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真宗旨

  佛教的真宗旨

  ──二十叁年八月在廬山大林寺暑期公開演講會致詞──

  今天是大林寺公開佛教演講會之期,雖然本寺每年暑期,照例總有幾次公開演講會,不過今天卻又含有一種特殊的意味,這是與以往不同的。一則、歡迎馬秀芳將軍佛學與救國,二則、又有德國柏林大學教授博爾士滿莅會演講,都是難得的!向來講講佛學,總難免一般人的誤會,說佛學是消極的。佛法處處要人鏟除“貪”、“嗔”、“癡”、“慢”等種種惡習,固可說是消極;至于好的美德,則皆須積極建成,豈能以消極概之?又有多數人以爲佛法出印度而印度亡,中國如果弘揚佛法,將亦不免爲印度第二。須知印度之佛教衰亡已久,在唐時婆羅門教複興,過叁四百年後,淪爲回教民族統治,又數百年乃亡于英;故印度之亡,與佛教無關,而反證之印度的興盛時代,正是佛教最昌明的時候;可見佛法決不是亡國的毒劑,並且是謀公衆之利益,求人生之解放的無上良藥!常言“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二語,真可包括佛教大旨!蓋佛教出發的動機在慈悲;佛教施展的手段在方便。佛教所謂慈悲,並非“煦煦爲仁”;方便也並非“孓孓爲義”。凡是違反慈悲之心的動機,則汰而去之,適合慈悲之心的法門,則方便行之。大乘菩薩職在救人濟世,保國安民,遇著妨礙保國安民救人濟世的,則在政治、軍事、教育、文化各方面,以慈悲的心腸,而施方便的手段,以切實降伏製止調治之,能犧牲個己的利益,而謀大衆的安樂;這都是從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中流露出來的功德。所以佛教並不是遍于個人修養的;求世界的和平,樹人生的公誼,亦皆屬分內之事。總之、佛教的真宗旨,在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性海中,泛溢出來的種種救世濟人、保國安民之方便法門的實施;能本此旨踐行的,在佛教中就是菩薩。菩薩並非泥塑木雕的偶像,菩薩是真正覺悟的哲人,要能濟世保民的才是真菩薩。馬將軍秀芳對于佛教有真認識,能實行菩薩道,舉世鹹欽!今天歡迎馬將軍,就是歡迎活的菩薩,願大家聽活菩薩演講後,都要發心做菩薩!(心月記)

  (見海刊十五卷八期)

  (附注)本文從“廬山大林暑期公開演講會會紀”中節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