清靜即現明月,渾濁則不見,汝當急切祈佑時,心必無他雜念,以懇誠故,爲佛菩薩感應亦無疑也。

  蔣金章問一:初入信仰佛教階段,宜先看何種經藉,按步研究?

  答一:可先訂購太虛叢書預約看之,此書乃按步驟而編製,由淺入深,自得佳境。問二:佛學大小乘何別?

  答二:小乘在智境上,即是證得生空而未證法空;在範圍只求自了,不爲法界衆生同得離苦,乃由一己修戒定慧達解脫生死之涅槃。大乘菩薩深達法空,普爲法界衆生,發四宏誓願,轉無量衆生世界成清淨佛刹。

  問叁:佛法傳入中國曆史近二千年,而佛教整個精神與意義,何仍未發揚?答叁:佛法衰敗原因,固非一端,然以曆史言,佛教于隋、唐時發揚最盛,經唐武宗摧殘後,直至宋初雖複興已陷偏枯;而至清季更衰頹之極,故至今佛教不昌,幸今社會開放,研究佛學之知識份子日漸增多,今後佛法可期昌盛也。(隆信記)(見覺群二十二期)

  王佑人問:孟子雲不動心,與佛學而不動心同否?

  答:孟子所謂不動心,乃約修養工夫而言,不動指富貴不能淫等等;而佛學所謂動即不動,系指法性而言,世間物事雖是紛動,只是假相有動,而實際未嘗動也。(隆信記)(見覺群二十二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