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談玄問(叁則)
問一:事相上的生佛,是否有增減?
答一:理無增減,應已了知。今就事相上說,有一衆生成佛,即衆生界減少一衆生,這從世俗世俗谛,應說有增減也。然在世俗勝義谛上,蘊處界等諸法唯識,一部分衆生因有佛種性故而成佛,此亦成其本來的佛;若另有一部分無種性的不成佛,則故不增不減。又依勝義世俗谛,亦不增減,如天臺宗佛分六即,衆生亦然,蓋衆生乃衆法合和而生義,佛亦衆法合和而生故,亦名衆生,在天臺宗,衆生稱理即佛,佛亦稱究竟衆生,不過佛是清淨五蘊等一衆生所生耳。因此、無論居在何位,生佛之界限不能分離,此帶相明性之說,故亦爲從事相上明也。
問二:法相宗的無種性,與法性宗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何融會?
答二:法性宗,從勝義勝義說,佛性則一切諸法,平等平等,雖無情亦同以一真法界爲體性。如天臺宗,極主張無情皆有佛性;而此理在法相宗亦承認,如能顯慧日中邊論,謂“如以勝義真如性爲佛性,則情與無情,皆有佛性”。然法相宗的種性,乃從種子起現行上說,有爲性有差別故,此依護法義及本有義說;若依種子可新熏生義,無種性將來遇著新熏,亦可成佛,以諸佛極深悲願爲增上緣,能令受熏生種。如法華經所謂“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亦此義耳。
問叁:最初的佛及最後的佛,如何成就?
答叁:依勝義,生佛不增不減,即無最初最後可言。今且依世俗世俗言,最初佛以苦爲師。因爲衆生,遭了苦痛,想出離苦而求解脫,碰盡種種難關;後來一碰碰著了真解脫門,依之修持乃成最初的佛。從是有此初佛爲師,或授記,或教授,求成佛者便容易多了。至于最後成佛的,依法相說,因有無種性衆生可度,故菩薩仍可度生成佛。其實菩薩雖發願度盡衆生,而未到衆生度盡已皆成佛,因爲已智悲圓滿矣。最後成佛的菩薩,阙大悲願所緣之境;其實亦如最初成佛的菩薩阙于真智慧所依之教。但阙于所緣之境,悲願雖較難成,若能緣過去衆生,強發悲願,亦終可圓成耳。(談玄記)(見正信二卷二期)
附注 原題“佛理上的叁個問題”,今改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