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答潘圓音問(八則)

  答潘圓音問(八則)

  答一:提倡教學,不濟貧窮,是由智強悲弱,智悲未能平均耳。非但學佛者有之,社會中多有此類人。或亦因貧窮者多,善門難開,及濟貧適以長惰等觀念先橫梗在胸也。貴親娶四妾,或系學佛前已成之事實,非學佛後發生之行爲。且少女偶然心欲爲尼,實不應便贊同,當令在家中修行,能至善根堅固不爲境緣搖奪時,方可聽令出家。蓋出家尼衆,類皆愚濫,甚或犯規敗常,不忍言狀。與其墮落于後,何似慎重于始,既免玷汙佛門,亦可減少罪過。然事非一向,若與因勝、緣勝,出家可望道業有成者,則阻止其出家者,罪亦極重。

  答二:出家若要爲一個好出家人,是件極艱難極勞苦之事。在家稍有欣慕,豈能便談到此!女人癡愛情欲嬌縱等煩惱俱重,佛製初不許女人出家,後雖開亦深限製,但勸令在家信學修行,故出家者少。

  答叁:未能明出世法,發出世心,多求來生福報,此本普通人之心理,亦導普通人爲善之法門耳。

  答四:夫婦居室,是淫不是邪淫,在家五戒不戒之,故與出家人別。

  答五:常念彌陀,自然有益;但也須將關于念佛各經書研閱,方能信解願行。

  答六:中國受教育人少,婦女及平民大都迷信鬼神報應,故信佛者少。

  答七:所論誠然。但當時答的人,或亦因女子姑息,無志者多,欲激發其憤悱自立之心,故不惜口業耳。

  答八:非是佛經中不勸人止惡行善,只因易說難行,故講者多而行者少耳。答九:此無不贊成幫助的。但你既發此議,便由你去辦何如?若希望他人,終是沒有用的事。(見海刊叁卷叁期)

  再答潘圓音問

  答一:學佛者與普通人比論,有同不同,今且略一分析:

  智悲兼強者

  學佛人

  智強悲弱者

  悲強智弱者

  普通人

  智悲兼弱者

  就中自然以智悲兼強者爲最好,但智強悲弱、悲強智弱二類,猶不無偏長可取,惟智悲兼弱斯爲下耳。如第一次來函所述令親對于佛學很有些研究,平常吃齋念經,都很誠心,並且印送佛書,此吾所謂智強也。而不肯周濟貧窮親友,此吾所謂悲弱也。此乃吾就來函所述以分判者,究竟令親是如何一人,則非吾所知。要之、智強誠有益,不如能濟之以悲爲更有益,吾前答之意如是。

  答二:有舍名利色而不爲周濟貧苦者,亦有不舍名利色而能周濟貧苦者,亦有由特別原因故不周濟貧苦,而非關不能舍名利色者。即依釋尊言:其舍王子宮室妻妾之尊榮富貴,並非爲欲將其所舍之尊榮富貴以周濟他人之貧苦,蓋是爲求大覺以度群生,須舍離之以便專志精修耳,所謂不爲周濟貧苦而舍名利色者是也。故不應如來函混爲一談。

  答叁:福德智慧二俱圓滿方是佛,不能以清寂概之。以福德圓滿故,能順應衆生癡情之所求,用爲後時漸漸得令度脫之遠緣。求壽得壽,求子得子等,皆經教明載,不可一偏抹煞。

  答四:前答中所雲皆關于佛之教義如是、人之事實如是者;來函雖爲女子鳴不平,亦不過一不平鳴耳,無當真理也。

  答五:未能真實知出世法,若知有來生,深信輪回因緣果報不虛,汲汲以爲善修福,即人天之正教,故前答予之。蓋此爲正信佛*輪回因果之理者,與迷信鬼神報應絕不相同。迷信鬼神報答者,看得佛同鬼神一般,且不能知道如何是佛,又安從信佛哉!即信佛亦等于迷信鬼神耳。

  答六:佛非糊糊塗塗可迷信者,故受教育識道理者,始能正信其所了解之佛法。然佛

  法方便多門,隨機引導,智解闇短者,若能虛心領受智者之糾正,自能漸趨正道。惟自執爲是,斯難教化。至雲受過教育者多信耶教,由此耶教辦學校多,青年學子多出其中。亦由初不知佛法是何義者,妄以佛徒自居,致爲人將信佛看同迷信鬼神一般,稍受教育者遂亦少信佛教。

  答七:若能照所講經義而行,自然能將實際之道德,自行教人行。但講經而不照經行,致如前次來函之所雲,故曰“講者多而行者少”。

  答八:因勝:若其人于佛法已能真正了解,生決定信,發堅固心,要求出家依佛法修正,自利利衆。緣勝:若根身敏健,才器優秀等。此佛教中許人出家之條律,原是如此。(見海刊叁卷九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