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苑應爲修七覺之苑

  覺苑應爲修七覺之苑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廣州覺苑歡迎會講──

  蒙覺苑各位佛子,乘太虛在廣東之便,以隆重莊嚴之禮儀,約我來此說法;我見到道場清淨,威儀整齊,不禁想到各位的信心充足,善根深厚!

  各位居在覺苑,須知覺之一字,乃佛法的全體大用。佛教叁乘所證菩提,即是此覺。叁乘無學,位登極果,斷惑證真,方成此覺。反之、則具縛凡夫,都未覺悟;叁乘未證無學,雖有覺悟亦非純覺;二乘偏而未遍,菩薩遍而未滿;真究竟覺,唯是諸佛。故覺爲學佛者唯一的目標,亦最後所達之目的也。然欲得究竟之覺,非抱有絕大之志願和堅卓之行持不爲功,若夫小知小見,小心小行,焉能取證無上大覺?故十方叁世如來所證無上大覺的果德,都是其本因地中所發的大願大行的實現。今貴苑既以覺爲名,可見各位的志願是趨向于無上菩提的大覺;爲發大心、修大行而成立覺苑,那麼、覺苑的各分子是非常可敬佩的了!

  複次、覺苑之名,以廣義言之,前面說過是佛法的全體大用,包括一切功德。正如一個花園中,生長無數的奇花、佳卉、珍禽、靈獸,種種的植物和動物;而佛法的大圓覺苑裏,廣含一切的叁乘功德,亦好像花苑中能包藏一切的美妙花果一樣。然在分齊上明顯確切言之,則正指“七覺分”──菩提分法。維摩經言:“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樹林,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此中覺意淨妙華之覺,即七覺支之覺,此華果即由七覺支所成之華果,恰可解釋覺苑的名字。所以現在就把七覺支分的意義,約略申說。

  依維摩經所謂七覺妙華來解釋覺苑,其定義即是由覺所成之苑。七覺支,是叁十七菩提分法中的七覺支分。叁十七菩提分法者:四念住、四精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此叁十七菩提分法,同爲十方諸佛所成覺悟的覺分。何以七種覺支獨得覺名耶?這因爲修八正道時已覺,修四念住至五根、五力時未覺,唯修七覺支時正是由未覺而成覺悟。因一向在凡夫位,皆是迷而不覺,而由七覺支分的力量,才從迷入悟,故雖叁十七菩提分法皆可名覺,而覺之自體,則在乎七覺支分。由此、更想到貴苑既以覺名,對于覺法,當求深切明徹的了解,然後從解起行,由行而證,悟此覺法。那麼、所謂覺苑,就可以名符其實。

  七覺支分法的第一分,爲擇法覺分。擇法、就是智慧,有智慧就有判斷力,對于諸法便可抉擇其是非、善惡、真妄、染淨,而從中舍惡修善,棄妄取真。故擇法即是智慧的體用,對于世出世間的諸法,具有揀擇決斷其是非善惡的能力。但是擇法的智慧,並非一修即得,須由第二精進覺分的精進堅持,才使擇法覺慧成就,同時、若得精進與覺法互相成就,不但身心適悅自在,而所緣境界亦起微妙的變化,因此、便生第叁喜覺分。此喜非同尋常之喜,乃是發現一個從未發現的新境界的大喜。因凡夫衆生,向來從迷入迷,蒙昧無知,至此由精進之力,使智慧開發,從迷出悟,能明晰觀察諸法的真理,得其真,見其理,好像哥侖布發現新大陸一樣,所以生大歡喜。此喜分雖屬理解的法喜,也等于證到實際的法身,對于現實世界得到了微妙變化的透視。此爲七覺支分的前叁分,依此叁分修習,就有斷惑證真的功能。

  由前叁分生起殊勝的功用,故有以下的四分。第四除覺分,即是斷除一切染汙的煩惱。前由精進使覺慧得法喜之樂,今從法喜中更由智慧的強勝之力,把一切染汙微劣的煩惱根株拔除,就是除覺分。既伏煩惱之習氣,又除煩惱之根株,便起第五舍覺分。舍者、就是在諸法上棄舍染劣,使之善淨。說一個比喻,除、如除擦物體上之垢汙,舍、則更將所除垢汙皆刷洗抛離淨盡,使覺體如大圓鑒,晶瑩純潔,光明顯現;故此二分,即從慧中生起除染舍垢的特殊的功用。

  第六、第七名定覺分和念覺分。定、就是禅定;前由擇法而精進,由精進而法喜,而斷除煩惱,而棄舍垢汙,此中前一分爲慧之自體,後四分爲慧之妙用,今即從慧得定,定慧相應,均等無礙,便起念覺分。因定慧圓融,自然不假功用,定慧念念相應,念念覺照無間,由此便能引生無漏無分別智,正與平等真如相應,則連覺之名字亦了不可得,所謂能所雙亡,入于真覺了。故由此二分成就之後,才可說無始不覺,至此方覺。同時、也可知覺與不覺之關鍵,即在乎是,即在乎能修習七覺支與不能修習七覺支而判斷了。

  由此可知七覺分義,就是覺苑的真義。若以修行的行位說,修此七覺支分,正是由四加行位入于真見道位的時候,轉凡成聖,轉無始不覺而成今之真覺;雖在凡位時亦由教法而少覺悟,然非與平等真如相應的真覺;須修至第七覺念覺分,念念與覺體相應,引生無分別智,從此轉愚成智,轉妄成真,轉凡成聖,方是真證平等真如的真覺。再具體言之,擇法覺分如參禅的人精研一切知解,一絲不挂,點埃不著的深參力究;再由精進覺分,專注不懈;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所謂“見山不知山,看水不知水”,至依正渾融,內外一如,忽得心空境寂,生大歡喜,即是喜覺分,亦即叁關之初破本參也。但若不能以覺心常常覺照,在日用的事行上除舍習氣,則依然是不清淨覺,故破本參後又須破重關,對于煩惱習氣皆須斷除與舍離,明真息妄,止惡行善,方能與真覺相應;故破重關,即是除、舍二分。從破重關以後,能觀智與所觀境,冥合不二,打成一片,此心更無走作,似古井不波,即成定覺分。由此定覺無間,念念定慧均等,便是念覺分。從此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能所雙亡,心境俱寂,與清淨法界平等法身如如相應,便爲豁破末後的牢關了。所以修七覺分法由加行智入根本智,親證一真,比之禅宗行者的直透叁關,正是相同。

  今日因在覺苑,故爲說覺之意義。希望各位從此依解起行,由行而體證真覺,便可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十二、叁十。(竹摩記)(見海刊十七卷叁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