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趙辰官問(十五則)
問一:佛家所謂“不生不滅”,又所謂“隨生隨滅”,二者的界限如何?
答一:不生不滅是法性,隨生隨滅是法相。
問二:佛家把色、受、想、行、識歸爲五蘊,實際上其他四蘊皆是因緣識蘊而生,它們的關系是平行的還是對峙的呢?
答二:在五蘊的分類中,是平行亦是對峙,又相連屬。
問叁:大毗婆沙論說:“色相有叁種:可見有對,不可見有對,不可見無對”,這叁色相怎樣區別呢?
答叁:一、顔色、形色等,二、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叁、法處攝色。
問四:五蘊論解釋受蘊有叁領納:一苦、二樂、叁不苦不樂。假如以心理學來闡明,是“感覺”的成分多,還是“感情”的成分多?
答四:感覺兼觸受,而受已多感情成分。
問五:順正理論說“觸從叁合而生”;假如除了“識”蘊,只有“眼”“色”二者相觸,成何境界?
答五:如鏡照影而已。
問六:大智度論解釋:心有二種:一者、念念生滅心,二者次第相續心。既曰念念生滅,何以又曰次第相續?
答六:念念生滅,就其恒行不住說;次第相續,就其自類引生說。
問七:佛家所指“身中神”,與中國方士所講的“元神出竅”的元神,以及基督“聖靈複活”的聖靈,是否有同一意義?
答七:略同不盡同:身中神即“業識”,元神攝煉精氣成兼色法,聖靈指上帝分與聖善心靈。(見海刊二十四卷七期)
問八:華嚴記文佛降誕之期,有“諸天妓女于虛空中作妙音樂”,“諸天玉女執孔雀拂現宮牆上”,“諸天玉女各持金瓶,盛滿香汁,列住空中”;佛家最忌“色蘊”,何以有此一段記事?
答八:並無最忌色蘊之義。華嚴極樂,蓮花香光,亦色蘊也。此所說降于欲界之第四兜率天相,故有天女。
問九:所謂“五蘊皆空”,“無我”,“隨滅複隨生”,有無一貫的解釋?
答九:五蘊皆從衆緣,隨生隨滅,無實體故空無我。
問十:自天地初成以至民主,經過如何?
答十:佛說較地質史、生物進化史更長遠。
問一一:佛家普度衆生的宏願,是否根源于愛?
答一一:源于無我的慈悲,故不同自我而出之愛。
問一二:佛家的“識從行生”,與總理“行而後知”的學說,是否相同?
答一二:識從行生的“識”,指一期生命最初的識,故不很同。但識蘊列行蘊之後等,義相近似。
問一叁:戰爭與人類的關系如何?
答一叁:叁界衆生中之欲界,地居衆生均不免戰爭,天亦不免,但佛聖均期能漸減免,故以慈仁爲教。
問一四:怎樣能夠提高人類的關系?
答一四:發揮其利他的思想與行事。
問一五:怎樣能以“佛法的因緣”,促進世界永久和平的實現?
答一五:闡明佛法真理,改變近代做人立國的趨向。(見海刊二十四卷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