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大力大無畏之佛法
──二十年十月在西安各界歡迎會講──
一 發端
在全國抗日空氣極緊張的時候,承各界諸公能約我來此人民會場作公開講演,使我有說不盡的歡謝!今天的講題是:“大雄大力大無畏之佛法”。這裏應先略略的說明佛學的本身是個什麼東西。
一、佛法以衆生世界爲地,菩提心爲種,大悲爲根,智爲全體,力爲大用。佛陀爲適應衆生世界的要求,在衆生世界中現身說法,才有佛法傳播在世間,因此、我們知道佛法是非離開世間空虛的東西,它是依據人生世界實際的需要才發生的;若比它是一株樹木,那末衆生世界就是它生長所依的園地了。但是它怎樣能生長呢?因爲我們各各人都有心的,有心都有向上的志願,想達到至高無上究竟的真、善、美,這是一切人類的本性如此;譬如流水一樣,非流到海裏是不止的。這裏向上心的究竟完成,即是菩提,菩提就是無上覺的意思。發心求此無上覺的,即是菩提心,也就是佛法之種子。我們雖有此種子,須由聞佛陀說法,如受了春雨日光,才能勃發生長。這種生長,須以大悲爲根,以天下人的饑寒爲饑寒,一人有痛苦即同我自身有痛苦。再推開說,對于全衆生界都起這種同體大悲,才是佛法的根底。每人都是全宇宙、全人類的分子,假使要達到此目的,必須以全人類爲前提,以人的苦樂爲苦樂,以人之事情爲事情,那菩提才有根本,正如樹木有根才能生枝葉花果一樣。佛法的自體,簡單說,就是智證。它並不是虛妄的假設,她完全是切實了知宇宙人生的真象,知道一切法都是息息相通,而以各各人的內心爲主動力。所以有大悲大願的心,澈始澈終都是智證的,並不是感情的作用。因爲它以菩提心爲出發點,大悲爲增上,智爲體幹,發爲救人救世的作用,故叫做力爲大用。
二、佛法非離現實的,非消極的,非逃世的,非迷信的,非怯弱後退的。
它既依人生世界,即不是離開現實人世的。平常人以爲佛法不切于人生的實用,實在是一種錯誤!它是出發于向上心,並不是消極的,而且也不是逃世的;因爲它是以大悲心爲根本,以人生苦樂爲苦樂的。剛才已經說過,他始終祗是明智,更不是迷信的事。人世才是一種迷信的黑漆團,爲打破此黑漆團,才有佛法的明智。現在普通的寺院雖或帶迷信之色彩,那是隨著俗情而變現的,並非佛教本有之真象。佛法由大願悲智而發生救人救世的精進力用,所以尤其不是怯弱後退的。
叁、中華民國今在天災外患交迫中,須用大力爲救濟。佛法就是具有如是大力的。今全國民都是在天災外患交迫之中,所以國人應當共同起來挽救此狂瀾;因此我也來略談力之佛法。我們平常讀佛書,常見有“勤”、“勇”、“精進”、“獅子奮迅”、“法門龍象”、“降伏魔怨”等名詞,這都是力之表示。今且從“大雄、大力、大無畏”說之。
二 大雄
通常寺院的中殿,都是寫作大雄寶殿。大雄、就是大英雄的意思。即如佛的十號中有“無上丈夫調禦士”一名,中國的文字上,凡能任大事、建大功、立大業者,稱爲大丈夫,稱佛是無上丈夫,也是這個意思。而稱爲無上丈夫“調禦士”者,因爲、中國向以士爲上首,能救民于水火,能爲國作幹城者,都叫做士君子,稱佛爲調禦士者,因爲佛對于全人類、全衆生界能施種種方便,使由迷轉悟,止惡行善,各各都能得大安樂的緣故。在這調禦士用的無上丈夫,是謂大雄。又大雄乃是因他的道德高上,智力超人而尊稱的,如現在的印度人,亦呼甘地爲聖雄──聖雄也就是大雄的意思,──不過用字不同罷了,欲成此大雄,要實行施、戒、忍、進、禅、慧、方、願、力、智的十波羅密。如我國之伊尹以天下之任爲己任,而施救濟,孟子說他是:“聖之任者也”,即是施。伯夷、叔齊、惡色不入目,惡言不入耳,是聖之清者也,即是戒。柳下惠之和,即是忍。墨子之摩頂放踵,教人爲善,晝夜不息,就是精進。顔回心齋,能坐忘自己,就是禅定。莊子能明是非平等,小大相齊,即是慧。老子的和光同塵,即是方便。孔子知其不可而爲之,即是大願。夏禹能疏九河,使千百年後受他的利益,即是力。周公的多才多藝,即是智。要之、此上的各種聖行,都是大雄所應完備的,要想成爲大雄,必具有此諸聖的資格,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才可以。比方現在的中國,正在天災外患交迫之中,國人若要救此大難,並不能專呼號叫喊就可以了,必須有共同的中心信仰。這中心信仰的所依,即是中心人物。要有高上的能拯人民于水火,代人受苦的大雄的修養的人物,負此救國救民的重任,領導全國國民,乃可救國難。
叁 大力
一、佛十力。佛經上說佛有十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即是決斷的知道事理的對與不對。二、知業力,即是決知一切衆生的業行。叁、叁昧力,決知諸禅定與八解脫等。四、知根力,決知一切衆生之根性。五、知欲力,能知一切衆生之希求。六、知性力,能知一切衆生之種性。七、至道力,能知修何種善法得至無上菩提。八、宿命力,能知一切衆生過去所經之事實。九、天眼力,能見遠近一切事物,不爲山川所障蔽。十、無漏力,永斷一切煩惱習氣而無過失。二、菩薩十力:一、發一切智心堅固,即是發菩提心永不退轉。二、不舍衆生大慈悲,即是大悲爲根,度一切衆生不願舍離。叁、具足大悲心,即是使大悲心圓滿具足。四、信一切佛法精進。五、慧行禅定。六、除二邊智,即是以清淨智不住有無二邊。七、成就衆生。八、觀法實相,即是以如實智親見一切法之實相。九、入叁解脫門,即是知一切法空、無相、無願。叁、五菩提分力:一、信、信實、德、能,信叁寶清淨的功德,此並不是一種迷信,正如孫先生所謂由有思想而有信仰,由信仰而後才發生力量是一樣的。二、精進,雖然有了信仰,但是要發生力量,所以要有精進行。叁、念,念就是明記不忘。四、定,此上叁力都要有定力才能夠凝固。五、慧,要有慧才能辨別事理。四、五不思議力:一、定,即是集中精神。比方現在的中國,大家真實團結起來即能禦敵;我們個人的心力統一起來,也就能夠發生非常的作用了。二、神通,神通即超人的一種不思議的力量。叁、借識,此種借識力,很難說明;如現在流行的催眠術,也仿佛是其初步。所以、能夠借用他力,這都是二人的心力相通發生的作用。四、善法,例如靠誦經、持咒發生的力。五、願,即是志願,能夠有了志誠的願力,無有不成的。因爲此五種力量能起非常的作用,所以叫做不思議的力。
四 大無畏
一、佛四無畏:一、說一切智無畏,佛說我是一切知者:因爲佛實在是一個智者,能知道一切的,所以無畏。二、說漏盡:因爲佛實是諸漏已盡、無有過失的。叁、說障道:因爲佛是一大覺者,所以能夠澈底說明世間何者是障道的而不畏懼。四、說苦盡:因爲佛已離一切諸苦,且能知一切衆生苦,所以他說明苦的離脫法,使大衆如他同樣的覺悟而得解脫。此外更有說佛有與此不同的四無畏,即“能持”、“知根”、“決疑”、“答問”的四種。二、菩薩五無畏:一、不活,現在的人都是爲了怕生活不了,作亂作惡,但是菩薩並無此怖畏,因爲菩薩的一切福德具足,沒有怕不能生活的畏懼。二、惡名,現在的人都處處顧面子、要虛名,菩薩則不然,因爲菩薩的功德完全無缺,所以他不怕惡的名譽。叁、死,菩薩深達法相,知道死不過是生的變化,又因爲菩薩福慧圓滿,知道自己愈變愈好,死就是進化,所以也不畏死。四、惡道,不作惡業,故更不怕墮惡道。五、衆威,因爲菩薩于佛法中能真實的修養,知道大地衆生乃至諸佛與自己皆是一體,所以雖在大衆之中,全沒有大衆威德的怖畏。這種大無畏的精神,乃是由德全智備所成的,不是聾子不怕雷,尤不是小人的無忌憚可比,乃是于佛法中真實修養才有的。
五 結論
現今要救中國,不在氣的發泄,而應有力的修養。然一、力應包括身體力、武器力、經濟力、知識力、道德力。身體力和武器力,是顯而易見的。如社會中沒有經濟力,那末、前二種力即不能維持。而最緊要的還是智力,能夠有了智力,一切器械可以自造,一切實業可以開發,就不至再求于外人。雖然如此,尤其是少不了道德力,假若沒有道德力,那末各人就不免自私自利,不能有共同的信仰而渙散了。二、以知識力、道德力、爲余力根本。然則怎樣能有此力呢?須有中心的信仰,更要有中心的人物,能夠如此,以上的諸力也有了根本了。而今中國民族尤需要者在道德力,中國人的智力並非真實不及歐美各國,實在是因爲無有完備道德的中心人物,因此不能建立共同的中心信仰,所以成了“上無道揆,下無法守”了。至于天災啊,外患啊,都是無有正當的思想和信仰,各人自私自利所造成的,今後若不從道德的根本上建立起來,雖是經濟充足,槍炮堅利,有何用處!所以、非有真實的道德造成中心的信仰,是不能救國救民的。所以、我們對力的准備,應當從“道德力”准備起。若問什麼是中華民國國民應准備的道德力?記得戴季陶先生近來有兩句話最好,頗可爲國民道德的標的,且用作結束吧:“爲國家盡忠,爲民族盡孝”。(化城記)(見海刊十叁卷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