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了凡四訓白話篇▪P3

  ..續本文上一頁做善事,但是常說犯過失的話。有時我在清醒的時候,還能把持住自己,但是酒醉後就放肆了。雖然常做善事,積些功德;但是過失也很多,拿功來抵過,恐怕還不夠,光陰常是虛度。從己巳年聽到雲谷禅師的教訓,發願要做叁千件的善事;直到己卯年,經過了十多年,才把叁千件的善事做完。

  在那個時候,我剛和李漸庵先生,從關外回來關內,沒來得及把所做的叁千件善事回向。到了庚辰年,我從北京回到了南方,方才請了性空、慧空、兩位有道的大和尚,借東塔禅堂完成了這個回向的心願。到這時候,我又起了求生兒子的心願,也許下了叁千件善事的大願。到了辛巳年,生了你,取名叫天啓。

  我每做了一件善事,隨時都用筆記下來;你母親不會寫字,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鵝毛管,印一個紅圈在日曆上,或是送食物給窮人,或買活的東西放生,都要記圈。有時一天多到十幾個紅圈呢!也就是代表一天做了十幾件善事。

  像這樣到了癸未年的八月,叁千條善事的願,方才做滿。又請了性空和尚等,在家裏做回向。到那年的九月十叁日,又起求中進士的願,並且許下了做一萬條善事的大願。到了丙戌年,居然中了進士,吏部就補了我寶坻縣縣長的缺。我做寶坻縣的縣長時,准備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我叫它作治心篇。意思就是恐怕自己心起邪思歪念,因此,叫“治心”二字。

  每天早晨起來,坐堂審案的時候,叫家裏人拿這本治心篇交給看門的人,放在辦公桌上。每天所做的善事惡事,雖然極小,也一定要記在治心篇上。到了晚上,在庭院中擺了桌子,換了官服,仿照宋朝的鐵面禦史趙閱道,焚香禱告天帝,天天都是如此。你母親見我所做的善事不多,常常皺著眉頭向我說:我從前在家,幫你做善事,所以你所許下叁千件善事的心願,能夠做完。現在你許了做一萬件善事的心願,在衙門裏沒什麼善事可做,那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做完呢?

  在你母親說過這番話之後,晚上睡覺我偶然做了一個夢,看到一位天神。我就將一萬件善事不易做完的緣故,告訴了天神,天神說:“只是你當縣長減錢糧這件事,你的一萬件善事,已經足夠抵充圓滿了。”

  原來寶坻縣的田,每畝本來要收銀兩分叁厘七毫,我覺得百姓錢出得太多,所以就把全縣的田清理一遍;每畝田應繳的錢糧,減到了一分四厘六毫,這件事情確實是有的;但也覺得奇怪,怎麼這事會被天神知道,並且還疑惑,只有這件事情,就可以抵得了一萬件善事呢?

  那時候恰好幻余禅師從五臺山來到寶坻,我就把夢告訴了禅師,並問禅師,這件事可以相信嗎?幻余禅師說:做善事要存心真誠懇切,不可虛情假意,企圖回報。那末就是只有一件善事,也可以抵得過一萬件善事了。況且你減輕全縣的錢糧,全縣的農民都得到你減稅的恩惠,千萬的人民因此減輕了重稅的痛苦,而獲福不少呢!

  我聽了禅師的話,就立刻把我所得的俸銀薪水捐出來,請禅師在五臺山替我齋僧一萬人,並且把齋僧的功德來回向。

  孔先生算我的命,到五十叁歲時,應該有災難。我雖然沒祈天求壽,五十叁歲那年,我竟然一點病痛都沒有。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多活了十六年)。書經上說:天道是不容易相信的,人的命,是沒一定的。又說:人的命沒有一定,是要靠自己創造的。

  這些話,一點都不假。我由此方知,凡是講人的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這些話實在是聖賢人的話;若是說禍福,都是天所注定的,那是世上庸俗的人所講的。

  【天道不易信呀,人命沒一定,人命沒一定呀,要靠自己造;若說禍與福呀,都是天注定,那是凡夫與俗子,而非聖賢說的話呀,說的話!】

  你的命,不知究竟怎樣?就算命中應該榮華發達,還是要常常當作不得意想。就算碰到順當吉利的時候,還是要常常當作不稱心,不如意來想。就算眼前有吃有穿,還是要當作沒錢用,沒有房子住想。就算旁人喜歡你,敬重你,還是要常常小心謹慎,做恐懼想。就算你家世代有大聲名,人人都看重,還是要常常當做卑微想。就算你學問高深,還是要常常當做粗淺想。

  這六種想法,是從反面來看問題,能夠這樣虛心,道德自然會增進,福報也自然會增加。

  講到遠,應該要想把祖先的德氣,傳揚開來;講到近,應當想父母若有過失,要替他們遮蓋起來;這裏即是說明孟子的“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的大義所在;講到向上,應該要想報答國家的恩惠;講到對下,應該要想造一家的福;說到對外,應該要想救濟別人的急難;說到對內,應該要想預防自己的邪念和邪想。

  這六種想法,都是從正面來肯定問題,能夠常常如此的存心,必然能成爲正人君子。

  一個人必須要每天知道自己有過失,才能天天改過,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一天安安逸逸的算自己沒過失。如果每天都無過可改,就是每天都沒有進步;天底下聰明俊秀的人實在不少,然而他們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事業不能用功去做;就只爲了因循兩個字,得過且過,不想前進,所以才耽擱了他們的一生。

  雲谷禅師所教立命的許多話,實在是最精,最深,最真,最正的道理,希望你要細細的研究,還要盡心盡力的去做,千萬不可把大好的光陰虛度過。

  第二篇 改過之法

  人,既然不是一出生就是聖人,哪能沒有過失呢?孔子說:“過則勿憚改。”如果有了過失,就不要害怕改過。所以 袁了凡 先生在講過改造命運的道理與方法後,接著又把改過的方法詳細地說明,來教訓他的兒子袁天啓。這一篇就是講改過的方法。小的過失尚且要改,那末大的罪孽自然就不會再造了。

  在東周的春秋時代,各國官吏相互往來頻繁,學問與閱曆都很豐富,因此僅憑觀察一個人的言語舉止,就能推測出他的吉凶禍福,沒有不靈驗的。這種事在《左傳》、《國語》等各類記載史實的書中都能看得到。

  大概說來,一個人在尚未發生事情之前,預先顯露出的吉凶禍福現象,都是發自他的內心,而表現于外在的行爲。凡是待人處事比較穩重、厚道的人,常常能夠獲得福報;而行爲不莊重、過分刻薄的人,常常會招致災禍。一般的凡夫,學問不深、見識淺陋,沒有識人之明,就像是眼睛得了眼翳病一般地看不清楚,卻說禍福沒有一定,是無法推測得出來的。

  一個人如果能以至誠之心待人,那他的心就與天道相吻合。一個人福報將要到的時候,只須看他所做的善行,就必能預先得知;災禍將要降臨時,只須看他所做的惡行,也必定能夠預先推測得到。現在如果想得到福報而避開災禍,在還沒有講到行善之前,就必須先從改正過失開始做起。

  但是改正過失的方法,第一、要發起羞愧心。試想,古代的聖賢跟我們一樣是個男子漢,他們爲什麼能夠千古流芳,成爲大衆學習的榜樣;而我爲什麼一事無成,甚至到了聲名敗壞的地步呢?這都是由于過分沈溺于逸樂,受到世俗的欲望所染汙,並且偷偷地做些不合乎義理的事,還以爲別人不曉得,而表現出傲慢的樣子,毫無一點羞愧心;就這樣日益沈淪下去,逐漸變成禽獸之流,但自己卻不能發覺。世界上各種可羞可恥的事情,都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孟子說:“恥這一個字對于一個人,關系實在是太重大了!因爲若能知恥,就可以成就聖賢之道;如果不知羞恥,那就只是像個禽獸罷了。”這些話都是改正過失的重要訣竅呀!

  改過的第二個要素,是要發起戒慎恐懼心。須知,天地鬼神都在我們的頭頂上監察著,祂們是難以欺騙的。我們縱然在幽暗之處犯過,大家雖然不容易發覺,但天地鬼神卻像鏡子般地照著我們,看得實在非常清楚。所犯的罪業若是重大,必定會降下許多災禍;就算是輕的過失,也會減損現有的福報。我們怎麼可以不懼怕呢?

  不只如此!就算是在沒有人在的地方,神明仍然清清楚楚地看著、指著人們的一切作爲;我們雖然掩蓋得非常隱密,文飾得非常巧妙,但是內心的種種意念,早就顯露出來了,神明全都看得很清楚,終究還是難以自我欺瞞。如果被人看破了,就會變成一文不值,怎麼可以不時常存著敬畏之心呢?

  不僅這樣!一個人只要還有一口氣存在,就算犯了滿天的大罪惡,都還可以悔改;古人有一輩子都在作惡,到了臨命終前卻能悔悟過來,萌發一個善的念頭,于是得到了善終的果報。

  這就是說,只要能夠發出一個勇猛堅決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積下的罪惡呀!譬如上千年的幽暗山谷,只要有一盞燈光照射進去,那麼這千年來的黑暗就可以完全除去。所以過失不論是久遠前犯的,還是最近才犯的,只有能夠改過,才是最可貴的。

  但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間,一切都不是恒常不變的;我們的肉體也是很容易死亡,只要一口氣不來,呼吸停止了,這個肉身就不再歸我所有。到這個時候,就算是想要改過,也沒有辦法了。

  到了這種地步,在明顯可見的世間果報上,將須擔受千百年的壞名聲而遭人唾罵,雖然有孝子慈孫這些善良後代,也洗刷不掉這種惡名;至于在看不見的陰間之中,還要在千百劫的長時間裏,沈淪到地獄裏受到折磨,縱然是遇到聖賢佛菩薩,也無法救助、接引。這種惡報怎麼可以不懼怕呢?

  改過的第叁個要素,必須發起勇猛心。人在犯過之後,不能夠改正的原因,大都因爲得過且過、退墮畏縮。我們必須在明白過失以後,立即痛下決心改正過來,不可以延遲、疑惑,更不應當猶豫不決,東等西等,不敢下定決心。

  犯了小的過失,要像是被尖刺戳進肉內一般,必須趕快地剔除。若是犯了大的罪業,更須像被毒蛇咬到手指一樣,要盡速將指頭斬斷,不可以有一點點猶豫、停頓,否則毒液蔓延到全身,就會立即死亡。這便是《易經》中,風雷之所以構成〈益卦〉的道理所在。

  【改過要發心呀!改過要發心。發些什麼心呀!發些什麼心。第一要發那羞恥心,第二要發那敬畏心,第叁要發那勇猛心,具備這叁種心,便能有過立即改呀!立即改。】…

《了凡四訓白話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