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新趨勢及其修學方針
──十九年十一月在敘府佛學社講──
近來學佛之人日多,各處所有之正信會、功德林、居士林、佛學社等,皆爲在家二衆研究修學佛法之團體。舊來向有念佛會與法會等,不過爲念誦禮拜之臨時集會,與今有系統有研究之佛學社等相比擬,則大相徑庭。至近來漸有之佛學社等,得一般士夫之共同研究,漸能將佛法流通于世。由是以觀,佛法似有發達的希望,以對不振作之僧伽日趨衰落,適成一反比例。蓋舊時之讀書人讀孔、孟之書,了知事親以孝,親君以忠,乃至事神以敬等,而于佛法則鮮能研究了解及之;因之、信仰佛教者,皆屬不讀書之農、工、商與婦孺,只知崇拜以祈福、消災、延生、度亡等,致今日漸被世人诟爲迷信!所以致此之由,蓋有許多的因緣,識者類能道及,慈不贅說。近來讀書人的思想業已開放,對于佛教已漸能自由探討,由研究以至于流通,遂引入不少知識份子的信仰,于是佛法于社會便日見昌明矣!
複次、近二十年來之社會,正值激變恐慌之時,以致人心不安,鹹欲于各種學術思想中尋條出路,故各種宗教、學術蔚然興起。于比較研究之下,能使多數人滿意者,厥惟佛法。故思想高深之人,多來學佛,以致歸信者日形踴躍。頗有傳流到全人類之趨勢。因從各種宗教、學術比較研究所選得的佛學,確爲改善社會人心之樞紐,所以舊來固守陳腐之僧人,必漸歸于淘汰,其能契機應世之僧人,與由有研究、有願力之居士新出家者,同負住持之責任,則佛法可更期發達昌明矣!
然在淘汰陳舊而激起許多新發正信之在家信徒後,與其散漫而無一致之修學與教化方針,何如有一名實相符之會社爲之攝持,較爲妥善,故余嘗爲佛教正信會之提倡,現今各佛學團體,尚多禮拜、念誦、祈福、求壽等舊式崇仰,其能深明佛理傳布佛教以轉移人心改良社會者,實不可多得。今各位皆佛學社社員中中堅份子,大抵皆具有學識經驗,能深明佛理闡揚佛法者,對于現代社會及宏揚佛法的關系上,負有重大之責任,故須下一番深切的工夫,期與名實相符。因真的佛法,是悲智雙修,而與自私自利迥不相侔。其爲衆生、興正法、度苦厄之動機,是從無我大悲心之中流露出來,非但求自修自了之小乘法可比。要在悲愍衆生,以衆生之苦痛爲己之苦痛,解脫衆生之煩惱苦痛即斷除自己之煩惱苦痛,因欲斷除自他之煩惱苦痛故發大悲心。然在此心上又應如何建立正法呢?在佛法之正當修學途徑,須從教、理、行、果之次第。第一、要重聖教──即佛說之經律與叁乘聖賢所造之論──。此聖教爲根本所依,即以爲量,如邪正、是非、皆以聖數爲度量,便能判斷是非,辨別邪正。然此聖教爲叁乘聖賢所共遵守者,非僅誦持禮拜而已!須明此中之理,而理是能诠的名句文中的所诠義,依此理解到明切之時,深思玄悟,慚能貫通以得圓滿之理解。而據理修行,應取大小乘所共依之戒、定、慧叁增上學;從此推廣,則爲大乘所不共之六度行。但其中更可有一總持之行,用以貫穿一切散行,修一行即修一切行,修一切行仍不離一行──或禅、或淨、或真言等,隨其所宜,取其一行而爲總持一切之行門──,如天臺之一心叁觀,賢首之法界觀等。若依一行而修一切行,由是漸進,是爲大乘圓漸之果,至其果證之究竟位即佛。在未證佛果已前之菩薩果,如十信位之菩薩,亦須經十萬大劫方始成就,此猶是初發心而尚未決定堅固發心者。若已決定堅固發心者,爲初發心住;若修淨行,須十信位上之菩薩方真有成就。若依菩提心將一切六度行貫穿起來,即此資糧便可隨願往生。然此種修行法門,遠之爲佛法之基礎,近之則能建立人生道德,而爲人中之正人君子;故不特爲證佛果之曆程上所必需,亦爲人生道德所必需,尤爲現在中國之不可少者。各位處于現在之時代,對于改造社會,糾正人心,皆負有重大之責任;倘能依此菩提心去修十善六度種種菩薩行,方足振興佛教、救濟人群也。(克全記)(見川東講演錄)
(附注)原題“在敘府佛學社講詞”,今改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