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毗陵陳居士問(四則)
問一:多聞熏習,可起信去粗所知,而于真能斷一分所知,則于多聞之外,必另有方法,使心力強大,身心變換,方能別有境界。唯識之五重觀,天臺之一心叁觀,似乎是呆想的態度,呆久了可以入定。不知這種定,一、是否一定可以變換身心?二、是否決定可以發生依性境的慧麼?
答一:以多聞熏習,引生如理作意修六度等爲資糧位。證真切要者,乃在四加行位之四尋思觀所引四如實智,由如實智入真見道,乃能真斷一分所知。前此非去,皆是伏耳。
問二:禅宗參修之方法,可用唯識之理論解釋之否?(按:唯識即謂之遣相觀性)。複次、何以知禅宗之某種方法,爲決定的、正准的、可靠的方法?
答二:禅宗方法,乃截此非量而得現量,高者入真見道,低者亦刹那暫伏所知耳。正確否、須師印證。
問叁:依解起行,解有叁論、唯識等,行則禅、密爲佳。禅賴自,密兼賴他,禅宗直切所知而多賴機會,其功行是否有唐捐之慮?密宗易使人不放逸,修行精進,其功效是否僅能暫伏煩惱而于所知無大交涉?
答叁:功不唐捐。現生不悟,亦熏爲悟種,使他生易悟,如六祖聞經即悟等。密宗亦然,淺者暫伏二障,如夙具聞思慧根,兼得聖智爲增上緣,亦能斷障證真矣。問四:煩惱障種全是習氣,所知障種,似不應稱爲習氣;唯識論等中,亦有此種分別否?
答四:所知障種即名言習氣、二取習氣,故亦名習氣,見成唯識論等。(見海刊十卷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